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男 (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 210013)
民國女史何香凝的書法藝術
王勝男 (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 210013)
民國時期的女性,在激蕩的社會變革中,沖破舊禮教的束縛,走出了家門,開始得到多方面的藝術交流的機會,使得才華得以發(fā)展,并且通過參與各種展覽會和書畫會組織,以獨立的姿態(tài)進入被男性獨霸的書畫藝壇,何香凝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書法傲然挺拔,雍容大氣,彰顯出一代女權政治領袖的風范。
民國;何香凝;書法
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是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革時期,也是女人從奴隸變?yōu)檎嬲摹叭恕钡倪^程。男女平等思想的傳入,新思想的傳播,婦女教育的發(fā)展,一個新型的知識婦女層——女書法家,在民國社會開始形成并日益發(fā)展,她們是主體意識覺醒的女性,從救國救民保種保族的立場出發(fā),為女子的權利大聲疾呼,代表人物以何香凝為代表。
中國婦女的崛起,始終與整個社會的革命運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一些有覺悟的女性自覺地投入到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社會運動之中,也有一些在為自身的命運奮斗中,與社會革命利益相一致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社會進程中,她們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書法家。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為廣東南海人,是杰出的政治革命家,女權革命的領袖。作為孫中山的忠實信徒、國民黨重要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親密朋友,在極其艱難而復雜的斗爭道路上,一心愛國愛民,堪稱中國愛國民主人士的楷模。何香凝生在一個香港茶葉商的家庭,從小性格剛毅有主見,誓死力爭不纏腳,最終如她所愿。少時,父親不讓何香凝入私塾,在她軟磨硬泡的功夫下入“女館”習書幾月,后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并接觸到一些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1897年何香凝嫁給在香港皇仁書院學習的歸僑子弟廖仲愷,廖仲愷因思想開明要討個大腳老婆,正好促成了這門天作之合的婚事。后支助廖仲愷東渡日本,并隨夫一道在日留學,先后就讀于女子師范學校、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和東京本鄉(xiāng)美術學校,因在日本結(jié)識孫中山,并開始接觸革命,她和廖仲愷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思想,萌發(fā)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
在社會政治風云變幻和民族存亡的民國時期,藝術與革命相關聯(lián)是普遍現(xiàn)象。何香凝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藝術經(jīng)歷決定了藝術是她革命活動的產(chǎn)物,其書畫作品是她人革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她的繪畫是以學習日本畫和傳統(tǒng)中國畫為基礎,以寫意為主,擅畫花卉和獅虎等動物,氣格高潔雄渾,勁健孤高。她的書法勁挺灑脫,氣度高卓不凡。在對何香凝的書法作品進行收集時,多以信札詩歌為主,信札能客觀的反映作者的真實情感和文學素養(yǎng),文稿書寫也不受局限,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青睞。根據(jù)何氏的內(nèi)容將她的書法作品分為兩類進行簡要分析。
一是關心民瘼國事,反映時代紛亂之作。1926年3月,何香凝手書《有感》一詩(圖1),此詩是表示堅決繼承廖仲愷遺志的立場,堅持貫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顯示強烈的愛國決心。信札行筆流暢,筆畫夯實有力,整體靜穆從容,樸質(zhì)敦厚的大雅氣質(zhì)撲面而來。初看此封信札,前幾行筆觸輕快富于變化,表現(xiàn)女性心思細膩的一面,與“輾轉(zhuǎn)難眠”的情狀相映照,文末兩行“哀思唯奮酬君愿,報國何時盡此心”書寫的方整端莊,墨色較前面幾行更顯飽滿淋漓,因報國任務的長遠繁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實現(xiàn)困難重重,但又不可操之過急,故章法布局頗為謹慎,這是何香凝對未來革命擔憂和信心并存的矛盾思緒,凸顯了深沉的愛國情操,著實是“有感”而發(fā)。
