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留學(xué)、工作已經(jīng)多年,如果要用三個關(guān)鍵詞來概括我對英國人的印象,我的答案是“有禮貌”“會說話”和“英式幽默”。
英國人有禮貌?
來英國之前,我在許多經(jīng)典電影中看到的英倫紳士都是一副風(fēng)度翩翩、彬彬有禮的樣子,比如《王牌特工:特工學(xué)院》中的科林·費爾斯。抵達英國后,英國人口中喋喋不休的Sorry、綿延不絕的Thanks (或Cheers)以及“萬事務(wù)必‘請”的Please更是將他們有禮貌的光環(huán)打造得美輪美奐。在英國,無論是天氣糟糕,還是被別人不小心撞到,英國人通常都會禮貌地說聲Sorry。據(jù)統(tǒng)計,平均每個英國人每天至少會說8次Sorry,而全國至少有1/8的人每天會致歉20次。至于Please和Thanks (或Cheers),更是比說自己名字的頻率還要高。所以對于初到英國的我來說,聽著英國人頻頻說各種禮貌的表達,那感覺簡直爽得像飛上天一樣。
然而,隨著我在英國待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發(fā)現(xiàn)英國人的禮貌更多是一種禮節(jié),而非完全發(fā)自肺腑。比如說,但凡某件事需要別人參與,雖然自己才是主力,也會在事情結(jié)束時對別人報一聲Thanks或Cheers,即使心中沒有太多感激之情,也必定要習(xí)慣性地客套一句。再如,有時明明知道是別人的錯,心中也并非多么懊悔,言談之間卻把責(zé)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一再致歉。又或者,有時明明被人夸得心里美翻了,卻還是克制住得意的沖動,婉轉(zhuǎn)地說一些禮貌性的套話。
讀到這兒,你可能以為英國人的禮貌都是套路,很虛偽。但其實,這與他們謹慎、保守、矜持的國民性格不無關(guān)系。所謂“君子之交,以禮相待”,英國人即使再不開心,也會極力掩蓋內(nèi)心真正的情感和想法,對外展現(xiàn)謙恭有禮的一面,以示對他人和自己的尊重。盡管這樣做有些“套路化”,但很多時候英國人的這種禮貌會成為個人不良情緒的稀釋液,或是整個社會的潤滑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沖突發(fā)生。另外,英國是一個社會階層分明的國家,所以上層人士往往會以頻繁致歉或感謝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社會階層和身份,并借此與他人保持距離。
英文有句諺語:“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當(dāng)你來到英國留學(xué),即使不適應(yīng)英國人的這種禮貌方式,也要學(xué)著不時客套,否則英國人就會覺得你野蠻、無禮。記得我剛?cè)胱W(xué)校宿舍那會兒,有一天我去朋友家玩,回來時因為太興奮,就忘了在取快遞時對門衛(wèi)大爺說Please。結(jié)果大爺一臉不悅地看著我,說了一句:“I am not your servant.”弄得我既尷尬又抱歉。自此之后,我在說英文時再也沒忘記過禮貌用語。
英國人的說話之道
英國人之所以讓人覺得有禮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講求說話之道。英國人說話常常使人覺得開心、受尊重,所以才會給人有禮貌的印象。經(jīng)過這些年的仔細觀察,我發(fā)現(xiàn)英國人說話往往遵循三個原則:不強加,給選擇,不否定。
原則一:不強加
人與人說話時所保持的距離,也就是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是人際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與我們中國人相比,英國人更注重與人(特別是不太熟悉的人)溝通交流時所保持的空間距離。這一點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英國人一般不會將意見強加給別人。在英國,高明的老板從來不會命令下屬做事情,而是讓員工心領(lǐng)神會,主動開口去行動。所以你不大可能從英國老板的嘴里聽到“You must ...”“I order you to ...”這樣的字眼。不過,如果一位英國老板客氣地對員工說:“You may read books written by ...”那其實就意味著那位員工必須要看那些書。總之,在英國與人交流一定要切記:Dont order! Dont command!
原則二:給選擇
英國人說話讓人感到舒服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其措詞能讓人感受到選擇的空間,從而使人避免陷入“非……不可”的境地。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人常用的間接性提問,比如“I was wondering whether ...”“Would you mind ...”等。相比于直接性提問,這種“給選擇”的表達方式給交流雙方都留出了空間,讓被詢問者有被人尊重、接納和平等對待之感,既不會引起雙方不適,還能讓被詢問者體會到一種能夠自由做決定的滿足感。
原則三:不否定
英國社會雖然越來越世俗化,但整個國家及其文化都深受基督教的影響。比如,《圣經(jīng)》中有一句話,大意是要人們求得鄰居的喜悅。也就是說,在使別人開心和自己開心之間,人們應(yīng)選擇前者。所以“不直接否定”“讓別人感覺好”也就成了英國人說話的重要特征。如果一個英國人不同意別人的看法或意見,他/她往往不會馬上說出“I disagree ...”這種直接否定別人的話,而是會說“Yes, but ...”“I see what you mean, but ...”或“I agree up to a point, but ...”等。這樣既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對方的觀點或做法,又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讓雙方都感到非常舒適。
無處不在的英式幽默
和英國朋友熟絡(luò)起來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平日里低調(diào)、深沉的小伙伴竟然也開始嬉皮笑臉地“黑”你,動不動就挖苦你。如果你身邊已經(jīng)有很多這樣的英國朋友,那么恭喜你!這說明他們已經(jīng)開始喜歡你,將你納入他們的朋友圈,所以才會開啟幽默模式。
要說幽默,英國人個個都是“老司機”。幽默于他們而言就仿佛是天生自帶的技能一般。很多國家的人幽默起來都是分場合的,而英國人一旦幽默起來,各種話題都敢講,什么玩笑都能開,還毫無違和感。比如前段時間倫敦英國議會大廈門口發(fā)生了恐怖襲擊事件,對于如此嚴(yán)肅、應(yīng)予以譴責(zé)的事件,英國人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進行了回擊。“恐襲”發(fā)生后的第二天,一張照片開始在網(wǎng)上瘋傳。照片上是倫敦地鐵站的一塊通知牌,上面寫著:“All terrorists are politely reminded that THIS IS LONDON. And whatever you do to us, we will drink tea and jolly well carry on. Thank you.”人們紛紛轉(zhuǎn)發(fā)這張照片,連英國首相和議員都為其點贊。盡管事后證明這張照片是網(wǎng)友PS的,并不真實存在,但它卻是英式幽默的典型體現(xiàn),也反映出英國人樂觀、堅強、彬彬有禮的一面。
盡管已在英國學(xué)習(xí)、工作多年,但直到現(xiàn)在,我在與英國人打交道的很多場合還是會遇到無所適從或?qū)擂螣o比的情況。在我眼中,英國人雖然表面禮儀繁多,給人以謹慎、保守、高傲甚至冷漠之感,但其內(nèi)心深處也不乏可愛與幽默。
作者簡介
尚谷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xué)博士在讀,有亞、美、歐三洲求學(xué)經(jīng)歷。自2016年起參與制作BBC Radio Manchester的一檔中英跨文化節(jié)目。著有《新托福閱讀備考攻略與滿分速成》。微信公號:曼城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