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緹
無錫惠泉山麓的一所民居里,窗明幾凈。幾位年輕人背靠著掛著書畫的白墻,埋頭雕刻手中的竹,時而品茶,時而交談,寧靜自然。這是喬瑜花5年時間打造的“竹友雅集”,匯聚留青竹刻的業(yè)余愛好者,在一方小天地“描摹刻繪”。
喬瑜出生于竹刻世家,自小愛好古典詩文和傳統(tǒng)書畫,4歲誦讀古詩,8歲臨習(xí)柳公權(quán)楷書《玄秘塔碑》,14歲摹寫小楷《靈飛經(jīng)》,后來又拜父母的兩位好友書畫家劉鐵平、顧青蛟為師。與父母不同,喬瑜一開始并沒有把竹刻作為謀生的職業(yè),她當(dāng)過5年外企白領(lǐng),之后又成為一名英語教師。留青竹刻,在她眼中是一種家學(xué)傳統(tǒng),也是自己特有的閨房藝事。
在中國,竹刻有十幾種傳統(tǒng)雕法,明清時代以深刻浮雕為主。清末、民國以來,技藝難度較高的浮雕、透雕漸漸稀少,淺刻之風(fēng)盛行。因為女孩手勁小、耐力差,喬瑜父母便教她留青淺刻,對體力的要求稍低一些。
雖是淺刻,但留青竹刻在鐫刻后留下的黃色竹皮與裸露的暗紅色竹肌形成色澤對比,整件作品便呈現(xiàn)出古樸素雅的獨特風(fēng)韻。
創(chuàng)作一件留青竹刻作品,需經(jīng)歷備材、繪稿、鐫刻等繁復(fù)過程。每年嚴(yán)冬季節(jié),喬瑜便會長途跋涉去宜興太華、浙皖山區(qū)選伐竹材。一要老嫩適中,二是表皮不能有任何劃傷和斑點。竹材運回后,還要鋸斷、剖開,放人大鍋煮,除去糖分和油污,晾曬半年之久方能使用。
喬瑜說過去母親總要她刻水仙、幽蘭、寒梅、修竹、荷花之類高潔雅致的題材,因為多看、多畫、多刻這些素雅清純的花卉,人的情操也會修煉得高雅純潔。盡管如今在竹材上做文創(chuàng)的不少,但多年的文化積淀與積累,讓喬瑜堅持走收藏路線。以臂擱為主,運用輕重、深淺不一的鏟刮刀法,讓自己的作品在一眾留青竹刻中脫穎而出,極具辨識度。
小小一塊臂擱,不僅將詩、書、畫、印及工藝雕刻融于方寸間,也鐫刻了喬瑜的人生,在竹上水墨氤氳,奇妙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