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獸醫(yī)古籍《活獸慈舟》(清·李南暉)特色初探"/>
唐素君,趙嬋娟,趙永田,關銅,賀常亮,陳朝喜,王成..7*
(1.四川省筠連縣畜牧水產局四川宜賓645250;2.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404155;3.四川廣播電視大學中獸醫(yī)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3;4.成都農業(yè)科技職業(yè)學院畜牧獸醫(yī)分院四川成都611130;5.四川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四川成都611130;6.西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41;7.南京農業(yè)大學畜牧獸醫(yī)史研究中心江蘇南京210095)
三峽名醫(yī)董華農先生中獸醫(yī)診療經驗整理研究
——中獸醫(yī)古籍《活獸慈舟》(清·李南暉)特色初探
唐素君1,趙嬋娟2,趙永田3,關銅4,賀常亮5,陳朝喜6,王成1.3.7*
(1.四川省筠連縣畜牧水產局四川宜賓645250;2.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404155;3.四川廣播電視大學中獸醫(yī)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3;4.成都農業(yè)科技職業(yè)學院畜牧獸醫(yī)分院四川成都611130;5.四川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四川成都611130;6.西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41;7.南京農業(yè)大學畜牧獸醫(yī)史研究中心江蘇南京210095)
《活獸慈舟》是繼《元亨療馬集》之后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中獸醫(yī)古籍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在四川威遠、榮縣等地發(fā)掘以來,一直助推四川乃至全國中獸醫(yī)事業(yè)發(fā)展。《活獸慈舟》(以下簡稱《慈舟》)及其作者李南暉(1709.12-1784.05)的研究,近年來隨著中醫(yī)治未病暨綠色生態(tài)、健康養(yǎng)殖理念的復興而被逐漸重視,四川威遠、甘肅通渭先后組建了學術機構專事其事,筆者喜好中獸醫(yī)(文化遺產),對《活獸慈舟》比較推崇。2013年7月,在四川威遠發(fā)起并組織舉辦了中國《活獸慈舟》學術研討會,會期印贈了《活獸慈舟研究》和《中國〈活獸慈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董華農先生(1919.08-2003.04)[1],中醫(yī)世家,三峽名醫(yī),1950年8月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原西南師范大學的前身,今屬西南大學)農藝系(原西南農業(yè)大學的前身,今屬西南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生前系四川省萬縣農業(yè)學校(今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原萬縣農學院、西南農學院萬縣地區(qū)社來社去班)中獸醫(yī)學副教授、高級講師、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編著了《實用獸醫(yī)中藥藥物淺說》(現代醫(yī)藥雜志社1952年12月)、《豬經大全重編校注》(西南農學院萬縣地區(qū)社來社去班1975年9月)及《中獸醫(yī)講義》(萬縣農學院1976年12月)等論著,尤擅長利用古籍診療人畜疾病。就《活獸慈舟》而言,董華農先生1979年9月在四川省畜牧獸醫(yī)學會中西獸醫(yī)結合學術研究會(樂山)成立大會上從文獻、臨床角度探討了兩大特色(《活獸慈舟》兩大特色的初步探討),至今未見類似報道,現整理以饗參考。
《活獸慈舟》涉及旱(黃)牛、水牛、馬、豬、羊、狗、貓(缺禽)七獸(畜),全書近10萬字,現據同治十二年(1873)合德堂原版(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yī)大學1978年5月翻印本)分卷統(tǒng)計如下:
