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靜
這樣的課堂現象依然常態(tài)地存在著:教師定標準,學生猜答案,教師做評判。教師和學生的言語對話中,教師常用的評價是“好,很好,你真棒!”或者是“錯了,你再想想。還有誰補充?”也有老師“嗯、嗯”滑過無數學生對答案的“猜測”,執(zhí)念于心中的“標準答案”。這樣平滑式的言語活動,不僅影響了學生言語解讀的效果,也制約了學生言語能力的發(fā)展。
我們必須把師生的言語活動引向深入,提升教學行為的學科品質,讓學生享受言語活動的過程,促進思維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
在教學中,怎樣把言語活動引向深入呢?
兒童心理學指出,小學生思考問題時,問題與目標之間多呈線的聯系,直線型的答問模式,很難使他們的思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為此,在語言解讀中,教師應注重引導他們多角度思考,多層面地分析,把師生言語活動引向深入。譬如,有位老師教《翻越遠方的大山》,她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次理解課題:劉翔要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挑戰(zhàn)自我,實現夢想,超越夢想。從學生的發(fā)言看,他們有的還難以理解。此時,教師引導:“我們在生活中哪些時候需要翻越大山?如何翻越?”于是,學生的思路就出現了多向性。有的說,“當遇到困難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能夠克服”;有的說“在學習上馬虎的時候,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勉勵自己毫不松懈”;有的說,“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夢想,并且執(zhí)著努力地實現夢想……”在這一過程中,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融于一體,憑借語言促進了思維發(fā)展。
學生言語的發(fā)展需要等待,但不是一味等待就能實現的,常常需要教師通過評價熱情的激勵、巧妙引導。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盤古《開天辟地》,讓學生想象盤古開天辟地的情景。學生說:“盤古開天辟地,十分艱難?!薄安诲e,能用上‘艱難這個詞語。盤古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你能借助文中的詞語,把頭腦中想到的畫面說得具體一點嗎?”“在一片黑暗中,盤古左手持著鋼鑿,右手緊握板斧,對著四周不停地揮舞,一陣猛劈猛鑿后,只聽“轟隆隆”一聲巨響,混沌一團的‘大雞蛋破碎了,碎成了無數碎片……”“你真會說話,能用學過的詞語來說,真好!”教師通過贊揚式評價、追問式評價,把學生的言語活動推向了深入。
實踐研究表明,在課堂上,把師生言語活動引向深入,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聯想、引導發(fā)散、運用比較,鼓勵學生靈活理解與多角度思維,徹底改變教師暗示目標問,學生循著目標答的問答模式。教師還要善于借助評價鼓勵、引導學生,讓學生語言規(guī)范、生動,逐漸豐富、深刻。當學生在言語實踐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我們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