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000 山西省晉城市人民政府 山西 晉城)
摘 要: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呈現(xiàn)低齡化、暴力化、團伙化的新特點,究其原因,有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原因。筆者從原因分析入手,簡單探討了當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三大措施,以營造和諧氛圍,創(chuàng)造多重防線,全面打造未成年人良好生長空間。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預防;對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已被列為吸毒販毒、環(huán)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深表關注并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象日趨嚴重,并呈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點,如何防范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為此,我們將晉城市檢察機關2013年來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調查,分析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的新特點和成因,從而尋求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一、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點
2013年至2015年底以來,晉城市檢察機關共起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1件181人,占起訴刑事嫌疑人的4.9%。其中,2013起訴48件87人,2014年起訴29件51人,2015年起訴34件43人。
(一)從統(tǒng)計數據顯示,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9個特點
犯罪主體呈低齡化趨勢。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三年來共批捕未成年人181人,其中,14歲至16歲的64人;16歲至18歲的117人。
(二)財產型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較大
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表現(xiàn)出對物欲的渴望,為滿足這種心理,他們開始偷、搶。據我市檢察統(tǒng)計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于盜竊、搶劫、窩贓、搶奪等財產型犯罪案件中,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6%。
(三)沉湎網吧誘發(fā)犯罪案件突出
我國有8000萬網民中,70%是30歲以下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因沉湎網吧誘發(fā)犯罪已經成為社會現(xiàn)象。在我市檢察機關立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因出入網吧誘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38件45人,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21%以上。
(四)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加
全市共起訴女性未成年人13人。女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追求“錢財”為特征,犯罪形式主要為“依附型”。此類犯罪的女性未成年人往往與男性犯罪嫌疑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窩贓類案件中,單獨作案或團伙作案較少。
(五)團伙犯罪日趨嚴重,初犯比例較大
據我市檢察機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約有60-70%屬于團伙犯罪,且有相當數量的犯罪團伙向犯罪集團發(fā)展。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是在校生、同齡人糾合一起模仿電腦游戲、影視劇中情節(jié),在校內外打架斗毆、尋釁滋事?lián)尳俚确缸镄袨?。嚴重擾亂學校、社會秩序,影響社會治安穩(wěn)定。
(六)從作案手段看,呈現(xiàn)成人化、暴力化趨勢
未成年人犯罪成人化色彩明顯增強,許多犯罪的技巧和手段主要模仿影視片中的成人作案的方法和手段,案件主要集中在搶劫、故意傷害、強奸三類。如,高平市院批捕的許某、張某等五人的搶劫案件,許某等人輟學后,游手好閑,開始向一些在校學生索取3至5元,直至發(fā)展到持兇器入校舍搶劫,作案時,年齡最大的18歲,最小的僅15歲。
當前,以我市為代表,反映出我國現(xiàn)階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呈現(xiàn)新的特點,其社會危害程度均已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我們面臨著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新挑戰(zhàn)。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十分復雜,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因素,既包括社會、家庭、學校諸多環(huán)節(jié),又涉及教育、文化、法律等各個領域。綜合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觀方面
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處于形成階段,可塑性強,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與其自身素質和特點是不可分的。
(1)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還不成熟,可塑性大,如缺乏正確的引導,就會走向犯罪道路。一些未成年人受不良的影響,唯錢是尊,互相攀比,把打架、斗毆、搶劫等違法行為看作是“勇敢”;一些個性相同、居住地接近的青少年常聚一起玩樂消遣,逐漸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2)不懂法、不守法、法制觀念淡薄。違法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數文化程度低,法制觀念淡薄。如:高平市院在辦理趙某搶劫案時,在對趙某的訊問中,因趙不知搶劫罪為行為實施犯罪,以自己未搶上錢或數量少和辦案人員大聲爭辯。
(二)客觀方面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都有一個演變、發(fā)展的過程,客觀外在因素和主觀內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客觀方面分析,社會的影響、家庭的熏陶、學校的偏頗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三觀”的形成。但下面的六類家庭卻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障礙,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一是“教唆犯罪型”家庭。這類家庭成員或有前科、劣跡,或品行不端,作風不正,他們直接教唆子女違法犯罪,或通過自己的言行間接影響子女。
二是“溺愛型”家庭。隨計劃生育的推廣,獨生子女成為父母掌上明珠,孩子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家長不切實際的予以滿足。長此以往,孩子養(yǎng)成了任性、嬌慣、粗暴等不良習氣。當他們走上社會,順境時得意忘形,逆境時則沒了獨立自主性,時間久了,個人的欲望就會受到壓抑,壓抑到一定程度便會爆發(fā)。
三是“打罵型”家庭。家長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管教,容易造成子女“壓而不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促其孩子走向反面。有的家庭對孩子的交往、玩耍不管不問,采取放任態(tài)度,也影響孩子的成長。
四是“利益型”家庭。一些家長溺于經商賺錢或游玩享樂,對子女不聞不問,孩子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自由度太高,一旦抵抗力弱,又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容易走向犯罪。
五是“單親型”家庭。即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yǎng)起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這種家庭中人際關系較冷漠,并充滿矛盾沖突,極易養(yǎng)成子女的變態(tài)人格,進而走向犯罪道路。
六是“留守型”家庭。即民工子弟及城市工作人員子女留守家中,留給老人看管。因老人只能擔負未成年人的安全和溫飽,一些未成年人在未得到父母監(jiān)護的情況下,缺少必要的家庭看管及教育,使他們提前走向社會,避免不了地被一些不良行為所影響。
(2)學校因素。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地,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中度過的。而如今純凈的校園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良風氣,這些不良習氣成為未成年人的成長埋下了不良的果子。其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