上表可見,黃(旱)牛為第一卷,水牛為第二卷,但第二卷水牛卻占其四卷七畜總幅的39%。這就是說:原著既是水黃牛分篇異治,又還著重于水牛。醫(yī)馬雖不及《元亨牛馬經》(俗稱《牛馬經》,實名《元亨療馬集》)的盛名,確也有他馬“全賴木來生火”的獨特見解,具有臨床實踐價值。
《慈舟》既在篇幅上把旱(黃)牛與水牛分篇異治,就有其理論性概括?!罢摵蹬EK腑生克部”說:“旱牛有疾必淺。水牛有疾必深。旱牛易能醫(yī)療”。這就是說,黃牛比水牛的抗病力強。
水牛卷“論臟腑”也說“蓋旱牛先從地二生心火而起,水牛先從天一生腎水而來……,凡治病者,當知旱牛臟腑呈受陽氣發(fā)生,亦畏陰藥,有證者不得不用,水牛其體屬陰,更賴陽藥以生扶,此皆療醫(yī)牛畜之真訣耳”。《慈舟》著者,把他寶貴的臨床實踐,同病異治用黃牛卷、水牛卷方藥分別記錄下來(當然也有相同部分),而且用陰陽五行論,從生理、病理、藥理的高度來概括立論,是屬可貴的。
水牛與黃牛不同,據《水牛》(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1977年)介紹,首先是機體總含水量較高,水牛的日飲水量、排水量對水的代謝速率都比黃牛大,從而使水牛的某些器官、內臟對其總機體的比率不同。據資料報道,黃牛的皮占其總體重的7.84%,腎臟占0.24%,胃腸占20.7%;水牛的皮占其總體重10.77%,腎臟占0.27%,胃腸占21.48%??偲饋碚f,水牛皮厚、肚大、腎大。影響臨床治療有“表”“里”兩方面。
水牛的表:皮厚、質堅、毛稀、蒸發(fā)量小,衛(wèi)氣不足。水牛皮總厚度6.0~6.8 mm比黃牛4.0~5.0 mm厚不到多少。唯獨表皮層為黃牛厚1.5~2.0倍,角質層為黃牛的2倍。這種質堅,加上毛稀,每平方公分長毛100~200根,只及黃牛的十分之一;毛根的汗腺既相應的少,分布在皮上的更少,汗腺也又粗又彎曲,不象黃牛的細直,都使其蒸發(fā)量遠小于黃牛,皮部冬不保溫,夏不散熱,水的代謝和產熱散熱平衡,靠皮和發(fā)汗道路不行,只有靠較大腎臟維持,夏季還得打汪(滾水)降溫。
黃牛皮薄、毛密、發(fā)汗強,蒸發(fā)量大,皮脂分泌物黃色,是脂肪高(水牛的白色),由此皮間溶菌酶,免疫體都較水牛高,所以抗病力強,衛(wèi)氣充足?!洞戎邸吩谕瑯硬∽C的具體方中,水牛的總是加增藥力,增多藥品來適應,例如:治舌黃,黃牛用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石膏、芍藥、竹菇、燈心、車前、芭蕉油只有9品藥,水牛用解毒清火藥,除同用黃連、黃芩、石膏、芍藥、燈心外,多加芒硝、玄參、桔梗、柴胡、連翹、梔子、犀角、薄荷、黃芪、甘草、蜜共16品藥,前方瀉心湯源用《金匱要略》方三黃消炎、石膏解熱、芍藥斂陰鎮(zhèn)痛,竹菇、燈心、前仁、芭蕉油排除炎性產物即得,水牛卻加上梔子、連翹、薄荷、芒硝近于《和劑局方》“涼膈散”。更有犀角、玄參接近于“清營湯”(《溫病條辨》)用甘草促皮質素,柴胡甾醇、黃芪扶正,預計到水牛炎癥升高的體溫,不易散解的特點,充分調動體內正氣因素。
水牛的里:瘤胃容積大于黃牛,其中細菌、真菌、纖毛蟲等有益微生物,比黃牛瘤胃的種類有異,數量也大得多。例如纖毛蟲,每升含量水牛約21萬,黃牛只9萬余。真胃的結構和發(fā)達程度比黃牛顯著差異。在炎熱夏季,采食下降,蛋白、脂肪的消化率降低,胃液分泌減少,如無"打汪(滾水)"及夜間的降溫條件,就很難恢復食欲,會使胃氣受損,而中獸醫(yī)所稱脾為后天之本,會因正虛而祛邪難,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就危險了。
臨床治療灌藥入瘤胃,若是一派苦寒抗菌殺蟲的陰藥,使瘤胃微生物大量被抑,在祛邪還未發(fā)揮藥效之前,先已失正,將是一個笨拙的療法。這就是除有證不得不用外,黃?!耙才玛幩帯保!案囮査幰陨觥钡脑?,例如治黃牛感冒的清暑解熱湯和治水牛疫暑的清暑解疫湯,共用香菇、青蒿、荊芥、燈心、三黃、石膏、柴胡、當歸、甘草、苦參12品以清暑熱,黃牛單用桑皮、陳皮、薄荷、苦等促進瘤胃微生物活動的陽藥以救三黃陰藥的不足,水牛則助細辛、檳椰“陽藥以生扶”,特別是檳榔堿,通過膽堿能促進瘤胃蠕動,蒼術、石菖蒲、甘松等陽性抗菌解疫藥,得到牛膝、前仁、綠豆?jié){,利出炎癥滲出物而加速水的代謝,更有利解暑抗疫了。
食滯的“倉結”證,水牛、黃牛各有數方,其中以黃牛的消食除積湯和水牛的消導化食湯來比較,兩方同用《元亨牛馬經》曲蘗散(麥蘗散)加當歸、柴胡(或升麻、芎芍),黃牛單用苦參、桃仁、草果、胡椒根、蕺菜,較溫平的瘤胃陽藥。水牛特選檳榔、砂仁(《抱犢集》也同用此二品)吳萸、牙皂、蘿卜子陽藥更強的瘤胃藥,還配以牛膝、前仁、木通(這兩品藥在《抱犢集》、《牛經備要醫(yī)方》中有同性)促進水的代謝??傊n悺胺稣狈ú煌谌擞玫?,是用適當的陽藥,保護瘤胃微生物作前提。
