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培(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解讀“旗袍”①
龔建培(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旗袍一詞的文本含義,旗袍的來源,旗袍的流行起始年代等一直是設計史、服裝理論界眾說紛紜的問題。此文通過對大量民國文獻、傳世照片等資料的深入檢索和梳理,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多視域的理性分析,給出了作者的闡述與觀點。
旗袍;釋義;來源;流行起始;界定
旗袍是產(chǎn)生于民國時期的國粹和女性國服,如果按產(chǎn)生的時代劃分,也可稱為民國旗袍。但在不少服飾研究、旗袍研究的論著中,對旗袍的定義、旗袍的形成原因、旗袍流行的起始年代等存著不少分析與表達的誤區(qū)、歧義,以及諸多語焉不詳?shù)募m結。本文以民國時期的歷史文獻為依據(jù),就旗袍的釋義,“旗袍”概念的變遷,旗袍流行的起始,時人對“旗袍”的界定等做一個簡要的解讀。
就文本的角度來看,旗袍的“旗”字來源于滿族社會中特有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制度。到清末時,凡是被編入八旗,擁有旗籍的人稱為“旗人”②大清會典“盛京十四城所種之地,及京圈地征收旗租者,日旗地。又編立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隸屬者稱為旗人,俗稱旗下人”。。而與“旗人”相關的很多概念、事物則被冠以“旗”的前綴,如“旗主”、“旗丁”、“旗籍”、“旗田”、“旗裝”、“旗帕”等。在清代末期《同治大婚紅檔》中載有:“杏黃透緙官樣穵行五彩全金旗蟒袍”、“果綠江綢細繡五彩全金旗蟒袍”等名錄,[1]但未見專門的“旗袍”一詞的記載,旗人也從未稱自己的某種袍服為“旗袍”。
“袍”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服飾形式之一,另兩種為“弁服”、“深衣”。弁服的形制為上衣下裳分裁制,取“上為天,下為地”之意,是僅次于冕服的一種禮服。深衣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分裁而合制,是朝服以外次等的服飾。袍在形制上是一種不分衣裳,自肩至跗上下通裁的長衣,男女可通用。袍為夾衣,單袍為褝。西周時期也有在里面鋪以綿絮,用新絲綿鋪制為襺,用雜絮或麻絮的稱袍。③《禮記·玉藻》:“纊為繭,縕為袍。”纊,絲綿;縕,亂麻、舊絮。關于袍的穿著方法,漢代劉熙《釋名?釋衣服》記載:“袍,苞也。苞,內(nèi)衣也?!盵2]綜合其他史書記載來看,袍是古代貴族的一種私衣、內(nèi)襯,只做家居生活的便裝使用,如外出、見客、服公,必外加弁服,但平民不限。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設衣服之禁,才將袍、深衣和禪衣共為朝服(即禮服)。從中國服飾史上看,婦女的早期禮服均是以長袍為形制,而上衣下裙的服飾一般作為常服。自唐以后,裙服越來越普遍地成為婦女的普通服飾,到明代僅有皇后和命婦的祭服才穿著上下通裁的袍型長衣。綜合上述,袍服乃中國古來有之,在歷代均有不同的變制,并非清代滿族所特有。
圖1 晚清吉服女袍兩種
滿族原為女真族的后裔,長期居住于東北長白山一帶,由于氣候寒冷,他們的服裝多采用袍服的樣式。滿族入關后,清政府基本沿襲了其舊有服制,袍和褂亦成為最重要、最常見的禮服形式。大清的冠服制度,規(guī)定后妃、貴婦有“朝褂”、“朝袍”,按等級分別使用不同的形制、顏色、紋樣和附飾?!肚灏揞愨n》中說:“褂,外衣也,禮服之加于袍外者,謂之外褂?!薄伴L袍罩外褂是旗裝很鄭重的服飾”[3],可見在旗裝的“袍服”中,除特指朝服外,一般指褂之內(nèi)衣,且男女無別。[4]就女性袍服而言,在正式的禮服——朝袍及吉服——龍袍之外(見圖1),穿著最多的是便服類。便服有三種主要形制:便袍、襯衣、氅衣。在這三種滿族女性袍服中,除了共同具有的大襟右衽、盤扣、直身式的特征外,在領、袖、襟、開衩、鑲滾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形制區(qū)別和規(guī)定。如:便袍為小開衩,襯衣的兩側沒有開衩,氅衣左右開衩至腋下。并且在使用功能和穿著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便袍是貼身穿的服飾;襯衣是可以單獨穿用的便服;而氅衣是穿在襯衣、便袍外面的袍服。(見圖2)
