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馮·提爾成也戛納,敗也戛納
今年三月份,曾在2014年對外宣告息影的拉斯·馮·提爾被傳出正在瑞典拍攝新作《此房是我造》。自2011年第64屆戛納電影節(jié),拉斯·馮·提爾在出席影片《憂郁癥》的新聞發(fā)布會時發(fā)布不當言論,第二天遭電影節(jié)理事會驅逐之后,他僅在2014年交出了一部《女性癮者》。回顧他之前在戛納的輝煌成績,就不難發(fā)現,這位導演曾經多么強勢。首部劇情長片《犯罪分子》即在第37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獲技術大獎以及金棕櫚獎提名。16年之后,《黑暗中的舞者》成為他首部也是目前為止的唯一一部捧回金棕櫚獎的影片。雖然獲獎影片甚微,但前后8次的金棕櫚提名已經足以證明他曾經在戛納的受重視程度,絕非一只手可以丈量。
回到拉斯·馮·提爾引發(fā)爭議的2011年,當年他攜作品《憂郁癥》參加金棕櫚獎的角逐。撇開他的不當言論,《憂郁癥》這部影片本身就受到了非常多的抨擊。不論是從題材、人物的確立,還是視聽語言的呈現,拉斯·馮·提爾都打破常規(guī),這讓多數人無法理解,冗長拖沓的節(jié)奏更是完全無視了觀眾的觀影習慣,讓人迫切地想按下快進鍵。在接受相關采訪時,拉斯·馮·提爾透露,拍攝《憂郁癥》時他正在與憂郁癥搏斗,影片的靈感恰恰來源于自己的病?!拔覀兌际腔紤n郁癥的人,只不過程度各異?!?995年,拉斯·馮·提爾的母親逝世,離世前,她向他坦白他是一個私生子,然而親生父親卻拒絕和他來往。為了反抗這段不堪的過往,拉斯·馮·提爾更改了宗教信仰,可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任何情緒上的好轉,反而,他的精神狀況逐漸出現了問題。
在母親逝世的這一年,拉斯·馮·提爾與他在丹麥國家電影學校的校友托馬斯·溫特伯格等人共同發(fā)起了“道格瑪95”電影運動。道格瑪電影的拍攝準則包括實景拍攝、取消后期配樂和調色、手持攝影機拍攝、導演名字不在片頭或片尾出現等,旨在強調電影構成的純粹性,并聚焦于真實和演員表演本身。1998年,在該運動發(fā)起的第三年,拉斯·馮·提爾按照“道格瑪95”的拍攝準則完成了《白癡》的制作,并再次提名金棕櫚獎。從畫面的失焦與抖動、拍攝角度的隨意、演員放開自我的表演和場景的布置上,都可以感受到影片的寫實意味。從這部影片之后,拉斯·馮·提爾似乎將“道格瑪95”電影運動拋諸腦后,《白癡》也成了他執(zhí)導的最后一部道格瑪電影。
為了打開創(chuàng)作靈感的大門,拉斯·馮·提爾將自己托付于嗑藥和酗酒。他曾在這種狀態(tài)下只花了12天就完成了《狗鎮(zhèn)》的劇本寫作和拍攝工作,這部深挖人性的影片在第56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獲得金棕櫚獎提名,成了拉斯·馮·提爾最著名的代表作。但對于他來說,離開毒品和酒就等于失去了創(chuàng)作動力,在拍攝《女性癮者》期間,他因戒毒戒酒,光是籌備劇本就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一直以來,拉斯·馮·提爾口無遮攔,傲慢行事,他曾如此評價自己,“我在這片上帝的土地上生存,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導演,但我不確定上帝是否是世界上最好的上帝。”他的傲氣成就了他在戛納的興起,卻也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戛納之路。名譽與崇拜固然使人活在滋潤之中,但往往爭議可以帶來更多種可能,而被戛納拒之門外的拉斯·馮·提爾,便是在批判中繼續(xù)著他的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