龔燕杰
她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既是舊民主革命風潮中成長的知識女性,又是心懷實業(yè)救國理想的農(nóng)場主。在抗戰(zhàn)時期,因緣際會,她創(chuàng)辦的“大有農(nóng)場”成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駐地。
是的,她是饒國模,曾被譽為“紅巖房東”。
大家或許不知道,饒國模還是一位詩人。1943年,她撰寫完成了自己的詩集——《他山之助》。詩集封面為牛皮紙,寫有“他山之助民國卅二年十一月國模”字樣;內(nèi)頁為宣紙,共有詩文106首。字里行間,可見饒國模的品格與操行之一斑。
追尋兄長,踏上革命路
饒國模,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銅梁縣云露鄉(xiāng)(今重慶市大足區(qū)國梁鎮(zhèn))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家中三子一女,饒國模排行第三。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給兒子們分別取名國棟、國梁和國材,寓意“國之棟梁”;對于惟一的女兒,則希望她成為“國人之楷?!?。饒家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不負父母期望,先后投身革命,為救國救民事業(yè)奔走呼號。
為了革命,饒國模的二哥饒國梁婚后僅3天便只身離家。后來,他參加黃花崗起義,被捕后壯烈犧牲,年僅20歲。二哥英年早逝,對當時只有16歲的饒國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著她的成長,她的思想也發(fā)生了變化——從悲痛親人離世到領悟國家興亡之道。
饒氏兄妹手足情深。饒國模常在黃花崗起義紀念日祭奠哥哥,也時常寫詩文抒發(fā)自己長久的思念與緬懷。1945年,她寫下《黃花崗紀念日哭兄饒國梁》:“當時民族國家嚴重危機,而挽救危機之道,端在政治革命。二家兄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兄妹之比手足,這是個最悲痛的日子,但于推翻民賊獨夫之專制,一死拼之,雖死猶生,浩氣長流天壤間,夫復何悲?”其中況味,包含了饒國模對哥哥選擇道路的認可,明白其兄犧牲的價值與意義,也表露出自己愿跟哥哥一樣走上追求進步的革命道路。
1912年,饒國??既氤啥家嬷菖訋煼秾W校,參加了剛剛由同盟會改組建立的國民黨。1913年反袁運動失敗后,四川國民黨解體,她也與之脫離關系。
1915年饒國模畢業(yè)后,與同學劉國華結婚,此后到威遠縣任小學教員。1922年,她隨夫攜子到重慶。因不愿在家當官太太,又受當時實業(yè)救國思想的影響,曾經(jīng)在江北縣(今渝北區(qū))二巖經(jīng)營一家合作社性質(zhì)的小煤窯。大革命時期,饒國模熱心女權運動,參與組織國民黨左派省黨部領導的“重慶各界婦女聯(lián)合會”,并擔任組織部成員。
1931年,饒國??哭k了兩年女子工業(yè)社的積蓄,又變賣了位于曾家?guī)r的“知還山莊”,在重慶郊區(qū)紅巖嘴(今紅巖村)買下300余畝荒坡,創(chuàng)辦“大有農(nóng)場”,逐漸成為重慶著名的女實業(yè)家??箲?zhàn)爆發(fā)后,她參加重慶救國會領導的“重慶婦女慰勞會”,并擔任執(zhí)委。1939年,饒國模接納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設于內(nèi))遷入自己的農(nóng)場,并給予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
抗戰(zhàn)期間,饒國模與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南方局領導交往甚密。1945年8月至10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亦下榻紅巖,并設宴感謝饒國模對中共的支持。1948年初,她被中共重慶地下黨批準為秘密黨員(后失去關系)。1949年重慶解放后,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監(jiān)察委員。1954年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遷居北京。1960年因腦溢血去世。
在抗戰(zhàn)歷史上,重慶“紅巖村”名揚天下,作為“紅巖房東”,饒國模功不可沒。1985年,鄧穎超重返紅巖,回顧往事,她說:“沒有劉太太,哪來的我們紅巖喲!”并在饒國模的墓前親手獻上一束鮮花??梢婐垏T卩嚪f超心中的分量。
寄情于詩,“詩”“史”互映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身為女實業(yè)家的饒國模肩扛道義,對共產(chǎn)黨人提供無私幫助。閑暇之余,她還喜歡寫詩。南方局的老同志都知道“劉太太”喜歡詩,愛寫詩,寄情于詩。詩集《他山之助》中,有60余首系饒國模所撰,一部分是友人唱和以及贈與她的詩歌?;蛟S是對友情看得特別重,加之為人謙恭,饒國模把詩集取名為《他山之助》。
