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饒志豐+劉博強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漢壽,自古以來詩風頗盛。特別是晚清以來,出現(xiàn)了易佩紳、易順鼎、易君左、易征為代表的易氏作家群,曾被中華詩詞學會先后授予“詩詞之鄉(xiāng)”和“詩國先鋒”榮譽稱號。
近30年來,尤其是近兩年來,漢壽縣以“詩教工程”為抓手,致力于學生素養(yǎng)的培育與提升。
詩墻的魅力
隨機進入幾所學校,您都會感受到濃郁的詩詞氛圍??h一中、縣二中、縣五中、職業(yè)中專、蔣家嘴中學、太子廟中學、鴨子港小學、周文廟陳軍堤村小、太子廟缸兒口村小……從縣城中學到偏遠的村小,漢壽縣的不少學校建有校園詩詞文化墻。
株木山中學打造的詩墻全長260米,鐫刻有唐詩宋詞和書法作品109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敢于擔當、不怕困難、敢于拼搏的優(yōu)秀品質。
酉港中學集資20多萬元,把中小學課本上的100余首詩詞用瓷磚鑲嵌在了墻上。
太子廟中學把詩詞布置融進校園的每一角落,著力營造校園詩詞藝術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雅的藝術境界。建立文學社、校園詩社、合唱隊等學生社團,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興趣,發(fā)揮學生的詩詞藝術特長。利用校園廣播站、網站、??葌鞑W生的詩詞作品。
陳軍堤小學是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楊幺曾經屯軍的地方,原名叫陳軍堤實驗學校。經過近十年的“詩教”特色辦學的探索,該校獲得了“湖南省詩教先進單位”和“全國詩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陳軍提小學詩教進校園、進課堂的創(chuàng)建工作日趨成熟、漸入佳境,辦學事跡還被載入《常德市60周年巡禮》一書。
走進周文廟鄉(xiāng)中心學校的校園,一抬眼就能看到門口花園里一塊大石,上面刻著“詩化先鋒”四個大字。校園的四面圍墻上刻著各種詩歌,形成了會說話的“詩墻”。校園的宣傳欄里,教學樓的樓道間、屋頂上、黑板報上都布滿詩詞,就連學生的食堂里也都隨處可見各種詩歌??梢哉f,真是校園無處不飛詩。
漢壽縣百余所學校的詩墻文化建設成果,絕不是政府的“面子工程”,而是生活在滄浪河畔的龍陽人對詩詞的渴望與敬仰。以屈原為代表的滄浪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在近現(xiàn)代史上日趨興盛,成為湖湘文化乃至荊楚文化的一支強勁之旅,這是當今漢壽詩詞文化異軍突起的重要源泉。在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熏陶下,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形式,弘揚詩詞傳統(tǒng),訴諸于墻展,這就形成了漢壽地域內風格獨特的詩墻文化,播撒著亙古不變的家國情懷。
功夫在詩外
詩教工作的推進,除了環(huán)境的營造與浸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強有力的隊伍。為了全縣詩教工作的穩(wěn)健發(fā)展,該縣成立了詩詞學會,縣里成立了詩教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有關負責人任正副組長,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縣老干局、縣文聯(lián)等單位一把手為成員。各鄉(xiāng)鎮(zhèn)也相應成立了詩教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副書記、宣傳委員擔任正副組長。全縣建立了三級培訓網絡,每年舉辦數(shù)次詩詞講座,培訓各鄉(xiāng)鎮(zhèn)、縣直單位的詩詞骨干。邀請過梁東、周篤文、林叢龍等10余名專家教授到漢壽縣進行詩詞講座。
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漢壽縣各校堅持“五個一”活動,即:每天誦讀一首詩,每周一次詩教廣播,每月一次詩詞課,每期一次詩詞活動,每年一次詩教總結。此外,各校還充分利用師資力量組建詩詞書畫興趣小組或社團,開展課外興趣活動。2014年以來,各中小學詩詞創(chuàng)作社團還積極參與縣級以上詩詞活動,在省市媒體上發(fā)表了百余篇作品,同時也提升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質量。
一路輕車一路花,五溪湖畔宿農家。
多情最是風騷客,醉罷青山醉晚霞。
這是該縣酉港中學周熙貴老師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夜宿五溪人家》,2013年獲得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
海霞老師2007年來到漢壽二中任教,她一直喜歡吟誦古詩詞,她說:“詩歌有平仄、格律、韻字,能夠打動人的心靈。讀詩詞的過程,就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過程,能讓我有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感覺,特別是在吟誦的時候,能有一種感情上的共鳴?!睋胃呷嘀魅蔚乃?,時常用詩詞鼓勵她的學生。有一天,天空中飄著一絲小雨,與學生一同晨跑的她想到蘇軾《定風波》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她便鼓勵同行的學生:要學習蘇軾,用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的風雨。
