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靜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摘 要:在部分地區(qū)試行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提升了訴訟效率,但是從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適用范圍相對窄、保障措施不健全、司法行政機關不履行職責等等,對此,本文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議,以期刑事速裁程序能不斷完善。
關鍵詞:刑事速裁;司法資源;實施效率;權益保障
為了合理配置司法資源,提升刑事案件的審判效率,滿足人民群眾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新期望,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于2014年6月27日通過了《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結合近一年的司法實踐以及從各地反饋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一方面刑事速裁程序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實發(fā)揮了重要的效用——繁簡分流、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另一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一、刑事速裁程序適用的意義
(一)提升訴訟效率,化解案多人少難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jīng)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引發(fā)眾多的社會問題。伴隨而來的違法犯罪也有所增多,尤其是勞教制度廢除后,一部分本可以通過勞教處理的案件也進入刑事審判程序,輕微刑事案件大大增加。另外,公眾的法律意識不斷提升,自訴案件也不斷增多,案多人少的矛盾不斷激化,已嚴重影響到司法機關功能的正常運轉。
(二)繁簡分流,優(yōu)化資源配置
司法資源是有限的,不但要處理一些簡單輕微案件,還要處理眾多疑難復雜的案件,對難易程度不同的案件進行分流可以保證司法資源向重大、疑難案件的傾斜,從而繁簡分流,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既有利于及時有效地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也有利于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及罪責刑相統(tǒng)一的基本原則。
(三)維護當事人權益,提升息訴服判率
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被告人的主觀惡性相對較小,羈押時間過長,極易發(fā)生交叉感染的情形,并可能因為案件數(shù)量過多,造成羈押時間過長,出現(xiàn)“關多久判多久”的情形。通過刑事速裁程序快速對案件進行審理,一方面在懲治被告人的同時保障其利益,避免羈押時間過長;另一方面還可以及時對被害人進行賠償,彌補被害人所受的損失,撫慰被害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
二、司法實踐中刑事速裁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刑事速裁程序適用范圍過窄
為了充分發(fā)揮人道主義精神,我國刑法修正案(九)規(guī)定: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并將符合緩刑條件的,一律宣告緩刑。但刑事速裁程序卻沒有遵循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沒有對老年人、孕婦犯罪展示人文關懷。
(二)被害人權益保障不完善
傳統(tǒng)的國家追訴的刑事司法更加關注的是刑罰權的行使,被害人的相關權益由國家代為行使,致使被害人的諸多權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既無權中止、終結訴訟程序,也無法對案件的審理結果提出抗訴?!缎淌掳讣俨贸绦蛟圏c工作辦法》僅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而對被害人的權益卻缺乏相關規(guī)定,并且被害人沒有上訴權,對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嚴重缺失。
(三)刑事速裁程序案件審判流程不明確
《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規(guī)定,被告人當庭表示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速裁程序的,不再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但是審判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庭審過程中需要審查哪些內容,如交代哪些訴訟權利、如何交代訴訟權利,是否出示證據(jù)、如何出示證據(jù),哪些流程可以省略,哪些可以簡化,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
三、完善刑事速裁程序之具體建議
(一)擴大刑事速裁程序適用范圍
刑罰限制或剝奪犯罪人的某種權益,使其遭受一定的損失和痛苦,是國家對犯罪人施行的最嚴厲的強制方法。在我國,根據(jù)犯罪的性質、犯罪結果、危害程度等,一般將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作為區(qū)分輕刑與重刑的界限。其中,我國刑法分則對法定刑的分類主要區(qū)分為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唯獨沒有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規(guī)定。如果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的危險駕駛、交通肇事等案件作為適用的標準,會產(chǎn)生眾多疑難問題:第一,哪些案件屬于一年法定刑以下案件,如何認定存在困難。要法官對之進行區(qū)分、判斷,鑒于各地法官的知識閱歷、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主觀性太強,難以進行合理的判斷。第二,將刑事速裁程序僅限于幾類案件,不利于發(fā)揮其分流及提升訴訟效率、及時懲治被告人的效用。
因此,建議將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范圍擴大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所有案件。這樣既易于判斷,也與我國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保持一致,如我國就是將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作為緩刑的前提條件,可見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范圍擴大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司法實踐致需。
(二)加強被害人權益的保障
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還包括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被害人及其家屬對案件結果的追求不僅是正義方面的期盼,還包括自身經(jīng)濟方面的賠償,當其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往往訴諸于上訪和信訪,不利于社會和諧。加強對被害人權益的保障既可以有效地提升被害人的法律地位,還可以彌補其經(jīng)濟損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精神需求,從而在保障被害人權益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矛盾的化解,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贏。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對三種情形的被告人賦予了法律援助的權利,而被害人作為當事人之一,并且是權益被侵害的一方,在國家公訴的職權主義訴訟結構中,更是弱者,但《刑事訴訟法》卻沒有賦予被害人法律援助的權利;同樣《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規(guī)定了刑事速裁程序案件的被告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仍舊沒有規(guī)定被害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實踐中,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屬不僅面臨高額的醫(yī)療費用,而且還要面對身體殘疾或者喪失工作后生活的后繼無力,如果不對被害人權益加以充分保障的話,侵害的不僅是個人及家庭的幸福,還會讓人對訴權公正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產(chǎn)生質疑。為了實現(xiàn)被害人對刑事訴訟程序的充分參與,保障被害人權益在事實上的同等實現(xiàn),不因經(jīng)濟原因或個人條件不同而受到影響,實現(xiàn)懲治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統(tǒng)一,應賦予被害人申請法律援助的資格。
參考文獻:
[1]孫長永:《刑事速裁程序控辯協(xié)商是關鍵》.人民法院報.2015—09—09:第12版.
[2]陳國慶:《“兩個基本”與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人民法院報.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