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羲之,人們就會想到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堪稱空前絕后、蓋世無雙,除此之外,他身上還有許多值得敬仰和尊崇的東西,那就是他的才智和品德。只是,他憂國憂民的遠見卓識和不貪錢財、不畏權(quán)貴的高尚品德,被掩蓋在他書法成就的光芒之下,被人們所忽視。
書法之美
獨具慧眼,成就大器
養(yǎng)鵝愛鵝的王羲之,從鵝身上悟出了許多運筆的技巧,從而研習出許多匠心獨具的筆法。
據(jù)說有一天他在書房里苦苦思索究竟應(yīng)該如何使書法展現(xiàn)輕靈自在的美,想累了,便踱出屋外,信步走向鵝池,在池畔蹲下,觀賞白鵝??粗粗?,心念一動,靈光一閃,從群鵝嬉水的千姿百態(tài)中,他找到了答案。此后連續(xù)一個多月,他每天都到池畔目不轉(zhuǎn)睛地觀察鵝的動態(tài)。鵝身柔美的弧度;鵝頸伸縮自如的靈動;鵝掌撥水的輕俏;鵝喙取食的自如;甚至,鵝入眠時的美姿,都給了他許多啟示和靈感。他據(jù)此揣摩研究運腕書寫之道,最后,悟道得道,開創(chuàng)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獨特書法。
讀后一思
凡夫俗子看到鵝,想到的是究竟燒烤好吃還是醬鹵有味,可是,具有藝術(shù)細胞的書圣王羲之,卻慧眼獨具地將它與藝術(shù)掛鉤;別人養(yǎng)寵物,也許會玩物喪志,王羲之卻因?qū)櫸锒谒囆g(shù)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可見從事藝術(shù)的人,必得在肉眼之外多長一顆“心眼”,見人所未見,才能從尋常事物中領(lǐng)受教誨,超凡絕俗,成就大器。
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
□蔣 勛
衛(wèi)夫人,名鑠,字茂猗,東晉女書法家。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更是三堂人生課。
“點”:高峰墜石
衛(wèi)夫人似乎并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卻是把字拆開。衛(wèi)夫人帶領(lǐng)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后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注解了四個字:“高峰墜石”。
她要這個學習書法的小孩去感覺一下,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包蘊了從高處墜落的一塊石頭的力量。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說里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
其實衛(wèi)夫人這一課里留有很多空白,不知道衛(wèi)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繼續(xù)發(fā)展到第二課。然而這個關(guān)于“點”的基本功,似乎對這位以后的大書法家影響深遠。
“一”:千里陣云
衛(wèi)夫人的第二課是帶領(lǐng)王羲之認識漢字的另一個元素,就是“一”。
認識“一”的課,是在廣闊的大地上進行的。
衛(wèi)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闊的平原上站著,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云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wèi)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云。”
“千里陣云”這四個字不容易懂,總覺得寫“一”應(yīng)該只去看地平線或水平線。其實“千里陣云”是指地平線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向著兩邊橫向延展——這就叫“千里陣云”。
云排開陣勢時很緩慢,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那么“千里陣云”會不會也有特殊意義?只有對沉靜的大地上云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lǐng)悟,以后書寫“一”的時候,也才能有與天地對話的向往。
“豎”:萬歲枯藤
衛(wèi)夫人給王羲之上的第三堂書法課是“豎”,就是寫“中”這個字時,中間拉長的一筆。
衛(wèi)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深山里,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萬歲枯藤”,在登山時攀緣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長成的生命。孩子借著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借著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斷,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力量,這個記憶變成對書法的領(lǐng)悟。“豎”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里面會有一股張力。