圖2 滿族女性日常袍服三種
從上述可知,滿族女性袍服款式多樣,使用功能各異。其中的禮服、吉服與民國旗袍之間很難看出有任何傳承關系,如果說旗袍對旗女袍服元素有所借鑒的話,那么在形制上最為接近的應該是旗女袍服中的“便袍”,而不可籠統(tǒng)謂之旗女袍服。
現(xiàn)代一些旗袍研究著作和工具書中,含混地將“旗袍”等同于“旗女之袍”或滿族袍服的觀點不在少見,①袁杰英.中國旗袍,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第3頁,旗袍屬于滿族的民族服飾。筆者認為,類似觀點除有望文生義之嫌外,更是忽視了歷史上旗人從未稱自己的袍服為旗袍的史實,也主觀混淆了“旗袍”與“旗人袍服”這兩個歷史、社會屬性完全不同,并無直接“血緣”關系的概念;而將“旗袍”視為滿族袍服的直接延續(xù)或簡單演變的觀點②吳山:《中國歷代服裝、染織、刺繡辭典》,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61-62 頁,“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于滿族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稱為‘旗袍’;舒心城等:《辭?!罚虾^o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 1552頁,旗袍原是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辛亥革命后,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經(jīng)過不斷改進,一般式樣為:直領,右開大襟,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又。并有長、短袖之分。,不僅是無視了從辛亥革命到民國成立這段反清和共和政體建立的歷史存在,也忽略了民國建立后新的社會觀念、消費意識、文化心理等的轉變以及婦女解放運動對服飾時尚的重大影響,更表現(xiàn)為對旗袍發(fā)展歷史、旗袍文化屬性認知上的偏頗。
從目前可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在清末以前清朝的文獻中尚未見“旗袍”之稱謂及明確記載。在漢族的文獻中,“旗袍”一詞最見于沈壽口述、張謇筆錄,民國八年(1919)南通翰墨林書局刊印的《雪宧秀譜》一書中:“大繃舊用以繡旗袍之邊,故謂之邊繃?!盵5]《雪宧秀譜》成書之時漢族女性穿著旗袍的時尚還未出現(xiàn),從“舊用以繡旗袍之邊”一句來看,應該多是指以往為官宦之家的“旗女袍服”做襟、袖、擺的刺繡紋飾加工之用,這里所述之“旗袍”,筆者認為,應該是“旗女袍服”的略稱,③民國后的旗袍一般無大面積的邊擺刺繡裝飾,邊、擺的裝飾多用各種花邊,很少見在袍身上直接刺繡。而非指民國后的旗袍?!捌炫邸币辉~何人、何時“創(chuàng)造”,目前暫無從得到明確的考證?!捌炫邸币辉~比較頻繁出現(xiàn)在報端,應該在清朝滅亡9年后的民國初期(即:1920-1922),最初指服飾類型寬泛而不甚明確,主要是指暖袍、女子所穿男式袍服等,并非特指20世紀20年代中葉后出現(xiàn)的旗袍。
筆者將已查閱的民國時期報刊文獻按發(fā)表時間或文獻所指時間為順序,對涉及到“旗袍”的相關文獻進行了部分篩選和摘錄,并簡略標注出筆者理解的袍服類型(見表1)。
?
