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青
2016年上半年,江蘇省連云港市公安局青口鹽場派出所共計受理各類矛盾糾紛41起,成功調解22起。下面結合我們所民警在工作中遇到的兩起糾紛,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如何將苗頭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糾紛一:2016年3月29日,治安信息員報告,轄區(qū)內黃沙村有兩家要打架,現場有三十多人,我們值班民警迅速趕到現場調解處理。
處理經過:經民警了解,黃沙村于2015年將本村沿岸的一塊宅基地正常劃分給村民孫某,但贛榆區(qū)河道管理處依據河道管理條例,于2016年將同一塊地劃分給另一戶拆遷村民孫某順建房,由此引發(fā)了兩家村民的沖突,雙方親戚聞訊趕來助威,事態(tài)逐漸升級。民警首先對當事雙方進行了隔離勸阻,防止事態(tài)發(fā)展升級失控。隨后,我們走訪了雙方當事人,對糾紛情況作深入細致的調查,得知黃沙村與贛榆區(qū)河道管理處依照各自上級規(guī)定對此地均有管理使用權,雙方對法規(guī)解讀、適用范圍、河堤起止點存在較大差異。其間,雙方均想在這塊地上動工建房并數次報警,被勸阻后雙方又反復揚言要到省市一級上訪,民警兩個月6次上門調解,并要求雙方當事人在上級機關沒有出具處理意見之前,維持現狀,均不得開工建房。隨后民警又走訪了贛榆區(qū)水利局、猴嘴街道辦事處等單位,多次協(xié)調雙方向上級機關反映,最終確定了各自管轄范圍,并合理解決了兩家孫姓村民的宅基地糾紛。
結論:隨著鄉(xiāng)村居民新建、改建、擴建房屋的現象日益增多,他們在建房時只要村里同意即可動工,發(fā)生糾紛通常只從自身利益考慮,有問題互不讓步,造成鄰里關系緊張惡化。雖然此事是由兩個沒有隸屬關系的單位組織依規(guī)分別作出的決定,派出所沒有土地管轄權。但是雙方村民如果因為宅基地事情發(fā)生沖突乃至升級發(fā)生流血事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而且雙方親朋好友眾多并相互幫忙,有可能導致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并嚴重影響轄區(qū)內的安全穩(wěn)定。青口鹽場派出所本著守衛(wèi)一方安寧的責任心、事業(yè)心,主動越位、主動跨界,做好溝通協(xié)調,順利解決糾紛,消除矛盾隱患,確保了一方平安。
糾紛二:2016年2月7日10時許,轄區(qū)內龔某新報警稱有人到家中鬧事。民警趕到現場得知,系數年前龔某新女兒向龔某新姐姐龔某愛、龔某華兩人借款80余萬元始終未還,龔某愛、龔某華上門要債所致。
處理經過:按理說這類經濟糾紛應該通過法院訴訟來解決,不在公安派出所管轄范圍之內,但龔某愛、龔某華的行為已經擾亂了龔某新一家人的正常生活,民警對其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其通過法律訴訟途徑來解決經濟糾紛問題,但是口說干、嗓說啞,就是不聽。其中龔某愛已經69歲,且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病癥,要債過程中數次發(fā)生暈厥危險仍躺在龔某新家客廳沙發(fā)上堅決不走,說不還錢就死在他家。直至18時許,才勉強被民警勸離回家。人雖然勸走了,但我們所的民警沒有掉以輕心,通過現場掌握的情況和數據,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走訪,得知龔某新女兒長期居住在徐州,與丈夫共同借貸達上千萬之多,多名債主共同將其丈夫訴上法庭,其丈夫被徐州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及賠償損失,目前尚在服刑期間,且因多種問題導致賠償事宜長期難以執(zhí)行。龔某愛、龔某華多次聯(lián)系龔某新女兒,但其避而不見,二人見追討無果后,遂以龔某新當時說過沒錢還他的理由至龔某新處反復討要,龔某新在2月7日至3月1日期間就同一問題報警多達7次。3月5日,我們民警將龔氏三姐弟請到派出所,在他們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下進行說服教育:“你們三姐弟加一起都快190歲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脈之情就沒有了?你們希望子女為錢翻臉嗎?你們可是龔某新女兒的親姑,她要是有錢還能不先給你們嗎?”經過一番語重心長的勸導后,姐弟三人茅塞頓開,都表示悔意,并且當即表態(tài),回去以后三姐弟自行商量如何解決,不再做無理取鬧的事情,不能讓一家人因為錢而遺忘親情,保證不會再發(fā)生此類事情,當時,三姐弟握住我們的手感動萬分地說,你們真是我們的親人,讓我們明白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看到你們派出所民警如此善解人意,為了我們連周末都休息不了,我們真是丟人丟到沒有臉了啊。隨后,三姐弟慚愧地相互攙扶著上了回家的車。
結論: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農村社會矛盾糾紛逐步由傳統(tǒng)型、單一型的家庭矛盾、鄰里矛盾向多元型、復雜型的經濟矛盾、權益矛盾演變,呈現出矛盾數量多變、范圍擴展、跨時較長、涉及人多、情況復雜的態(tài)勢,使得矛盾糾紛調解難度增大。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掌握真實情況,在調解中要嚴格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要結合鄉(xiāng)風民俗,村情民俗,做到公平、公正。其次要給矛盾糾紛定性,看屬于何種矛盾糾紛,需運用法律法規(guī),結合當地的鄉(xiāng)風民俗,村情民俗給當事人講解清楚,讓他們遵紀守法、尊重民俗,只有這樣,他們對我們調解矛盾糾紛的意見才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實際生活中,部分群眾的法律知識還相當不足,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上還存在欠缺。如缺少訴訟風險意識,也有的對于通過法院走訴訟途徑解決糾紛問題心存顧慮,有矛盾了就是找派出所、居委會、村委會,把解決矛盾糾紛的希望寄托于派出所。而且一旦訴求沒有滿足,在不理解公安工作的情況下往往將派出所從中間人的位置強行推到對立面上,增加順利化解矛盾糾紛的難度。要想真正做好調解工作,就要把握住以下幾點:
第一點:公平、公正。最直接、最有效、當然也可能是最容易的突破口,就是盡量使矛盾糾紛調解的過程和結果獲得當事人雙方的普遍認同,從而不僅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而且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當事人之間的情感對抗。當然,要爭取當事人雙方的普遍認同,就必須充分注意在矛盾糾紛調解時不能“厚此薄彼”,必須給足雙方當事人“面子”,必須順著諸如“你讓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此類的(生活)邏輯來辦事。
第二點:方式、方法。把握好靈活多變的調解技巧與策略,在調解中講究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因人而異,因勢利導。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隨著現行社會矛盾糾紛的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和總結新的工作經驗和調解方法,在實際調解中要靈活運用各種調解技巧,確保矛盾糾紛能順利調處。
第三點:細心、耐心。民警要學會傾聽當事人的訴求。事情往往都是當事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民警不能偏聽偏信,除了要正確分析判斷是非對錯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冷靜理智地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調查,取得第一手證據,輔以當事人陳述、旁證,進而達到初步確定雙方過錯責任的目的。要在勸的過程中針對不同人性格特點、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時間地點發(fā)揮好民警的“嘴上功夫”,不能被當事人情緒所左右,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從而達到勸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