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曦
每年的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愿你能與家人一起享受家庭的溫暖與甜蜜!
提到“家”,你會想到什么?
是陽光從窗外照射進溫暖的房間?是廚房里飄來的飯香味?
是舒服并帶著熟悉味道的被褥?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的輕松與愜意?
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一個小小的“家”,我們帶著小小家里的深深烙印,走出家門,走進另一個小“家”,也走入世界這個大“家”。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幾本講述家庭故事的繪本,在書中體會“家”的含義!
第一本就是幼兒園小朋友都能讀得懂,八十歲老公公也會讀到爆笑的書——《我家是動物園》,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超級有趣的家庭!
故事一開始,小男孩祥太登場,他對大家說:“我家是動物園,歡迎大家來我家!”
為什么他家是動物園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祥太說:“別看我是個小男孩,其實呢,我是一只猴子!我最愛吃香蕉,爬樹最拿手,也很會模仿別人!”哈哈,多么可愛的孩子,惟妙惟肖地講出了自己的喜好和特長。
接下來祥太又介紹了自己像大獅子一般愛吃肉、會吼叫、頭發(fā)亂蓬蓬的爸爸,像浣熊般喜歡洗洗涮涮的媽媽,個子很高像長頸鹿一樣的爺爺,最可愛的善于變化的“狐貍”奶奶——一個洋氣的老太太,一天要換各種類型的服裝,時而花俏,時而高貴,時而可愛,時而摩登……識別她最好的方法就是她帶回家的禮物——每次都是重口味的油炸臭豆腐和飯卷。其他的家庭成員也悉數(shù)登場:豎起耳朵愛聽悄悄話的妹妹茜茜,將來會長成大鯨魚的兩條小金魚——太郎和次郎,如同貓頭鷹一般總是瞇眼打盹的曾祖母阿花老太太。
相信讀到這里,這個妙不可言的家庭已經(jīng)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
是什么讓作者如此準確地講出了每個家庭成員的特征,而且找出和小動物特點的相通之處?
如果沒有對每個家庭成員的仔細觀察,沒有長久的共處與了解是沒有辦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
而這些源自什么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是愛。愛讓我們向家人投注目光,愛讓我們和家人溫暖地連接,所以他們的不可愛就變?yōu)榱丝蓯?,他們的“小特點”就變成了“好特別”!
祥太的媽媽“喜歡洗洗涮涮”,如同天底下所有的媽媽一樣,特征是付出與勞作。為什么格外地提到媽媽呢?因為媽媽在家庭中擔(dān)當(dāng)著重要的角色,有人說:“如果媽媽笑了,那么家就是晴天!”足以見得媽媽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你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請看看這個故事吧!
《朱家故事》中的朱家是個有房、有車、有花園,還有倆兒子的四口之家,媽媽全心操持家務(wù)、照顧家人,可是她的感受卻屢屢被忽略。媽媽近乎崩潰,有一天忽然留下一張紙條——“你們是豬!”然后就消失了。沒有了媽媽的朱家變得一團糟,爸爸和兩個兒子變成了豬頭模樣,在吃了一頓豬食一般難吃的飯菜后,孩子們哼哼唧唧地叫起來,爸爸也發(fā)出哼哧哼哧的呼喚。直到此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媽媽的重要,才真正體會到媽媽的不易與辛勞。
這個故事非常適合家人一起看。家庭的和睦源于合理的分工,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尊重。考慮別人的感受,舍棄自己的享受,才會讓家成為溫暖的港灣!
也有人說,朱家故事里的矛盾不算什么,因為他們生活富足,不用為生計犯愁。一個貧窮之家,沒有錢,想吃好吃的吃不到,想去哪兒旅游去不了,那還怎么幸福呢?
在當(dāng)下社會,迫于生活壓力,很多大人都過得又緊張又焦慮,很多的爸爸媽媽也會為金錢爭吵??墒?,錢真的是決定家庭歡樂的最重要的因素嗎?
相信看了這本《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你的心里就會有答案!
圣誕節(jié),本是一個享受愛與禮物的幸福時刻,可是小熊的爸爸卻因為在這樣的日子里沒有錢給三個孩子買禮物而發(fā)愁,因為他已經(jīng)失業(yè)很久了!
熊爸爸垂頭喪氣地坐在沙發(fā)上,熊媽媽也顯得黯然神傷。第二天,熊媽媽用舊衣服做成圣誕裝飾,掛在窗邊,給家里增添了一點圣誕的氣氛。熊爸爸也打起精神,沒錢買圣誕樹,他就出去尋找被人丟棄的樹枝回來當(dāng)圣誕樹。全家人還享用了一頓美味的晚餐——由媽媽烹制的爸爸釣回的魚。晚餐過后,熊爸爸依舊溫柔地為孩子們講述圣誕節(jié)的故事,最小的小熊堅定地告訴爸爸——每一年,圣誕老公公都會送禮物來,今年也絕對絕對不會忘記!
第二天,就在清晨時刻,家里每個成員都收到了圣誕禮物,當(dāng)他們拆開禮物時都驚呆了:天啊,這些禮物太寶貴了!因為它們都是自己曾經(jīng)的心愛之物,這些禮物使他們想起很多美好的回憶。禮物的送出者是誰呢?正是目睹爸爸媽媽樂觀面對生活的小熊寶寶!
這真是一個滿含愛的故事,不是嗎?金錢固然重要,可它絕對不是衡量家庭幸福的唯一標準。幸福的家庭能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學(xué)會愛人。
最后要講述的這個故事,是我不怎么敢讀的一本書,因為每次讀到它都會讓我有點傷感,尤其是故事開頭,小主人公和爸爸媽媽搬到新家的場景,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經(jīng)歷的兩次搬家:一次是六歲時從外公外婆家搬回爸爸媽媽家,一次是從爸爸媽媽家的舊房子搬到好高好高的樓房。其實長大后,我多次經(jīng)歷搬家,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小時候搬家的畫面還是會在我的腦海中,很難忘卻。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對自己這份記憶有了新的認識。
《最溫暖的家》中,小男孩全家從綠樹成蔭的郊外搬到了城中的高樓大廈里,爸爸媽媽高興極了,帶著他參觀一間又一間房子——不再擁擠的廚房、空曠的客廳、寬敞的臥室……可是,小男孩的腦海里卻不斷回想起老房子,回想起那些陳舊卻帶給他溫暖的一切事物。畫面中房子的“大”與孩子的“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小男孩在這個陌生的地方認識了一個小女孩,心情才稍稍得到平靜……這一點點的接納,一定會讓小男孩在新地方找到自己心底的家!
陌生的地方如何能變成溫暖的家?我想,這不會是突然的、一下子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與一件件事物串聯(lián)在一起的??墒遣灰獞峙?,要知道,家不等同于房子,家是愛的棲息地,是最令我們放心的地方。
“家”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而是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也許每個人對家的理解和要求并不同,但是我們都渴望被家人的愛包裹,在家里享受平安,享受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