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前蘇聯(lián)分出來的三個民族——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即波羅的海人。這三個民族毗鄰相居,瀕臨同樣的大?!_的海,氣象預(yù)報是相同的,生活方式也有許多一樣的地方。
波羅的海人的語言不似俄語,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之間可以互相聽懂對方的語言,如同俄羅斯人能聽懂烏克蘭人或烏克蘭人能聽懂白俄羅斯人的語言一樣。然而,愛沙尼亞人的語言,別人卻聽不懂多少。
在這里,沒有一個地區(qū)有像波羅的海沿岸幾個共和國那么盛大的歌詠節(jié)。一般認(rèn)為參加合唱的人數(shù)達l50~20O人,就應(yīng)算是大合唱了,但在立陶宛,大合唱是3萬人同歌一曲。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附近的歌詠草坪,有一座半球形大舞臺式的劇場,有一次這里舉辦了4萬名成人和兒童的大合唱,觀眾達30萬人。參加超級大合唱并非是一般的愛好者,而是近三四年來各個波羅的海共和國歌詠比賽獲獎?wù)撸柙伌筚惷?年舉辦一次。
立陶宛人有慶祝夏至的習(xí)慣,并將這個節(jié)日稱之為“利果”,屆時老老少少在家門口圍坐在用樺樹葉裝飾的大桌子旁邊,歡送漫長的白天。人們用早已準(zhǔn)備好的橡樹葉兒扎成花環(huán)戴在頭上,桌子上擺著特制的“雅尼斯奶酪”和一杯杯啤酒。過去啤酒是按古老的配方自制的,而現(xiàn)在多半是在商店里買的。這一天,人們的服裝是古代民族服裝。
姑娘們則為自己算卦,預(yù)測將來能嫁一個什么樣的人。她們把花環(huán)扔在水里或拋在橡樹上,通過花瓣占卜。
這一夜歡慶活動通宵達旦:唱歌,圍著篝火跳舞,去森林采擷草花。夜幕降臨時,人們在事先埋在附近小山丘上的松油桶上點起火把。夜深后,人們把涂上松油的老式車輪點燃,從點著火把的山丘上往下推,燃著的車輪象征太陽。
愛沙尼亞首府塔林市,因古建筑保存完好而于1981年被漢堡保護古建筑遺址專門基金會授予“歐洲金質(zhì)獎?wù)隆?。在塔林,中世紀(jì)的教堂、要塞、塔樓,均保存完好。
有一個古老的諺語說:愛沙尼亞人出世時候,不是帶著槳,就是拿著魚桿。稍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諺語并不夸張,這個土地面積不大的共和國,包括島嶼在內(nèi)的海岸線竟長達3000多公里。
愛沙尼亞人特別珍惜糧食。他們認(rèn)為,農(nóng)民勞動艱苦。面包店里的宣傳畫是農(nóng)民肩上扛著一塊大圓石頭,下面寫著“粒粒皆辛苦”。愛沙尼亞的耕地原來全是大冰川時期留下來的大石頭,這個共和國在15年中僅石頭就清理了700萬立方米。
波羅的海人的主要菜肴是土豆,被這里人稱為第二面包,其次為肉、奶、魚、蔬菜(多為圓白菜、甜菜、胡蘿卜、大豆、菜豆、豌豆)、海味。
拉脫維亞人的第一道菜是面包湯。它的主要原料是黑面包干,先把黑面包烤一下,放在開水中泡軟,然后在湯里放葡萄干、糖、蘋果、酸漿果、桂皮,湯涼了放奶油,而不加鹽。
波羅的海人文靜而好客,不強求人意,請好友吃飯不一定在家里,一般是到咖啡館去坐坐。
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加盟共和國的節(jié)日很多,但都是些頌揚勞動,使工人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節(jié)日。他們具有良好的勞動素養(yǎng),善于在自己貧瘠的土地上建設(shè),他們十分關(guān)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因此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