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元 高博翰 張 琦
從博物館到城市“客廳”
——臨淄齊文化博物館公園綜合體實踐
張 元 高博翰 張 琦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生活質量尤其是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強。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于河流、山體、園林、綠地等自然資源,以及博物館、藝術館、劇場等文化休閑場所的需求越發(fā)強烈,使得這些要素逐漸成為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所在。
但是,城市資源的不足及城市用地的緊缺為城市品質的提升設置了瓶頸,尤其是國內三四線的中小城市,只有結合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通過景觀規(guī)劃有效整合城市資源,走資源共享、統(tǒng)籌建設之路,將城市河道、山體、公共建筑、城市廣場、街道及開放式公園串聯(lián)形成一個綠色的、復合多種功能的城市公園綜合體,利用有效策劃管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使其成為提升城市魅力及活力、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提升區(qū)域吸引力的重要舉措。
城市公園綜合體是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tài)空間的交匯點,它既集合了娛樂、休閑、商業(yè)、展覽、會議乃至居住、辦公、教育、交通等多項城市功能,又體現(xiàn)了城市排水防澇、山體保護、水土涵養(yǎng)、環(huán)境治理、園林綠化等各項城市生態(tài)需求;并致力于在各部分間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成為一個互聯(lián)互通、統(tǒng)籌高效的多功能綜合體。城市公園綜合體具有滲透性和開放性特征,能夠引領城市建設的大方向,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與城市特色風貌構建中具有重要意義。以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設施為主題的城市公園綜合體,在城市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傳承及城市活力構建中具有核心帶動作用。
現(xiàn)轄于淄博市的臨淄是齊文化發(fā)祥地,齊文化博物館群就坐落于臨淄新城區(qū)的中心,緊鄰淄河城市風光帶,包括齊文化博物館、足球博物館、八個民間博物館以及文化市場等建筑群落。政府希望通過齊文化博物館群項目喚起公眾對于地域文化的共識,并且希望以博物館群的發(fā)展帶動城市面貌的更新,提升城市與地區(qū)的文化形象。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于2012年承接該項目,提出統(tǒng)籌建設博物館公園綜合體的規(guī)劃思路。整合項目內博物館群落、博物館外部公共空間及其周邊的公園綠地、歷史遺跡與淄河城市風光帶等資源,融入文化、教育、展覽、娛樂、休閑、購物、餐飲等城市功能,打造市民參觀、休閑、聚會、體驗、學習,而非一次性消費的公共場所。
在清新優(yōu)美、舒適自然的公園內,結合場地現(xiàn)有地形特征,借鑒古代靈臺苑囿的形式,將高臺、林地與水池交錯,設置餐廳、書店、禮品店、室外市集、球場、表演場、室外課堂及舉辦活動的各種場地及休憩區(qū),甚至是配套酒店等場地及屬性,使之成為市民活動的中心和齊文化傳播的中心,為城市統(tǒng)籌發(fā)展引領方向。
我們了解一個城市、一段歷史往往是從這個城市的博物館開始的。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博物館既是地域性傳統(tǒng)文化的凝練,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核心。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變革、開放、務實、包容的齊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其文化精髓如果能借助齊文化博物館公園項目,深入滲透在城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即可塑造出城市獨具特色的“名片”。
項目場地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南臨淄河(太公湖),臨河的一片現(xiàn)狀植物園與對岸四王冢景區(qū)遙相呼應。新構建的博物館公園綜合體是集文化、教育、展覽、娛樂、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重要公共設施,也是公眾重要的休閑場所。為了給博物館公園提供一個開放的姿態(tài),更好與城市空間融合,項目致力于打開博物館公園的邊界,與周邊地塊一體化設計。如在晏嬰路南側設計博物館文化走廊,通過綠化和地形的塑造,襯托博物館主體建筑大氣美觀的外立面,又遮擋了人們對外部居住區(qū)及場地停車場的視野,使道路與博物館形成更為統(tǒng)一的空間感受。
與此同時,通過公園綜合體的輻射帶動作用,銜接周邊齊故都遺址、四王冢、田齊王陵、東周殉馬坑遺址等數十個遺址,和博物館等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互聯(lián),以點帶面,構成以博物館公園為中心的齊文化旅游網絡,實現(xiàn)城市資源互聯(lián)互通,促進城市經濟共享、資源互補,整體提升城市文化產業(yè)競爭力,激活并點燃城市文化熱點,重塑以齊文化為核心的城市品牌形象。
博物館公園致力于突破傳統(tǒng)博物館的展陳框架,消除博物館的邊界,從設計和思維上消解城市、市民和博物館的距離感。強調公共空間的教育意義,使各類多功能的室外空間被賦予與博物館相通的文化主題,讓博物館從“室內”走向“室外”,從“一元”走向“多元”,將齊文化滲透進園林、綠道、廣場、設施以及節(jié)慶、活動、紀念品等公園每個組成部分當中,將古老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活化”“物化”以齊文化為核心的城市特色地域文化,引入多種互動手段及新技術,通過場地展示、實物展示、網絡展示,以及地形、植物、鋪裝等景觀元素設計全方位烘托,讓人們在場所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與主題相關的體驗,潛移默化地使齊文化成為公眾意識的一部分。
如齊版圖水膜廣場通過控制水域的變化再現(xiàn)齊國版圖的歷史變遷,使沉浸在水景中歡愉的人們也可以一窺齊文化歷史長卷中的兵戈鐵馬;臺階課堂則通過臺地花園的形式來解決場地內10余米的高差,把齊國成語文化與臺階鋪裝、座椅相結合,配合二維碼、聲景技術,使人們在坐下休閑時就可了解齊國的成語故事。
齊文化博物館公園綜合體項目(齊文化博物院)已在2015年底落成,并于2016年9月第十三屆齊文化節(jié)期間正式對外開放。這里不僅是博物館,還是城市功能的復合體,是城市的“客廳”。這里將成為城市文化磁力的輻射點,吸引聚集各類城市資源,為城市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作者單位: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