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發(fā)展的同時,經濟犯罪的數量也不斷上升。本文認為要想有效地打擊經濟犯罪,需要明確刑法調控的對象和調控的策略,以更有效地增強經濟參與者的法律意識,這樣一來,才能更好的確保經濟市場秩序的穩(wěn)定性,促進國家經濟健康、良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 經濟犯罪 刑法調控 犯罪特征
作者簡介:秦培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93
經濟犯罪是指與經濟有關的犯罪,包括貪污、受賄、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而違反了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導致國家的管理制度受到嚴重的侵犯,并對社會經濟秩序造成破壞。不僅對我民生活和經濟進步造成極大破壞,也影響了市場經濟健康、良性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目前,經濟犯罪的現象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國家運用強制力治理經濟事務的手段,一般有規(guī)制與懲罰兩種。其中,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能給犯罪嫌疑人刑罰處罰的法律。要想能夠從根本上控制經濟犯罪行為,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強化刑事力度,來明確刑法的使用領域與范圍,并制定良好的調控計劃。
一、經濟犯罪的主要特征
我國于1982年頒布了《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并首次使用了“經濟犯罪”這一術語。并且,該法規(guī)對于經濟犯罪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即:“經濟領域中的犯罪”。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隨著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之間的轉換,我國的經濟犯罪活動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其還進一步衍生出了一些新型的經濟犯罪形式,甚至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單位組織集體犯罪。目前,經濟犯罪的狀況大致如下:第一,經濟犯罪范圍國際化。就針對于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經濟犯罪存在著境內外相互勾連的問題,并且,其通過對網絡金融、信息技術等犯罪形式的利用,來使得犯罪的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并且犯罪的手段也更加現代化。第二,經管財經的人員犯罪多。事實上,因為經濟犯罪問題歸屬于經濟學的范疇中,所以說,相關的經管財經類的人員,就往往更有犯罪的機會與能力。第三,串案、窩案現象嚴重。就針對于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有組織,有計劃的經濟犯罪,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并且,在大部分的經濟犯罪中,都是由多人共同參與的。
現代經濟犯罪不但包含了傳統的貪污與偷漏稅現象,同時也包含了一些新型的現代化經濟犯罪問題,例如信用卡詐騙、著作權侵犯等。現代經濟犯罪不僅具有以往經濟犯罪的一些基本特點,其隱蔽性越來越強,對經濟秩序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犯罪手段也越來越先進。概括起來講,經濟犯罪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其在犯罪的實際實施過程中,對于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嚴重的損害,簡單來說,其指的就是市場經濟秩序為客體組成部分。第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經濟犯罪所存在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能夠嚴重破壞原有的市場經濟秩序。第三,就針對于經濟犯罪的主體來說,一般情況下,幾乎全部的犯罪人員,都是采用的主動犯罪行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員屬于過失經濟犯罪問題。第四,從本質上來說,在經濟犯罪中,其主體責任人不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某個單位。
二、經濟犯罪的法律調控與規(guī)制
為了能夠有效的遏制經濟犯罪發(fā)展,相關的組織也進一步加大了對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投入了更多的資源與精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際實踐表明,法律是嚴懲經濟犯罪行為、降低經濟犯罪發(fā)生的有效手段,必須要提高立法內容科學性、完善性,加強對經濟犯罪的調控,才能有效遏制經濟犯罪的發(fā)展。
(一)經濟犯罪的刑法調控對象
1.違法的經濟行為。在進行實際的調控過程中,可以從經濟行為是不是違反法律的角度,來對其進行分析,并判斷其是不是應當進行調控。在這個過程中,若其所存在的經濟行為,明顯的違背了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或者是對經濟市場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擾亂問題,那么,就要求我們對其進行科學的調控工作。
2.犯罪侵害的法益。從刑法的角度分析來看,所謂的經濟犯罪制裁,指的就是針對一些能夠影響國家經濟與市場運行的人或組織,所進行的處罰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在于,其是不是能夠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市場運行。若影響了,則就需要進行處罰。反之,則表示其不具備經濟犯罪的條件,所以不處罰。
3.經濟犯罪的行為方式。若以行為方式的角度分析來看,在進行實際的經濟交易過程中,對于一些為了滿足個人私利,所存在的不正當行為,都應當歸屬到刑法所需要調控的對象范圍里來。而一般情況下,經濟犯罪的行為手段,主要就是為了逃脫應付款項,來采用詐騙等卑鄙的方法,謀取一些不正當的經濟利益。
(二)經濟犯罪的刑法調控模式