王羲之還在幼年,但是衛(wèi)夫人通過“萬歲枯藤”,使他在漫長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對強韌力量的體會,也才有了書法上的進境。
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
“高峰墜石”讓我們理解了重量與速度。
“千里陣云”讓我們習得了開闊的胸懷。
“萬歲枯藤”讓我們知道了強韌的堅持。
衛(wèi)夫人是書法老師,也是生命的老師。
(選自《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7月25日,有刪改)
品性之高
生性淡泊,多次拒絕做官
唐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句。王羲之出身于東晉名門望族,王家曾助晉室南渡。他的伯父王導(dǎo)曾任宰相,與王羲之一家住在烏衣巷。
朝廷重臣欣賞他的才識和器量,屢次請他出來做官,甚至許以侍中、吏部尚書等高位,然而王羲之的態(tài)度卻是“皆不就”。
東晉名臣殷浩是王羲之極為要好的朋友,為了邀其出山,殷浩還曾使用“激將法”。當時,殷浩受簡文帝重用,準備率兵北伐,力邀王羲之做幕僚,正在紫金山上觀看鵝的形態(tài)揣摩筆法的王羲之不肯。于是,殷浩給王羲之寫信說:“一個人應(yīng)該以國家興衰為己任,怎么可以在國家存亡之際而選擇隱居呢?怎么可以置國家社稷于不顧而滿足一己私利呢?”王羲之回信說:“我對做官一直沒有興趣,以前我對王丞相發(fā)下誓言,絕不出仕。如今子女都已成家,我心懷隱居深山的志向,誓言手跡尚存,我怎能出爾反爾。我選擇隱居其實并非故意躲避,而是早有打算,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
讀后一思
當然,王羲之還是做過官的,最早是掌管圖書或起草文件的秘書郎,又被征西將軍庾亮推薦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不過,他對仕途比較淡泊,最終還是選擇了棄官隱居。
力阻北伐,顯現(xiàn)遠見卓識
雖然選擇退隱,但王羲之的心中一直牽掛著國家大事。當時,殷浩與桓溫同朝參政,同為權(quán)傾朝野的重臣,但二人政見不同,關(guān)系一直不和,這對內(nèi)憂外患的東晉來說是致命的弱點。王羲之極力勸說并努力協(xié)調(diào)他們的關(guān)系。他寫信給殷浩說“國家的安寧在于內(nèi)親外和”,提醒他要團結(jié)百官一致對外。
后來殷浩統(tǒng)帥揚、豫、徐、兗、青五州軍隊,準備舉兵北伐中原。王羲之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北伐必敗,就寫信給殷浩,勸他不要出戰(zhàn)。但殷浩沒有聽從王羲之的勸阻,還是興兵出征,果然遭到失敗。之后殷浩計劃再次北伐,王羲之又一次給他寫信,分析形勢,陳說利害:退保長江,收復(fù)江淮以內(nèi)的舊鎮(zhèn),任用賢能、施行仁政、除其繁苛,省其賦役,暢通漕運,與百姓更始,以解倒懸之急,待國家殷實、百姓富足、軍隊增長士氣以后再行北伐,到時定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讀后一思
從當時情況來看,王羲之對形勢的把握相當準確,分析到位、有見識、有策略??上?,這番苦諫一直被會稽王當作耳旁風,結(jié)果北伐以慘敗告終,殷浩被廢為庶人,東晉也從此一蹶不振。
懷憂國憂民之心
戰(zhàn)爭不斷,饑荒也隨之而來,東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羲之常懷憂國憂民之心。有一次,他見到一位老婦人叫賣竹扇,一問才知,老婦的兒子被官府征調(diào),老伴臥病在家,王羲之同情她一家的遭遇,便在扇子上題了字,老人的扇子很快被一搶而空。
在王羲之為官的幾年中,他多次開倉賑濟百姓??吹匠①x役沉重,官員監(jiān)守自盜,他屢次上書,提出自己的對策。他說,官倉屢屢被盜,應(yīng)該斬其首惡而使其斷絕。現(xiàn)今因為戰(zhàn)亂和征役使死亡和反叛者增多,朝廷卻想以株連的方式予以制止,結(jié)果會造成亡叛眾多,百姓流亡,戶口日減,死亡絕戶者屢見不鮮。他建議,讓罪行較輕的犯人充兵役或勞役,將其家眷遷徙至都邑,“穩(wěn)定內(nèi)亂局勢才是為政之本”。
對于官場復(fù)雜的程序和官吏的腐敗,王羲之深惡痛絕。他上書說,如今各部衙門文件自相違背、繁瑣混亂,應(yīng)該改變這種狀況,要有統(tǒng)一的法度,簡單易行。
讀后一思
對于書圣王羲之的遠見卓識以及憂國憂民的胸懷,宋人洪邁曾評價說,王羲之與溫嶠、蔡謨、謝安為同一層次之人,雖然在功名上不能與之相提并論,但是他視錢財如糞土、心懷天下蒼生、不愿諂媚權(quán)貴的高尚品德以及超群的見識、宏博精當?shù)淖h論則是很少有人能與之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