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血緣情結
為什么國外的很多大企業(yè)公司的高層都少有自己的孩子親屬安插其中參與公司的決策,而中國內地、香港、臺灣不少都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家族企業(yè)?為什么中國人更看重血緣情結?
劇照中的司馬懿父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血濃于水”,幾千年以來它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腦中。這個“血”一方面指人體的命脈——血液;一方面則是指血緣關系。從“血濃于水”這句話中就可看出中國人對于血緣關系的重視。
中國人血緣關系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親情,化作具體稱呼就是親人,親戚。所謂親人,親戚指的就是有直接或間接血緣關系的人或由血緣關系延伸出來的關系的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血緣關系的人總親于沒血緣關系的人。對于親人,親戚,他們可以為之傾家蕩產(chǎn),甚至不惜性命;但對于一個陌生人,他們則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
在中國,春節(jié)流行著探親的習俗,探親很大程度上也是血緣關系的表現(xiàn)。兩個有血緣關系的人,無論平時感情如何,是否有來往,一到春節(jié)他們一般會互相探望。有人說這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當然我們不排除這種情況。但有很多人的互相探望并非為了聯(lián)絡感情,而是在內心深處無意識地被一種東西操縱著,那就是血緣。
在家庭繼承人方面,中國人更是注重血緣關系。于是我們經(jīng)常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本來是很和諧的一家,一個偶然的機會,父母發(fā)現(xiàn)當年在醫(yī)院意外抱錯孩子,養(yǎng)了多年的孩子不是親生的,態(tài)度大變,感覺自己都在幫別人撫養(yǎng)孩子,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懊惱怨恨甚至不惜一切拆散家庭?,F(xiàn)在的親子認證更成了熱門的服務,每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似乎都跟血親有著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
一個朋友已經(jīng)四十出頭了,十年來不停地求醫(yī)問藥拜神仙菩薩,做著各種試驗,一次次接近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仍然義無反顧。在終于被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不適合受孕時,開始頑強地尋找代孕機構,只是為了給婆家一個親生的交待。
演員陳沖當年結婚多年不育,從國內領養(yǎng)了孩子,后來卻意外懷孕,于是,又把之前領養(yǎng)的孩子退了回去。更看到一個已經(jīng)絕經(jīng)的勇敢母親因為經(jīng)歷了喪女之痛,挑戰(zhàn)極限,以祖母的年齡懷孕產(chǎn)女就是為了要再做一回親生母親。如今,女兒們尚年幼,自己卻垂垂老矣。
于是,不難理解國外的很多大企業(yè)公司的高層都少有自己的孩子親屬安插其中參與公司的決策,而中國內地、香港、臺灣不少都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家族企業(yè),血緣情結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
為什么中國人更看重血緣情結?這與政治有很大關系。
夏商西周是我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初創(chuàng)時期,因此留下了很多原始氏族血緣紐帶的跡象。在夏以前的傳說時代,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禪讓制,即原始的部落民主制。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當時部落民主制已經(jīng)開始瓦解,出現(xiàn)了“傳子”的概念,血緣原則在政治領域全面崛起。
商代最初的繼承制度是兄終弟及的世襲制。在盤庚之后,才基本確立了父死子繼的制度,后來被周代所繼承。商王之下,執(zhí)掌國家權力的是師尹和冢宰。
師尹和冢宰不常設,也不全由貴族擔任,有時也由才干出眾的平民和奴隸來擔任。伊尹和傅說就是其中的代表。伊尹聽說商湯是個賢明的君主,想要求見他,但是沒有機會,于是就以商湯的妃子有莘氏的廚師的身份見到了商湯,向他陳說治國之道。商湯聽了非常高興,就把伊尹推薦給夏桀。夏桀沒有重用伊尹,伊尹就回到了商湯的身邊。在伊尹的輔佐下,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
這件事說明商朝當時確實有從奴隸和平民中提拔有才干者作為官員的制度。
但是,從奴隸和平民中提拔起來的官員,一般都是作為“小臣”、“多宰”等具體辦事人員,難以接近國家的權力中樞,商朝的國家大政還是被貴族把持,并通過繼承制度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牧野之戰(zhàn)后,西周建立。周將商后期出現(xiàn)的傳子制度繼承下來并予以發(fā)展,形成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西周國家組織,政治的血緣性全面加強。這種現(xiàn)象貫穿著整個封建王朝。
其實,中國人的血緣情結還有姓氏文化的影響。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tǒng)宗族觀念的主要外在表現(xiàn)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tǒng)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如司馬懿一家,就是司氏背后“老子英雄兒子好漢”的傳奇寫照。
司馬懿數(shù)度挽救曹魏于危難,是曹操逝后支撐起魏國的擎天立柱。司馬懿雖謀略過人,但與曹操相比,雖奸猾有余,但卻無曹操縱橫天下的霸氣和一呼百應的個人魅力。
反倒是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雖謀略不及其父,但在政壇的縱橫捭闔卻猶在司馬懿之上。特別是司馬昭,他越過天塹,西滅蜀漢,將鐘會、鄧艾、姜維三大當世俊杰玩于股掌,其政治手段之老練,駕御時局之嫻熟,洞悉世勢之卓絕,當世罕有匹敵者。
司馬懿父子三人都曾獨攬過一國大權,是曹魏中后期實際上的三代統(tǒng)治者。司馬一氏之成就已不能用虎父虎子來形容,已經(jīng)是真正意義上的龍父龍子。
經(jīng)過歷史的熏陶及影響,當看到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某論壇上一句“曾后悔只生了一個兒子”的無奈時,也或多或少透露出中國企業(yè)家們對于企業(yè)傳承的憂慮。
(《黑龍江史志》、《深圳特區(qū)報》等)
讀者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