《活獸慈舟》第三卷馬部18論72證198方,特點體現在原著作者對當歸、川芎、白芍三種藥品的廣泛應用,只有象疥癩、蟲騷、感暑等11證未用。這個經驗,他還用陰陽五行論升化概括在“論牧養(yǎng)法中”之“馬秉火氣而生,全賴木來生火”。由于馬屬乘騎車戰(zhàn)的運動量大,其血管肌肉神經都是家畜中最發(fā)達的,臨床上用當歸補肝活血,其化學成分含揮發(fā)油、丁稀內脂、香豆精及維生素B12葉酸類物質等。對于調整機體內糖蛋白“內在因子”和一碳單位等基礎代謝,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生化作用,使肝臟的血源旺盛,防御功能強大,是療馬“扶正”的特殊根本,川芎疏肝祛瘀,其化學成分含川芎嗪(四甲吡嗪)能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對周身肌肉活動提供良好條件,白芍柔肝斂陰平抑肝陽,所含芍藥苷等物質,對調整植物性神經抑制中樞神經病理興奮等有適意的效果,把這三種“肝木藥”作為治療馬病的“扶正”具體手段,可以為其他辨證“祛邪”藥物提供有利條件就是好。現將《慈舟》馬部數方舉例分析表
上表可以看出《慈舟》能成功的應用人醫(yī)良方于馬和具體畜種具體證,《外臺秘要》黃連解毒湯合《和劑局方》涼膈散加當歸、白芍(川芎)可治各經熱(火)證。心經加紅花、丹皮、木通,肝經加柴胡、牛膝、前仁,肺經加銀花、知母、石膏、枯礬?!逗蛣┚址健钒苏?,用于馬尿赤數,加當歸、川芎(馬化)澤瀉、牛膝、玄參、連翹合于證化,用于水牛血尿征(詳見后)綜合《痊驥通玄論》滑石散?!夺t(yī)林改錯》(陜西省中醫(yī)研究所評注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年4月)血府逐瘀湯加減適證化,加茴香等適水牛化。
原來,人畜同是哺乳動物是共性,馬飼芻草而供騎乘奔馳。牛有四胃,水牛要“打汪”。黃牛毛密汗多,豬單胃熟食雖近似人的生理,但又生長迅速,脂肪多,喜食酸潲水等個性。中獸醫(yī)辨證論治就是要正確處理這些共性、個性的統(tǒng)一,因畜、因病、因證、因時、因地制宜,《慈舟》在這方面確實做出成功的貢獻。
此外,還可以從升陽益胃湯、清暑益氣湯、通竅活血湯幾個方劑來分析看他的成效。
升陽蓋胃湯源出《脾胃論》(湖南省中醫(yī)研究所注釋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年8月),作者李果(東垣)用大劑量的黃芪、黨參、炙甘草六君作益胃扶正根本的立藥集團,合柴胡、防風、羌活獨活以升陽氣,配芍藥斂肝、澤瀉利尿、黃連清熱而成。《慈舟》用來治馬“脾虛法”,健脾藥方:主藥集團未變,助以升葛湯(升麻、柴胡、葛根、芍藥、甘草)用溫性陽藥,茱萸、肉桂、丁香促進馬盲腸中消化芻草纖維的微生物活動(關于這點在《元亨牛馬經》中也是突出的)配合當歸、川芎養(yǎng)肝疏肝適于馬個性的藥,加入白米作營養(yǎng)基礎。
《慈舟》水牛卷“治抽皮寒戰(zhàn)法”的升陽益胃湯,雖沿用李氏方名,但具體藥物,卻去其貴而不合水牛的特性的黃芪、黨參、合散寒的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加細辛、姜蔥、升陽用升麻、白芷、木香、當歸、川芎,增導痰的南星,改澤瀉為木通,酒引熱灌,使水?;谩案囮査幰陨觥?。
清暑益氣湯,也源出《脾胃論》。《慈舟》用治牛傷暑作瀉稀溏和馬感暑證,茲比較如下。
現將《慈舟》馬部數方舉例分析表
李氏原方義,黃芪為主藥,助以人參、當歸、陳皮、甘草補中益氣,二術、澤瀉利濕,升麻、葛根解肌以風勝濕,建曲、青皮消食快氣,黃柏清熱補水,麥冬五味子(配合人參)養(yǎng)脈清金。
《慈舟》用此方治馬感暑而目紅口鼻汗涎重證,仍用黃芪、黨參、甘草作主藥集團強心固本,黃連、黃芩(去黃柏)、石膏、芒硝、枯礬(去升麻、葛根表藥)清熱止涎治標,香菇、青蒿解暑,檳榔、草果(去建曲)利膽化濁而增加胃氣,此證當歸禁用。這是《慈舟》72證中11證不用當歸的典型證一個。
通竊適血湯,源出于《醫(yī)林改錯》,是作者王清任主治人頭面四肢周身血管有瘀之證。原方有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姜蔥、酒、麝,以開周身之竅?!洞戎邸酚弥务R“蹄穿忍痛”證方用原名,但已綜合王氏“血府逐瘀湯”(當歸、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紅花、柴胡、枳殼、桔梗、牛膝、甘草)化裁成具體的“當歸、川芎、赤芍、枳殼、桃仁、紅花、牛膝、甘草、木通、童便灌服”。去其姜、蔥、酒、麝、柴胡、桔梗上行之藥,用木通、童便便其下行到蹄腿。
治水?!澳蜓ā钡摹爸寡寤饻睂嵧跚迦巍把痧鰷本C合《痊驥通玄論》滑石散,即滑石、知母、黃柏、澤瀉(去豬苓、菌陳)加牛膝、前仁、地龍、馬鞭鞘、鐵馬鞭、五谷根,再配檳榔、吳萸陽藥利膽促進瘤胃微生物適于水牛。