圖3 錢病鶴畫及注釋 圖片來源:旗袍的來歷和時髦[N].上海:解放畫報,1921(7)
上表摘錄1的描述表明,20世紀初的服裝變革起源于辛亥革命,即社會與觀念的革命是服裝變革的先導和決定因素。從摘錄2中清晰可知,當1920年“暖袍”出現(xiàn)之初,就有人對“旗”字冠以“袍”前的這一詞組提出質疑,認為使用“旗”字有“宗社黨之臭味”的嫌疑,很明顯是要與清朝遺老遺少的?;逝蓜澢褰缦?。摘錄7為錢病鶴的《旗袍的來歷和時髦》插圖的說明文字(見圖3),此段文字從另一個側面說明:1. “辛亥”革命后,由于排滿情緒,“滿洲婦女因為性命關系,大都改穿漢服”,旗女袍服已成衣莊店里掛賣的“廢物”,“久已無人過問”,只有戲子和妓女為出風頭才偶爾仿效(可參見表1-9)。因而,此時“旗袍”的出現(xiàn)不可能是旗女袍服的再興和簡單沿用,而是一種以功用為需求的新型袍服的初起。2. 是時上海婦女“大制旗袍”就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諸多疑惑和猜測,從作者的描述和插圖分析中我們可以推斷文中所述之“旗袍”,應該為“暖袍”或冬日所穿“長衫”,從“既美觀,到冬天又可以御寒”以及“唱大鼓書所披”上看,其功用主要是御寒。并且在后文中,作者也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表明,上海不可能有那么多穿旗人袍服的“滿清遺老的眷屬”。列表其余摘錄條目中與“冬日”、“入冬”、“防寒”內(nèi)容相關的“旗袍”,從上下文和功用的角度分析都應屬于“暖袍”③暖袍,從傳世的照片和時人的描述來看,一、它的起源為“效男子”袍服,從傳世照片的款式上看呈寬大的“A”型,滿族袍服特征明顯;二、功用為御寒,主要為棉、裘、夾,未見有記載女子春、夏穿著;三、“底擺扣合”或“左方已無開叉”,而不是左右開衩;四、暖袍下一般穿褲。。暖袍作為一種時新和實用性很強的新式袍服,從1920年左右出現(xiàn),至1926年旗袍流行后的很多年中,仍被不少婦女穿著,特別是遠離時尚大都市的地區(qū),甚至成為了一些學校的校服(見圖4)。其他“旗袍”從描述內(nèi)容上我們都可以比較清晰地推斷,是與滿族袍服廓形相似的“馬甲旗袍”①旗袍馬甲,是清代褂襕的一種發(fā)展形式,一般穿著于短襖之外,長度一般到腳踝上方,下擺比較寬松,面料也由較為厚重的絲綢織物,轉變?yōu)檩p薄的印花綢、色織布甚至是蕾絲織物。在著裝方式上也從里面穿長褲了,改穿絲襪和西式的皮鞋,配以棉、紗等輕薄質料的上衣,成為四季皆可的時尚裝束之一。、男式袍服以及舊時旗女袍服?!捌炫邸狈Q謂見諸報端的20世紀20年代初,正是民國成立后服飾變革特殊時期,服裝的雜亂無序也決定了“旗袍”稱謂的莫衷一是,直至1926年左右才逐漸約定俗成為民國旗袍的通俗稱謂或特指稱謂。臺灣旗袍研究學者王宇清認為:民國后,“袍服忽又漸行,世俗不明古禮,乃統(tǒng)稱女袍為‘旗袍’,蓋謂清代旗婦袍服的再起。”[6]此觀點為“旗袍”為何姓“旗”的推斷之一;另一種相似觀點認為:在長達近300年滿清統(tǒng)治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jīng)形成了“女子穿袍服=旗女袍服”的歷史記憶模式,因而在20世紀20年代新興袍服出現(xiàn)初始,難免會給人“旗女袍服”的聯(lián)想,在“袍”前冠以“旗”字亦不難理解了。
圖4 民國初期的暖袍傳世照片
就旗袍的流行年代而言,近、現(xiàn)代學者中存在三種相異的觀點,其一,認為旗袍的流行年代為20世紀20年代初,②周訊、高春明在《中國歷代服飾》中認為:“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頁。張愛玲在《更衣記》里寫道: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長袍……五族共和之后.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參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編:《張愛玲代表作》,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頁。其二,認為是20世紀20年代中期,③持此類觀點的有周錫保(參見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第534頁);袁英杰(參見袁英杰:《中國旗袍》,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頁)等。