對經濟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在不同社會制度中、基于不同意識形態(tài)會有不同的模式。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行為的規(guī)制力十分強大,對個人經濟行為予以嚴格限制,因而將違反這類規(guī)制的行為規(guī)定為投機倒把罪有其道理。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在認識到個體經濟行為對整體經濟活動的正向促進作用后,政府放松了對個體經濟行為的管控,投機倒把罪的除罪化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不過,政府對個體經濟行為的規(guī)制仍繼續(xù)存在,尤其是在重要經濟領域,政府對個人經濟行為的限制仍十分嚴厲,在違法性的判斷上,奉行的并非“法不禁止即可為”的原則,而是采取“法不授權(利)不可為”的思路,授權的方式就是行政許可。對于這類違反規(guī)制的行為,尤其是在特定領域未經許可或者超越許可范圍的行為,在達到一定程度時,執(zhí)掌刑罰權的國家機關就會予以追究,最為典型的就是刑法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經營罪的存在。也正是由于違反規(guī)制行為只是表現為對政府管控經濟行為的單純違反,因此,在尚未對他人的財產權益造成潛在危害的情況下,動輒以刑罰權相威嚇或者進行刑事追究,則難免產生爭議。在現有法治框架內,針對經濟領域的違法行為,運用公權力進行的懲罰包括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即刑罰),即存在著所謂“懲罰二元制”。對違反法律規(guī)制的行為予以行政處罰,可以看做是維護經濟秩序的體現。不過,對達到何種程度的違反規(guī)制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以及應否適用現行刑法進行懲罰,則是比較復雜的問題。
三、刑法對經濟犯罪的調控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與監(jiān)督體系
要想實現對經濟犯罪的科學調控,就要求其應當樹立起嚴格的刑法責任,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與監(jiān)督體系,這樣一來,不法分子在進行一些違法行動之前,就會有后顧之憂,從而對經濟犯罪行為產生一定的預防作用。要想實現這一功能,就要求其必須要建立起相應的刑法責任,確保不法分子不敢輕舉妄動,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而就針對于我國的法律建設來說,這種預防性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作用。不管是針對于何種法律來說,公平、公正、公開都是其必須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針對于經濟市場來說,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對外公開相關信息,來確保投資者能夠有一個公平的投資平臺,并且,要求相關機構必須要加強預防,避免其在實際的投資過程中,由于經濟犯罪,而存在經濟損失,以此來降低違法行為的出現幾率。
(二)對新型經濟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規(guī)制
首先,要求其應當對刑法典與單行刑法之間所存在的關系進行良好的協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將目前社會生活當中,一些比較常見的,多發(fā)的罪名,定義到刑法典中來。而對于一些比較少見的罪名,則可以通過單行刑法的形式,來對其進行規(guī)定。其次,要求其應當對刑法修正案和單行刑法進行慎重選擇。從本質上來說,在刑法典中,刑法修正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典范性特征,因此,我們不能將生活中的所有犯罪,都通過運用刑法修正案的形式,來規(guī)定到刑法典中來,而是應當運用兩者之間結合的形式,來對一些新型的經濟犯罪進行規(guī)制。此外,對于一些比較行間的經濟犯罪,在通過了詳細并且成熟的立法考慮之后,才能夠運用刑法修正案,來對其加以補充,但是,對于一些并不成熟的規(guī)定,則只能夠運用單行刑法的形式來進行規(guī)定。這樣一來,才能確保單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之間所存在的本質差異得到充分的體現。第三,應當對附屬刑法的立法方式進行適當的改革,并確保附屬刑法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通過運用附屬刑法的形式,來對新型經濟犯罪的罪狀與法定刑進行科學的規(guī)定,不但能夠有效的凸顯出其明確性特征,同時,也能避免其在實際的懲處過程中,出現找不到根據的現象。當附屬刑法中的規(guī)定完善與成熟之后,就能夠通過運用刑法修正案的形式,融入到刑法典中來。
(三)對新型經濟犯罪刑罰設置模式的規(guī)制
首先,應當提高新型經濟犯罪資格刑的適用性。簡單來說,所謂的資格刑,指的就是通過剝奪犯罪人的某種資格,來對其進行懲處的一種刑罰。換句話來說,其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通過限制或者剝奪犯罪人參與經濟活動的資格,來避免其再度出現經濟犯罪。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特殊時期,由于新型經濟犯罪的形式在不斷變化,為了滿足這種變化的客觀需要,就要求我們應當提高新型經濟犯罪資格刑的適用性。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具體依據適用對象,來進行資格刑的分類與組合。
其次,應當進一步強化新型經濟犯罪的財產刑。在新型經濟犯罪中,一般情況下,犯罪分子之所以要實施犯罪,其最主要的目的與動機,就是為了能夠謀求非法的經濟利益。通常來說,其并不會對他人的生命安全以及社會的公共安全等造成威脅,因此,我們只需要通過運用中短期自由刑,就可以實現對經濟犯罪的懲治。此外,如果采用長期自由刑的方式,來懲處經濟罪犯,那么國家需要耗費更多的經濟投入,所以說,在判處時,若能輔之以財產刑,那么,其不僅能夠對經濟犯罪進行懲罰,同時,也能有效的賠償國家的經濟損失。所以說,對于經濟犯罪的出發(fā),可以采用沒收財產與剝奪資格刑等各種制裁方法。
最后,應當慢慢減少與廢除新型經濟犯罪的死刑。自1979年以來,在我國的刑法當中,充分的體現出了“重刑主義、死刑萬能”這一思想,并且,采用了以死刑為手段的重刑化立法。就針對于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說死刑的立法處于不斷的增加中,但是,社會中貪污受賄與影響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等,一直存在,并且犯罪率較高。這也就表示,在預防經濟犯罪方面,死刑的作用并不明顯。此外,從國際人權公約的角度來看,經濟犯罪適用死刑也不能夠充分滿足其所具有的基本精神。而且,如果采用死刑的方式,來進行經濟犯罪的判刑,也很有可能導致罪犯潛逃到國外,而我國卻難以引渡,不能對罪犯進行公正的懲罰。從本質上來說,我國之所以要設置刑罰,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懲罰犯罪,并教育世人,這并不是單靠刑法剝奪性命,就能夠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史亞杰.經濟轉型時期新型經濟犯罪刑法規(guī)制研究.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6).
[2]章潔.經濟犯罪刑法公眾認同適用性分析.法制與經濟.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