圖1 何香凝《有感》信札
如同她在手札中寫到的“報國何時盡此心”,她繼續(xù)延續(xù)和傳播著愛國的思想,如下圖四字中堂“保家衛(wèi)國”(圖2),此幅字與前面的書信手札風格迥異,呈現(xiàn)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的審美取向。細鑒賞之:筆力雄強遒勁,結(jié)體方正茂密,有顏家風范。用筆方圓結(jié)合,橫豎的對比較顏體更柔和,精力彌漫,虛和雍容。既是為最可愛的人書之,故整體更顯莊嚴肅靜。何香凝的楷書,以顏字為依托,筆力凝練,推崇法度嚴謹、整飭、沉凝、厚重的審美風格,在激越與動蕩的民國時期,時代賦予了她權利的崛起意識,內(nèi)心的道德信仰激發(fā)出了高亢豐沛的個體真實情感,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她書法作品的內(nèi)容多與祖國的發(fā)展事態(tài)緊密相連,如中堂楷書作品“愛國”(圖3),筆力蒼勁飽滿,如同對革命的熱情一般,線條質(zhì)樸厚重,整體結(jié)字蒼茫勁健,氣魄偉岸,是她精神人格的真實寫照。何氏高尚的情操提高了她藝術的品格,書作給人以與天地精神相應和的崇高感,這種高卓的品質(zhì)來源于她智慧的深度和人性的探索,將一身浩然正氣賦予書寫中,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的藝術典范。
圖2 保家衛(wèi)國
圖3 愛國
1928年楷書作品《出國途中感懷》(圖4),是對舉國上下在硝云彈雨、炮火連天聲中艱難度日的悲憤抒發(fā),激勵后輩青年投身革命,有樂于奉獻的精神。強烈的民族救亡意識的吐露轉(zhuǎn)化為紙上情懷的揮灑,觀者沒有見到汪洋恣肆的連綿筆意,更多的是筆斷而意未盡、行盡而勢不絕的流暢書寫,筆力勁挺,醇雅自然,整體章法井然有序,無須做作便能感受英風浩氣、雄姿勃勃的氣勢,極盡自然之態(tài),用“花開花落年年在”的處世態(tài)度,鼓勵后輩“長驅(qū)直進何所畏,不怕狂濤與暗礁”。何香凝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以女性革命家的身份活躍著,其內(nèi)心的追求表現(xiàn)為沉郁悲憤的情感宣泄和渾穆崇高的筆力書寫,其志正是針砭麻木的心靈,喚醒世人的良知,抵達生命的真趣和高貴。
圖4 何香凝《出國途中感懷》
以下的書法作品內(nèi)容更多是傷時念亂,有景有情。此幅楷書對聯(lián)(圖5),深得顏體楷書神韻,筆厚貌豐,骨力內(nèi)藏,變化多端且富節(jié)奏韻律,頗具玲瓏巧妙之韻。用筆方圓兼?zhèn)?,線條粗細相宜,遒勁舒和,文氣十足,于稚拙中見生動,端嚴中蘊變化。對聯(lián)內(nèi)容原是左宗棠擬寫的,何香凝引用在此寓意著在遼闊的國土上人才濟濟,要對革命充滿希望,體現(xiàn)其大氣的性格。再看一幅楷書對聯(lián):“每坐風亭聽萬竹,相期日觀俯諸山?!保▓D6)此聯(lián)氣息平穩(wěn)而含蓄,雄秀端莊,筆墨沉著渾厚,寬博恢宏,與何香凝性格中的隱忍穩(wěn)重相呼應。何香凝書作中擅用圓筆,少方折筆畫,收斂了光芒,彰顯了內(nèi)斂和沉穩(wěn)。何香凝曾寫“知音”二字,更多圓潤使轉(zhuǎn)用筆在其中,“知音”二字是她的真切呼喚,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上,不管多艱辛,她都是獨自堅守,尚明軒曾說在廖仲愷逝世后的數(shù)十年中,何香凝在艱險中無畏奮進,與各種反動勢力頑強斗爭,表現(xiàn)出一位民主革命家披膽瀝肝的忠貞襟懷。
何香凝的書法既以高大的魂魄鑄之,境界超逸恢宏;又以超邁的性靈造之,境界高秀渾穆;又以豐繁的人生輔之,境界闊博進取。在紛爭戰(zhàn)亂的民國時期,為了女性權利的崛起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需要,她將女權與書法結(jié)合,讓手中的筆化為堅實的利器更好的為革命服務。在何香凝的書法藝術中,時代賦予的激昂進取與大膽宣泄轉(zhuǎn)化為書法中的厚重、沉著和正氣,在字里行間中體會她以博大敦厚之仁心擔當為婦女事業(yè)奔走效勞的重任,這正是何香凝的深刻處,在其雍容的態(tài)度里暗藏著苦澀和悲憤,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中,產(chǎn)生的是憂國愛民的磅礴力量和崇高的人格,她以毛筆進行吶喊,將國人的女權意識推向了高峰,確立了自己在整個社會革命奮斗中的價值與意義。
圖5 楷書對聯(lián)
圖6 楷書對聯(lián)
[1]尚明軒.何香凝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吳琴.何穎超與何香凝[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
王勝男(1992.5- ),女,湖北荊州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畫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