而治水牛血尿證時,則用《和劑局方》八正散再合《痊驥通玄論》滑石散為主藥集團,再綜合“血府逐瘀湯”:當歸、枳殼、桃仁、紅花、牛膝(去其柴胡、赤芍、地芎、桔梗)再加連翹、茴香、芒硝,具體方藥是:扁蓄、瞿麥、滑石、木通、前仁、大黃、梔子、甘草、燈心、知母、黃柏、澤瀉、豬苓、當歸、積殼、桃仁、紅花、牛膝、連翹、小茴、芒硝、綠豆?jié){灌。
董華農先生從文獻、臨床角度探討了《活獸慈舟》兩大特色,他希望有機會進一步研究有關牛瘤胃微生物對苦寒陰藥和芳香陽藥的具體感應實驗。同時,他從《慈舟》著者應用《醫(yī)林改錯》三方認為《活獸慈舟》的成書年代不會早于1830年。
名老中醫(yī)的學術經驗與技術專長,是中醫(y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是活的中醫(yī)臨床學科的精華薈萃。繼承整理老中醫(yī)的寶貴經驗,是發(fā)揚中醫(yī)學術的重要方面[2]。
中醫(yī)古籍是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的載體。在中醫(yī)學中,經典之所以不朽是因其經過了千百年臨床實踐的證明。熟讀經典,可以啟迪和拓寬治療疾病的思路,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3]。中醫(y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將哲學、自然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學問。提高境界的方法,就是研讀、體悟經典著作,不學習經典,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中醫(yī)經典是中醫(yī)理論的源頭)[4]。
古籍整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它關系到中華民族文化能否更好地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5]。發(fā)掘、整理歷代獸醫(yī)學及有關醫(yī)學、農學文獻中的獸醫(yī)部分,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這是我們學習、繼承祖國獸醫(yī)藥知識的手段之一[5]。古籍文獻雖然只是中獸醫(yī)發(fā)展長河中的醫(yī)學路石和一段階梯[6],但保護和整理中獸醫(yī)古籍要突出編著者獨特的診療經驗,提煉出我國古代獸醫(yī)工作者對某些動物疾病的規(guī)律性認識以及治療用藥規(guī)律和特色,充分挖掘中獸醫(yī)古籍文獻對于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所起的作用和價值[7]?!?/p>
[1]易繼魁主編.綠葉上的腳印[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3:39-48.
[2]潘文奎著.中醫(yī)臨床經驗的整理與研究[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77.
[3]清·徐靈胎著,古求知校注.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醫(yī)學源流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出版者的話.
[4]李瑞主編.中醫(yī)必讀經典口袋書·第1輯醫(yī)經卷[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前言.
[5]楊宏道.重視對中獸醫(yī)古籍的整理考證工作[J].中獸醫(yī)學雜志. 1982(1):1-6.
[6]于船,張克家主編.中華獸醫(yī)精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前言.
[7]向春濤.中獸醫(yī)古籍的保護與整理芻議[J].中獸醫(yī)學雜志.2013 (3):53-54.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3.035
唐素君(1969.11-),女,大學專科,高級獸醫(y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及畜牧獸醫(yī)史研究等工作。E-mail:519526882@qq.com。
*通訊作者:王成(1969.10-),男,大學本科,高級獸醫(yī)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獸醫(yī)技術推廣及畜牧獸醫(yī)史研究等工作。
E-mail:scwangch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