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九小學馮海斯
巧將地方文化滲透進小學科學教學
◆廣東省佛山市第九小學馮海斯
文化與科學是相輔相成的,地方文化更是能夠作為一種科學教學資源。科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嘗試滲透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提高科學學習效率。
教師作為科學引路人,首先自己要學習地方文化,多看、多聽、多問、多想,選擇適合科學教學的地方文化素材,以求讓學生以科學發(fā)展的目光看待地方文化。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應引導學生。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引入素材時,把查找資料的方法告訴他們,使他們明了科學查找資料的方法。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部分原材料,讓他們自己分析,鍛煉分析整理科學資料的能力。
地方文化對于學生而言,是熟悉的。教師把地方文化素材引入科學課堂,能讓學生不再覺得科學陌生而難懂,進而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選擇地方文化素材時,越是選擇學生身邊的常見事物,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
例如,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常見材料》一文中介紹的各種材料,學生們都不陌生,陶更是他們比較熟悉的一種材料。佛山是全國有名的陶都,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陶器,對陶的質(zhì)感、用途甚至制法都了解。但他們對陶的了解真的透徹嗎?
課堂上,有一位學生提出問題:“陶瓷陶瓷,為什么佛山是陶都,景德鎮(zhèn)是瓷都?陶和瓷有什么區(qū)別嗎?”這個問題讓全班同學都安靜下來了。三年級的學生要區(qū)分陶和瓷,的確有難度。如果教師在課前沒有了解佛山的地方文化以及陶與瓷的相關知識,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更不能帶領學生從科學的角度探索陶與瓷這兩種材料的差異。
幸好我是做了準備的。我拿來一些陶器和瓷器,引導學生通過眼看、手摸、耳聽等找出陶和瓷在原料、敲擊聲響、燒制溫度、成品的堅硬程度等方面的區(qū)別,并講解陶和瓷的有關知識。
聽了講解后,學生們對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興奮地表示:“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伴之間交流總是聊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在科學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們盡情地討論,然后引入與問題相關的地方文化知識。學生們有共同的話題可聊,很容易找到共鳴點,饒有興趣地討論科學問題,得出答案。
當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后,教師也應當組織他們討論,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體會探究的樂趣。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這一單元中,有一篇課文介紹星空。六年級的學生接觸的事物多了,對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更強烈,但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課堂上,很多學生說起了星座與占星術,另一些學生不以為然。這時,我讓他們說說對中國星座與外國星座的了解。
有的學生說外國有十二星座,有的學生提出不同看法,說外國星座不止十二個,有八十多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生也發(fā)表意見,說中國也有星座,只不過劃分方法和國外不同,中國星座包括二十八星宿。
“中國星座和外國星座的差異是由觀測方法不同造成的。你們知道二十八星宿又可以整合為幾部分嗎?”等他們說完,我一邊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圖片,一邊提出問題??炊藞D片提示的學生搶著回答:“四個部分,分別是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苯又?,我又展示另一張圖片,圖片上是佛山著名的古跡——祖廟。有的學生很快看出了祖廟大殿前靈龜池里的石像就是神獸玄武。這時,我告訴學生們有關祖廟的文化:“玄武是道教中的司水之神。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水網(wǎng)密布,佛山人民為祈求風調(diào)雨順,興建祖廟祭祀玄武。玄武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星座崇拜,玄武是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后經(jīng)長期演變而人格化。千余年來,佛山祖廟和廟中供奉的玄武都是作為佛山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通過這一課,學生們知道了中國星座與外國星座的區(qū)別,學習了佛山祖廟有關星宿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樂趣無窮。
家長接觸地方文化的時間比較長,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也很多。很多學生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地方文化的“活教科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種資源,引導學生多向家長學習地方文化,然后把文化引入科學課堂,豐富科學素材,全面學習科學。
學生可以通過采訪家長的方式,獲取地方文化口述資料,然后將這些資料整理成文字,方便回校展示,與教師、同學交流。
有時,家長在陳述過程中會出現(xiàn)累贅的語句,或突然記不起重要的文化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們要有耐心,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提示,并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如果家長提供了實物資料,學生們要先拍照,然后把物品的用途和保存方法用文字記錄下來。
學生們還可以與家長一起進行實地考察,切身體會地方文化的精妙。如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環(huán)境和我們”這一單元以池塘生態(tài)環(huán)境舉例,雖然我們身處水鄉(xiāng),但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幾乎沒有池塘養(yǎng)魚的經(jīng)驗,因此,我在課堂上先向?qū)W生介紹當?shù)匾浴吧;~塘”為特色的生態(tài)養(yǎng)魚法,然后建議他們與家長一起到農(nóng)村實地參觀魚塘。
了解了以魚塘塘泥種桑、桑葉喂蠶、蠶糞喂魚這一循環(huán)且環(huán)保的生物鏈后,學生們紛紛贊嘆前人的聰明才智,同時加深了對3R(reduce reuse recycle)環(huán)保理念的理解,明白了在某些地方被當作垃圾的東西,在別的地方可能成為寶貝。如此,正確的科學觀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學生和家長共同探討地方文化,不僅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還加深了與家長的感情,親子關系更為融洽。地方文化促進學生進步,豐富了他們的科學知識,使他們樹立了正確的科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