其三,認為是20世紀20年代晚期,④黃能馥、陳娟娟認為: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至30年代,在式樣上經(jīng)過改良的旗袍廣為普及。參見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中國旅游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頁。但三種觀點都沒有給出充足的依據(jù)和確鑿的論證,使之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這種問題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旗袍產(chǎn)生的背后摻雜著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它既不像前代由統(tǒng)治者頒布,也不是由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突發(fā)奇想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在紛亂多變的社會背景下,在不同文化觀念的碰撞下,由處于社會中、下層少數(shù)女性活躍者的引領,通過各階層女性們的嘗試、創(chuàng)造、模仿、推廣在坊間逐漸變遷而來,是屬于一種群體性聚合創(chuàng)造,而后引發(fā)的流行。而民國政府在1929年頒布的服飾條例,也是順勢而為地將已經(jīng)流行的旗袍列為女子禮服的一種和唯一公務員制服。就旗袍的創(chuàng)始地而言,雖皆認為非上海莫屬,但時人就曾有上海人說來至廣東或香港,而廣東、香港則說來至上海,究其“推諉”的真正原因都是想找到一個能讓人覺得更為時尚的源頭。因而,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皆給當時和現(xiàn)在學者們判斷旗袍的明確流行時間節(jié)點及創(chuàng)造者帶來諸多迷茫和困擾。
2.上文已述,在民國文獻中“旗袍”一詞1919年就有出現(xiàn),1920-1922年的民國報刊中,“旗袍”一詞就出現(xiàn)8處(詳見表1)?,F(xiàn)有的部分研究成果,并未對當時的文獻資料做翔實、全面的檢索。結合上下文的分析,只是憑“旗袍”二字在報端出現(xiàn)的時間,或幾項未經(jīng)深入論證的文獻資料、圖片就給出旗袍產(chǎn)生和流行起始的主觀結論,此類推斷、結論的偏頗亦在所難免。
3.民國初期是一個中西莫辨、倫類難分的“亂穿衣”時代,光怪陸離的服裝比比皆是。如果將文獻中某區(qū)域、極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的時髦和時狂現(xiàn)象,或一兩件與旗袍相似、相像服裝的傳世照片,就視為旗袍風尚的開端、流行,不管從設計學、歷史學還是考據(jù)學角度來看,顯然是不科學、片面和難以令人信服的。正確區(qū)分和甄別時髦、時狂與時尚流行現(xiàn)象的特征,在服飾史的研究中更顯重要。
4. 有些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只是直接引用當代、近代的某些研究成果、推斷,其結論更是可想而知,以訛傳訛在所難免。
民國時期的關于服飾現(xiàn)象的報道、研究文獻大致可梳理為兩類:(1)為報刊、雜志中對旗袍等相關服飾的新聞報道和評述,其特點是時效性強、敏感度高,可以作為我們分析判斷某種服裝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間節(jié)點和款式特點等的基本依據(jù)。但值得注意的是,此類作者面對的是某種陌生而未有約定俗成的新服飾,在“旗袍”一詞的運用上難免會出現(xiàn)上述諸多指向上的模糊。(2)為民國年間的學者、文人墨客在旗袍流行的當時或若干年后所寫文論、散記等,其特點是作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學術影響,其論點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自我價值判斷,但在具體年代描述的準確性上,與時人的報刊文章比較可能會存在相應的模糊和欠缺。因而,要清晰、準確地定義旗袍時尚流行的起始點,首先有必要大量檢索民國時期的報刊文獻,結合傳世照片和民國報刊圖片予以梳理和分析,了解各種袍服的廓形特點、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去偽存真地閱讀、分析上述兩類文獻,作出較為接近歷史本源的結論。
