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玲
上期我們談到了希臘哲學家芝諾,喜愛傳統文化的小讀者們可能會發(fā)現,二分法的理論,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也曾提到過。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本褪钦f,長一尺的木杖,今天取一半,明天取一半,這樣可以永遠取下去。這話和芝諾放言的“兔子吃不到窩邊草”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我國古代也有許多有趣的哲學命題,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和莊子同時代的思想家公孫龍的著名學說——“白馬非馬”說。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在城關要塞之地,進城出關都要接受嚴格的盤查,人們往來遷徙非常不便。
這天,趙國平原君的門客公孫龍騎著一匹白馬來到一座城門前,正當進城之時,卻被守門的士兵連人帶馬攔了下來。公孫龍前去詢問,士兵告訴他:將軍有令,所有馬匹一律不得進城。公孫龍一聽,心里泛起了嘀咕:我有要事在身,若徒步過關,路途遙遠,恐怕是要耽擱事情的。再者,這寶馬良駒隨我多年,定不能將它丟在此地。該如何是好?
盤算片刻過后,他心生一計,微微一笑,朝那位士兵說:“此言差矣!將軍只令馬匹不得入城,但白馬非馬,應當放行?!?/p>
“白馬非馬?”士兵詫異道,轉而面露幾分看癡人的眼色打量著公孫龍,身旁的同伴不禁語帶嘲弄地問:“白馬非馬,那是什么?”
“且聽我給各位分析分析,”公孫龍鎮(zhèn)定地說道,“馬這個名稱是指馬的形態(tài),白這個字指馬的毛色。指毛色的,不是指形態(tài),所以說,白馬非馬?!?/p>
“有白馬不能說是沒有馬。既然不能說沒有馬,那白馬不就是馬嗎?”士兵反駁道。
“但按照你說的,白馬是馬,那么,如果有人征求馬匹,黑馬黃馬都可以應征,這沒錯吧?”公孫龍問。士兵們齊聲贊同。
“征求白馬,則黑馬黃馬都不可以應征?!?/p>
“是的?!?/p>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白馬是馬,那么,為什么黑馬黃馬可以應征馬,卻不能應征白馬?可應征的與不可應征的明明相互排斥,所以,白馬非馬。”
“不對!不對!”士兵仍然感到不服氣,“照先生的意思,有顏色的馬非馬,可天底下沒有無色的馬,那豈不是天下沒有馬了?再說了,白馬是白和馬的統合,先生之前把白馬拆分成白和馬兩個不相結合的單名,所以說法有誤?!?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6/02/qcyz201705qcyz20170517-1-l.jpg" style="">
公孫龍撫須笑道:“此言還是差矣。馬有顏色沒錯,因此才有白馬一說。馬如果沒有顏色,那就只是馬,怎能說沒有馬呢?有白馬可以說有馬,這是暫時忽略‘白,就‘馬而言的。但認為白馬是馬顯然不行,因為馬對于毛色是沒作規(guī)定的,黃馬黑馬都可應征,而白馬則是有規(guī)定的,故我未拆分白馬一詞,白馬仍舊非馬。”
說到這里,眾人都沉默了……
思維對對碰
公孫龍這番“白馬非馬”的論調,看似強詞奪理,其實是從內涵和外延上,對“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作了區(qū)分。
首先,“白馬”既包含馬的形態(tài),又包含馬的毛色;“馬”則是只指形態(tài),不指毛色。但“馬”不指定毛色并不否定馬有毛色,所以,“馬”和“白馬”之間是“包含各種顏色”與“僅指白色”的區(qū)別,這是從內涵上對兩個概念的區(qū)分。
其次,“馬”包括黑馬黃馬,而“白馬”不包括黑馬和黃馬,這便從外延上區(qū)分了“白馬”與“馬”的概念。
因此,白馬屬于馬沒錯,但從概念上來看,“白馬”卻不等同于“馬”,這就是“白馬非馬”。
寫作演練臺
1.閱讀這個故事,你認為士兵最終會讓公孫龍帶馬過關嗎?為什么?
2.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說體現了哲學中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實例,你能找出幾組來,用公孫龍的思路加以闡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