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旭,董林波,施立斌,吳建喬,袁關紅,錢文娟,胡家權
(曲靖市麒麟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曲靖 655000)
玉米大豆間套作群體配置試驗研究
楊 旭,董林波,施立斌,吳建喬,袁關紅,錢文娟,胡家權**
(曲靖市麒麟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曲靖 655000)
進行玉米大豆間套作群體配置試驗研究。結果說明,當地玉米大豆間套作最佳群體配置為行比 2∶2,播幅寬 18 m,玉米最佳種植密度為 1 900穴//667 m2,每穴定苗 2株, 3 800株// 667m2;大豆最佳種植密度為 4 500穴//667m2,每穴定苗 2株, 9 000株//667 m2。
玉米;大豆;間套作;群體配置
曲靖市麒麟區(qū)地處滇東北,常年糧食作物間套種面積4.67 hm2左右,其中,玉米豆類間套作面積9.33 hm2左右,是當地農民旱糧種植增產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試驗通過對玉米大豆不同群體配置,探索種植密度對玉米、大豆和復合產量、產值的影響,明確最佳的種植模式及密度組合,為玉米-大豆間作高產高效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材料
玉米品種為云瑞999,大豆品種為滇豆7號。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麒麟區(qū)東山鎮(zhèn)撒瑪依村委會小戈息村楊樸倉地塊。海拔1 920 m,年均溫14.4℃,年降雨量1 100 mm。地勢平坦,紅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4.8%,pH 6.4,養(yǎng)分含量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為大麥。
1.3 試驗設計
玉米-大豆間作行比配置為2∶2,以玉米密度和大豆密度2個因素為試驗因子,采用二因素飽和D最優(yōu)設計,試驗設計4個玉米密度和4個大豆密度,共6個組合處理,并加設了玉米單作(SM,3 800株/667m2,行距60 cm,穴距0.58 cm,單穴留苗2株)和大豆單作(SS,20 000株/667m2,行距50 cm,穴距14 cm,單穴留苗2株)為對照。2個試驗因子的水平編碼值及田間實際值見表1。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3帶,小區(qū)行長5 m、幅寬1.8 m,小區(qū)面積27 m2。
1.4 試驗處理
2016年4月28日播種,首先按設計打穴(塘)點播玉米,播種量3~4粒/穴,覆蓋農家肥1 500 kg/ 667m2,澆透水、蓋膜;再進行開溝點播大豆,方法同上,澆透水,覆蓋干土抗旱。玉米5月6日出苗,5月10日破膜封口放苗,5月20日定苗2株/穴,5月27日追施提苗肥(碳酸氫銨40 kg/667m2),6月15日追拔節(jié)肥(尿素20 kg/667m2)。大豆5月20日定苗2株/穴,人工薅鋤培土防倒1次,防蟲2次,病害前期未發(fā)生,后期出現極少量斑病和病毒病。9 月23日現場收獲。
2.1 大豆農藝性狀調查
株高最高的是T6為101.5 cm,最矮的是單作大豆為75.0 cm,與玉米種植密度及遮蔭度呈正相關關系;單株有效莢數及單株粒數最多的是單作大豆分別為22.0個和42粒,最少的是T6分別為8.0個和12粒,與玉米種植密度及遮蔭度呈負相關關系(見表2)。
表1 二次飽和D最優(yōu)設計田間配置
表2 大豆農藝性狀調查
2.2 玉米農藝性狀調查
穗長最長的是T3為19.1 cm,最短的是T2為16.9 cm,相差2.2 cm,與種植密度呈負相關關系;禿尖度最長的是T2為1.6 cm,最短的是玉米SM為0.7 cm,相差0.9 cm,與種植密度呈正相關關系;單穗干重最高的是玉米單作為204.0 g,最低的是T2為167.0g,與種植密度呈負相關關系(見表3)。
2.3 玉米大豆間套作不同群體配置產量產值分析
試驗區(qū)玉米產量由高至低分別是:單作玉米、T2、T6、T5、T4、T3和T1,產量與密度呈正相關關系。試驗區(qū)大豆產量由高至低分別是:單作大豆、T3、T1、T4、T5、T6和T2,產量受大豆及玉米種植密度雙重影響。試驗區(qū)復合產值由高至低分別是:T4、T2、T6、T5、單作玉米、T3、T1和單作大豆,其中,T4、T2、T6和T5四處理復合產值分別較單作玉米高138.25、123.55、117.1和99.65元/667m2,分別高8.98%、8.02%、7.61%和6.47%;較單作大豆高844.50、829.80、823.35和805.90元/667m2,分別高101.34%、99.57%、98.80%和96.71%;T1、T3因玉米種植密度小、產量較低,較單作玉米復合產值低,較單作大豆產值高;單作玉米較單作大豆平均產值高706.25元/667m2,高84.75%。
表3 玉米農藝性狀調查
表4 試驗區(qū)玉米大豆產量產值分析
綜上所述,當地大春旱糧最佳種植模式及密度組合為玉米/大豆間套作、行比配置為2∶2,播幅寬1.8 m,玉米最佳種植密度為1 900穴/667m2,每穴定苗2株,3 800株/667m2(試驗最佳密度3 854株/ 667m2,保留為3 800株/667m2);大豆最佳種植密度為4 500穴/667m2,每穴定苗2株,9 000株/ 667m2(試驗最佳密度8 893株/667m2,保留為9 000株/ 667m2)。
[1]曹國璠,張榮達,胡建風,等.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旱地玉米高產高效間套作模式研究[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3(9):19-21.
[2]李樹臣,陳學珍,謝皓,等.大豆新品系主要農藝性狀比較分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4,19(1):36-39.
[3] 袁明.黑龍江省訥河市抗大豆重茬品種比較試驗[J].大豆科技,2013(2):9-12.
S565.1
A
1674-3547(2017)02-0029-03
2016-11-07;
2017-03-30
楊旭,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yè)技術推廣
*通訊作者:胡家權,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作物栽培,E-mail:hjq123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