從上述表1、表2所列文獻來看,旗袍二字在當時的報刊中最早出現(xiàn)在1920年,1920-1922的報刊中出現(xiàn)得比較頻繁,但主要指向是“暖袍”,而在1923-1924的報刊中則幾乎沒有出現(xiàn)“旗袍”一詞,1925年后又開始零星出現(xiàn),1926年已基本明確的指向民國旗袍了。如1926年2月3日,抱璞氏在廣州《民國日報》發(fā)文:“乃近一二年,穿長衫之女界逐漸增多,遞至今日在廣州通衢大道之中,其穿長衫之女界,觸目皆是,長衫女人大有與長衫佬抗衡之勢。近日勿論富貴貧賤之家,若系女界之少年,一若非具備一長衫,即不足以壯觀瞻,無他,習俗移人,賢者不免”。[7]從此文亦可知,1926年左右,穿旗袍女性已開始增多,廣州還稱“長衫”,但已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1926年3月間,《晶報》曾經(jīng)對要不要穿旗袍,要不要打倒旗袍,穿怎樣的旗袍進行了為期數(shù)天的討論,其發(fā)表的文章有:《我是反對穿旗袍的人》、①反旗:《我是反對穿旗袍的人》,晶報1926年3月6日?!段沂琴澇纱┢炫鄣娜恕?、②王珊:《我是贊成穿旗袍的人》,晶報1926年3月9日?!段乙卜磳ζ炫邸?、③微音:《我也反對穿旗袍的人》,晶報1926年3月12日?!镀炫蹎栴}的終結》④記者:《旗袍問題的終結》,晶報1926年3月15日。等等??梢?,1926年,旗袍風尚剛剛形成,故而才有此報端的論戰(zhàn)。
當我們對“旗袍”的文本釋義、概念變遷和流行起始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后,對旗袍的界定就不會再成為一種糾結。
首先,我們來看民國時期的文人墨客們是怎么界定旗袍的。1927年,鐫冰女士在《婦女裝飾之變化》一文中指出:“中國女子裝飾的發(fā)源地,當然要推上海了,因為上海是個通商碼頭,最容易吸收外來的新潮流,將它融化了變成一種東方的新格局;所以上海的裝飾,幾乎時時刻刻變,幾天便是一個新花樣”。[8]鐫冰女士所說的“吸收外來的新潮流”和“將它融化了變成一種東方的新格局”明確道出了旗袍得以在上海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深層原因所在。因而,旗袍在上海這樣一個東西文化交融的大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從初始起就帶有西方服飾文化的影子自然就不難理解了。1937年,昌炎曾撰文說:“什么是旗袍,可說是民國紀元后適合新時代中華女子經(jīng)變演出來的一種新產(chǎn)物。也可以說是,中國女子仿制以前清旗女衣著式樣的一件曾經(jīng)改制的外衣”[9]。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一元性,在時人的眼中,評述當時旗袍的對比參照物更多是縱向的,但昌炎先生還是很明確的用了“變演出來的一種新產(chǎn)物”、“仿制”、“曾經(jīng)改制”三個詞,明確界定了旗袍發(fā)展的歷史屬性。1940年的《良友畫報》對“旗袍”的界定為:“旗袍這兩個字雖然指的是滿清女子的服裝,但從北伐革命后開始風行的旗袍,早已脫離了滿清服裝的桎梏,而逐漸模仿了西洋女裝的式樣,成為現(xiàn)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飾了?!盵10]此論述也明顯表明作者認為,民國旗袍是“早已脫離了滿清服裝的桎梏,而逐漸模仿了西洋女裝的式樣”。事實上,在旗袍的產(chǎn)生和流行的過程中,滿清袍服的影響甚微,而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探討的旗袍,主要指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在傳統(tǒng)滿、漢袍服基礎上,吸收西方服飾文化變革形成的近代女子袍服。