因為對古詩詞的熱愛,促成了她專業(yè)的快速提升。談到古詩詞的教學,她說:“古詩詞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是一種人文教育、精神教育,其方式不是‘立竿見影式的教育,而是一種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式的教育?!痹诠旁娫~教學方法上,她也有著獨特的心得———從“音、義、情、美”四個維度對古詩詞進行教學與賞析?,F(xiàn)在,縣二中很多語文老師都在用她的這一套教學模式進行古詩詞教學。
江南水鄉(xiāng),洞庭在望,龍陽自古繁華,香樟矗立,學子奮進,互襯輝映有嘉,云霧繞金牛,微風撫清水,遍處為家。
腰鼓聲鳴,歡度佳節(jié),孩童下河捉王八,拳王打天下,烈士為國隕,比勝仙俠,來日金榜題名,再把家鄉(xiāng)夸。
這是海霞的學生吳雨芹寫的一首《望龍陽》,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滿溢在字里行間。2012年,海霞參加“中華誦·湖南經典誦讀大賽”,獲常德賽區(qū)教師組一等獎、湖南省成人組二等獎;2013年至2016年,她連續(xù)4年被評為全縣詩詞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015年,她執(zhí)教的語文課《雨霖鈴》在“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被評為部級優(yōu)秀。
在向陽河畔,月明潭中學劉濤彩老師,也是一位“愛詩如狂”的老師,他曾引用詩句說服了一個意欲跳樓自殺的學生,挽救了年輕的生命。一天,第一節(jié)課上課前,一名學生坐在3樓教室前的欄桿上準備往下跳,前往勸阻的師生都被阻止在幾米之外?!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薄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劉濤彩憑著和學生的交情,引用詩句說理,徐徐向其靠攏,終于化險為夷,讓這位學生回心轉意。后來,這名學生考入漢壽縣一中。為了勉勵他繼續(xù)走好人生路,劉濤彩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寫成書法作品,冒著酷暑送到他家:“智者光臨幸福門,我如金葉喜歸根。平心放眼人生路,越過寒冬便是春?!?016年,這位學生順利考上了一本院校。
看得見的詩化
人生的味,就似“散入春風滿洛城”;人生的意,正如“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人生的境,更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詩詞的浸潤中,很多孩子也愛上了詩詞。古典詩詞默默滋潤著一顆顆幼小的心靈。
縣一中的肖鳳同學對筆者說道:“詩詞的味道是多種多樣的。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品嘗到了許多詩詞的味道。詩詞如同我的影子,伴我走過多個春夏秋冬。我為詩人不凡的文筆所傾倒,為他們的情懷所感動。從中,我也學會了堅強自信、樂觀豁達、淳樸友善……”
詹樂貧中學的邱子文同學,爸媽長期在外工作,與奶奶、妹妹生活在一起。從小就愛讀古詩詞的她在作文里寫道:“每當耳邊響起熟悉的詩詞聲,我都感到無比溫暖。中華詩詞,永遠陪伴在我們身邊!”詩詞的浸染讓她成為了一個感恩的好孩子。她常常陪奶奶散步、聊天,幫奶奶捶背,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錢為奶奶買一些小點心。她常說:“人生五倫孝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孝順老人是我們應該做的。”對年紀尚幼的妹妹,她像一個小媽媽,教妹妹功課,為妹妹梳頭、洗臉。她學著用自己瘦弱的肩膀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不僅僅是城區(qū)的學生浸染在經典詩詞中,農村的孩子寫起詩來更是情真意切。
爸媽去南方,為我日夜忙。
遠隔千萬里,相思淚滿裳。
爺奶照顧我,茶飯事周詳。
生怕娃學壞,鬢發(fā)染白霜。
這是陳軍堤小學六年級學生藺彩虹的作品《留守娃》。2014年,該詩獲得了全縣中小學校園詩詞大賽一等獎。用心用情的詩句也讓很多評委流下了眼淚。
龍?zhí)稑蛑袑W,多年來積極推進中華詩詞進校園工作,2014年,該校被評為“湖南省詩教先進單位”?!拔覀円恢庇幸粋€理念,那就是:培育柔軟溫暖的詩心。詩教的意義,不在于讀了多少詩,也不在于寫了多少詩,而在于擦亮學生詩的眼睛,在于喚醒學生詩的心靈。教會學生做人,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痹撔PiL劉學文如是說。
的確,孩子們在詩詞的浸染中,家國情懷日漸濃郁。去年國慶期間,該校的學生伍萌寫了一首詩抒懷:
東升紅日泛紅霞,祖國山河景色佳。
稻菽金風吟十一,師生曼舞笑聲嘩。
歌聲飛向釣魚島,鬼怪妖魔也驚詫。
喜看盎然呈一色,龍?zhí)洞簼M校園花。
雖然此詩略顯稚嫩,但以筆寫心,詩情可見。
中華詩教委員會主任楊叔子院士說:“沒有現(xiàn)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垮;而沒有優(yōu)秀歷史傳統(tǒng),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與時俱進的中華詩教歷來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工程,是文化精粹生生不息的傳承,它對青少年的教化作用是甚深的。
醉心于詩情詞意的漢壽人,一直自許是行吟屈子的后人,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jié)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廉潔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情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情懷,銘刻在墻上,訴之于筆端,搭載在教育中,落實在行動上,弘揚著薪火相傳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