俗話說,“悲憤出詩人”。饒國模生于動蕩的清末,少年喪兄,中年夫妻失和,晚年子女因投身革命而遠離膝下,更兼經(jīng)歷日寇鐵蹄入侵,眼見國家民族遭遇生死存亡。因此,她的詩歌多因抒發(fā)心中悲憤、有感時局動蕩而創(chuàng)作,從不無病呻吟?!端街烽_山之篇《中秋偶成》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窗外枝連樓外樓,風送桂香又中秋。
半空一輪月皎皎,滿天無際云悠悠。
堂前暌違因國事,客中相逢為寇仇。
戰(zhàn)鼓頻催雁來遲,嬌兒愛女系心頭。
這首詩對仗工整,頗有唐人遺風。詩中所表露出的國仇離恨是她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饒國模作為受過教育的知識女性、心憂國家命運的愛國人士,詩歌里不僅抒發(fā)出對日寇入侵的憤慨與憂慮,也有反映當下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可謂“詩”“史”互映。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反動派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面對這樣的時局,饒國模在《感時》中寫道:
抗戰(zhàn)風云幾度春,凱旋歌聲不曾聞。
窗前遙望西邊月,可恨遮蔽有烏云。
桃花林前須問津,捍衛(wèi)首都無干城。
紅巖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
從詩中可以看出,饒國模以“烏云蔽月”隱喻國民黨的消極抗日,并表示為之失望與痛心。另一方面,饒國模對剛搬入紅巖村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則寄予厚望,視其為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
1941年皖南事變發(fā)生后,饒國模當時正在成都游覽少城公園,當即賦詩響應。以詩歌抨擊國民黨反共高潮,表達個人憤慨:
江南冤骨未收藏,明月高照倍凄涼。
為國忘家存壯烈,匈奴不滅恨難忘。
1946年,時逢葉挺、王若飛等人遭遇“四八”空難,饒國模寫下長詩《哭吊葉挺諸烈士》:
奮斗廿余年,肝膽俱盡費。
所求在民主,荊棘無所畏。
舌戰(zhàn)法西斯,國策多考慮。
中流為砥柱,破舟賴不潰。
痛恨暴風雨,大霧竟作祟。
神鷹遭回祿,文武星下墜。
傷哉諸領袖,胡為罹此晦。
痛悼諸烈士,功虧僅一簣
懷抱未暢達,臨死心靈碎。
往日見英姿,握手多教誨。
今睹北邊日,音容遙相對。
造物何忌才?痛心灑熱淚。
這首詩,盡顯饒國模對于葉挺等人遭遇空難的悲痛,字字句句,皆真情流露。
以詩會友,友誼長存
國難當頭,山河變色。詩歌除了讓饒國模直抒胸臆,排遣滿腔悲憤,也給她的抗戰(zhàn)生活帶來不少歡樂。
正如饒國模在《客宴》小序中寫道:“宴客為平生最愉快之時,因座中皆吾輩所崇敬者。”客人是誰呢?當然是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們,他們中不乏舊體詩愛好者。每逢農(nóng)場瓜果成熟,主人總要請客人“嘗新”。有時還燉一只老母雞,弄幾樣小菜,給日子清苦的客人改善伙食。饒國模是個有心人。一年四季中,春日觀花,夏日納涼,秋日賞月,冬日圍爐……主人總是找題目請客。主客淺斟細飲,大家以詩會友,你唱我和,直至盡歡而散。
與饒國模唱和最多的是董必武和龍潛(南方局組織部秘書)。董老有詩形容這一情景:“居停敬愛客,我輩屢為賓。”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東遷前夕,董老特地為饒國模題寫“大有農(nóng)場”幾個字,并贈詩志謝:
八載成功大后方,紅巖托足少恓惶。居停雅有園林興,款客栽花種樹忙。
董老寫罷,又在后面附跋曰:
倭寇侵逼,國府西遷,重慶襟江背嶺,成為戰(zhàn)時首都,遠地來人云集潮涌,吾輩初至邦,幾難措足。銅梁饒國模女士,豪爽好客,渝郊紅巖經(jīng)營農(nóng)場,欣然延納,結廬期間,匆匆八年矣。當勝利還都,贈一絕志謝。
這一段文字,刻畫出饒國模為人慷慨豪爽的品性,也折射出董老與之深厚的交情。
龍潛與饒國模是詩中摯友,他們不僅有唱和,有了詩歌新作還抄給對方,交流詩情。饒國模對他贈詩道:“人生難得是知音,喜聽園中有行吟?!饼垵摶貜偷溃骸拔乙嘤行耀@知音,有詩猶向會人吟?!薄端街饭彩珍淉垵摰脑娂s20余首。1960年龍潛在昆明休養(yǎng),得知饒國模逝世的消息,萬分悲痛,寫下一首60韻長詩,深情悼念這位詩友。
饒國模對紅巖村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充滿敬意和飽含深情??箲?zhàn)勝利后,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們陸續(xù)離開紅巖,行將東去。饒國模為他們餞行,并賦詩一首《除夕送友人》:
春宵爐邊笑語嘩,共策灌溉自由花。
相祝咎春今朝日,同飲一杯勝利茶。
他年凱旋高歌時,紅巖即是眾人家。
何須投筆從戎去,教育也可救中華。
饒國模以詩歌給同志們送行,送去的是對共產(chǎn)黨人美好的祝愿?!八陝P旋高歌時,紅巖即是眾人家”,更是對共產(chǎn)黨未來的預言,表達她對共產(chǎn)黨光明政治前途的堅信。
(作者單位: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
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