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旗袍的形制發(fā)展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 初期階段(20世紀20年代中期)——在形制上承襲了傳統(tǒng)袍服的“連身連袖”、“十字形平面結構”的華服裁剪系統(tǒng)和多種服飾元素。其基本特征為上下連屬,前后連裁,呈整衣型平面形態(tài),前后身以肩袖線為對稱軸,左右身以前后中心線為對稱軸,一般具有立領、盤鈕、擺側開衩、右衽大襟等特點。長度在腳踝和小腿之間,廓形較為寬敞呈倒梯形,基本不顯腰節(jié),袖長略過肘部,呈喇叭狀的“倒大袖”,有著強烈的“男女平權”情結;2. 成熟階段(20世紀30年代)——在初期階段的基礎上,受西方穿著方式和緊身廓形時尚的影響,由直線側縫改變?yōu)榍€適體的側縫,開始收腰。下擺跟隨西方服飾的流行先高后低。袖子變窄,長袖、短袖及無袖交替變化。除兩邊開衩外,也出現(xiàn)了前后開衩和左右開襟的樣式,女性開始名正言順地展現(xiàn)自己的形體特征,標志著民國旗袍經(jīng)典樣式的形成;3.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在以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更多吸收西方服飾工藝進行改良,打破了傳統(tǒng)肩袖連裁的手法,更為簡便適體的肩縫、裝袖、胸省、腰省開始出現(xiàn)和得到推廣,更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女性的曲線,還出現(xiàn)了多種中西合璧的花樣旗袍。同時,各種西式配件(如:拉鏈、墊肩、撳鈕)被引入,中西服飾搭配穿著成為時尚,成為了近代中國女性的國服(見圖5)。
圖5 影響旗袍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相關服飾元素示意圖
1. 清末前滿族文獻未見“旗袍”一詞的專門記載,旗人也未稱自己的袍服或某種女性袍服為“旗袍”,旗袍一詞民國后才見使用。將旗袍等同于旗女袍服的觀點,不但混淆了“旗袍”與“旗人袍服”這兩個歷史屬性完全不同的服飾概念;也忽略了辛亥革命、婦女解放運動等對服飾時尚的影響。
2. 根據(jù)多種歷史文獻的對比分析可知,雖然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民國文獻中就出現(xiàn)了“旗袍”二字,但實指為暖袍和其他相關服飾,而真正的旗袍時尚形成在1926年左右。
3. 旗袍是民國建立后,在新文化運動和西方服飾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吸收了滿、漢多種袍服元素和西方服飾文化而形成的近代中國女性時裝。
[1]房宏俊.清代后妃便服的發(fā)展演變及旗袍稱謂的產(chǎn)生[EB/OL].(2013-01-18). http://www.douban.com/ note/258618872/.
[2]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150.
[3]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2.
[4]葉夢珠. 閱世編[M]∥中華野史. 濟南:泰山出版社,2000:831.
[5]沈壽.雪宦秀譜(譯白)[M].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1984:4.
[6]王宇清.歷代袍服考[M].臺北:中國旗袍研究會,1975:25.
[7]抱璞氏.長衫女[N].民國日報,1926-02-03:9.
[8]鐫冰.婦女裝飾之變化[N].民國日報,1927-01-08.
[9]昌炎. 十五年來婦女旗袍的演變[J].現(xiàn)代家庭,1937,1(2):51-53.
[10]旗袍的旋律[J].良友畫報,1940(150):57.
(責任編輯:王 璇)
J509
A
1008-9675(2017)02-0064-06
2017-01-05
龔建培(1961- ),男,武漢理工大博士研究生,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12YJA760016);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YSD019);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