一是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大部門學校仍然存在重視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的“三觀”的教育,忽視對學生道德觀念、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有的學校學生的思想品德、法律知識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擠占法律知識、思想品德課堂時間,致使不少學生法律知識淡薄、思想品德較差。
二是學業(yè)失敗,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起點。個別學校不能從切實維護問題學生成長不出發(fā)教育他們學生,而是將他們推向社會,一些閑散于社會的未成年人為減輕心理壓力,便尋找所為的友誼,“相互支撐的哥們義氣”便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在團伙中強烈的認同感給了他們自信和自尊,他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成為走向犯罪道路的起點。
三是管理不當,對學生分等級,對后進學生教育管理不夠。一些學校對學生分等級,對優(yōu)等生捧若至寶,對后進生或學習、品德“雙差生”放任自流,使他們因失去信心“破罐破摔”,盲目輟學走向社會,在自卑心與逆反心的雙重錯誤支配下,一步步走上犯罪深淵。
四是缺乏對在校學生生理、心理方面教育,特別是性教育。多數學校雖然開設生理衛(wèi)生課,但對未成年人學生沒有進行正面的性知識教育,往往采取讓學生自學的方法去了解,這種朦朧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缺乏正面引導,有的學生就通過不正當方式去滿足對性知識的渴望。
(3)社會因素。未成年人正處在“人生成長關鍵期”,各方面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點較復雜;較成人而言,更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一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上一些拜金、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滋長,黃賭毒等丑惡現(xiàn)象和愚昧活動的蔓延,暴力、色情等制品及電子產品信息的侵襲,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極大的危害,易誘發(fā)犯罪。
二是學校及社區(qū)周邊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不顧政府三令五申的要求,無視《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guī)定,受利益驅動,違規(guī)經營,宣傳獵奇性、刺激性、色情性、暴力性的東西,使一些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因缺乏自制力,陷入其中,難以自拔。
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
去年以來,國務院多次提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了適應新形勢、任務的要求,國務院于2004年2月26日頒布了《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筆者認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以做好義務教育為前提,貫徹落實“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加強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工作。
(一)做好九年基礎義務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質
要確實保證未成年人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應該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這要求學校、家庭互相配合,杜絕未成年人流失輟學的發(fā)生。
(二)搞好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工作
這是當前解決未成年犯罪問題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犯罪后可以通過再教育進行改造,使其改過自新。這需要社會、家庭、司法機關采取措施,搞好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工作。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的抓起:
1.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huán)境
大眾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把推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要抓住社會典型,以傍樣激勵、以正確的輿論引導未成年人,加強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思想道德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保證未成年人有一個和諧、健康向上的成長氛圍。
2.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這項工作主要由學校、家庭、司法機關完成。針對未成年人心理素質差特點,學校和家庭對未成年人要積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他們從心理疾患、違紀隱患中解放出來,樹造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
司法機關可以采取走入學校開展法制課等手段,傳授法律知識,從而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如陵川縣院積極開展“青少年維權崗”工作,檢校聯(lián)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在已與全縣10所學校建立了檢校共建,1名副檢察長任法制副校長。
3.充分發(fā)揮社會作用,培養(yǎng)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興趣和愛好,遠比學習文化知識課程更重要的。積極開展群眾性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豐富未成年人課余生活,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產品,滿足未成年人的求知欲,培養(yǎng)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使其遠離犯罪。
(三)加強對已犯罪未成年人的再教育
此項工作主要由司法機關完成。司法機關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居于特殊地位,是預防未成年人最終走向犯罪和使犯罪未成年人不重新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教育中,司法機關要根據未成年犯罪人年齡小、經歷短、犯罪惡習不深的特點,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正確引導,達到思想轉化,養(yǎng)成新的行為習慣,使其成為守法公民。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消除歧視,正確對待
未成年人發(fā)生犯罪結果后,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應針對其心理上的負擔,進行多方面工作。一是要正確對待未成年人犯罪,幫助他們克服“破罐子破摔”的錯誤思想,教育他們正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二是對那些因家庭拋棄,而變得拒絕改造、不服從管理的未成年人,幫助他們認清危害,作好思想工作。如城區(qū)檢察院對已犯未成年人,召集學校、老師和家長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討他們的犯罪原因及預防再犯的對策。
2.因人施教,分別對待
一是要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的個別差異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針對性的個別思想轉化教育;二是根據其犯罪性質,惡習程度,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改造表現(xiàn),劃為不同的類型,集中進行認罪服法,嬌治犯罪思想的分類教育。
3.維護合法權益,以理服人
對未成年犯罪要說服、不壓服,要采取講事實,講道理,疏通引導的方法,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如城區(qū)檢察院在訊問階段,與未成年人采取談心的方式進行再教育,在審判階段采取“圓桌審判”的不公開審理的方式進行,建議法院對未成年人判決采用緩刑。
4.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文化教育為主,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為其進行技術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為他們解救后能繼續(xù)學習打基礎,消除未成年罪犯的后顧之憂。
作者簡介:
常思思(1987~ ),女,山西省晉城市人,民族:漢,學歷:在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