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儀 張?zhí)m芳 郭雪 程培源 朱家樂 李家馨 陳瑩
摘要:目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越來越受到高校重視,但是參與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國內外參與現(xiàn)狀、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得出結論。
關鍵字:大學生 社會實踐 參與度 必要性 可行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其必要性,據(jù)查證,很多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認為學生該以學業(yè)為主,其實這種想法在現(xiàn)在看來并不正確,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什么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偟膩碚f,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按照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利用節(jié)假日等課余時間參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動。從其概念上來看,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極為重要的。
首先,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另一種延伸方式,是能夠使他們按照社會的需求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F(xiàn)在,人類已經(jīng)步入了高科技時代,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改變,不單單是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就行,還需要有足夠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目前, 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在實現(xiàn)自我目標的同時, 往往忽視了融入于社會的重要性,從而削弱了社會責任意識,在自我與社會之間產(chǎn)生了一定的距離。而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了解并步入社會的一種有效途徑就是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我們只有將所學習的知識投入到實踐中,才可以物盡其用,發(fā)揮其最大效用。
其次,社會實踐是目前高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社會實踐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他能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fā)揮空間,能夠很大程度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延伸到實踐中,有利于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接近社會和自然,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許多有價值的新知識,同時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xiàn)象進行對照、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不斷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動手、動腦、動嘴,從而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
縱觀國內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現(xiàn)狀,回顧大學生社會實踐近30年的發(fā)展歷程,從在少數(shù)高校試點到目前在全國各所大中小高校普遍開展并且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也取得了較為可觀和豐碩的研究成果。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2005 年 2 月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要“確保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加社會實踐”。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來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作為大學生的擔當感,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激發(fā)大學生內在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發(fā)揚團結友愛、立志勤學、敬業(yè)盡責等中華美德,樹立以致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目的。據(jù)武劍英《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研究》論文中所述,當前我國的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類型、存在問題及其解決辦法與對策四個方面。
而國內與國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現(xiàn)狀相比,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全員參與現(xiàn)狀可謂是較為可觀了,對比中西方教育便可推測出如此結果,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他們強調的是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自己進行體驗并在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與難點,在解決的過程中又一次又一次地積累經(jīng)驗,最后自己得出結論與真正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大多數(shù)教育者都是采取灌輸式地先將經(jīng)驗與結論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去體驗探索結論,在已有的成果下再一次得出同樣的成果,這個過程幾乎是沒有體驗到前人得出結論前所遇到的困難的,因此中國大學生往往大多是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對于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參與現(xiàn)狀,在理論方面,國外高校大學生實踐教育的相關理論比起國內較為成熟,實踐活動比較豐富。在實踐方面,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實踐活動、生產(chǎn)勞動、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等多方面開辟了重要途徑。此外,據(jù)文獻記載,國外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支持主要源于政府的重視、社會的配合以及學校的鼓勵。在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家,參加社會實踐亦被視為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必經(jīng)之路。
社會實踐活動也有其可行性及不可行性。首先是可行性:(1)時間上的可行性。社會實踐活動一般安排在暑假時期,大家可以安排自己的空閑時間去做社會實踐的有關活動,如收集資料、實地考察、拍照記錄……最后將要結束時,可以有時間去調查分析、匯總報告……在總體方針下完成各自的任務。(2) 經(jīng)濟的可行性。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需要我們承擔一部分費用。這些花銷是可以自己解決的,而其中的拍照,記錄我們都可以用手”完成,十分方便。(3) 組織的可行性。組織的成員一般是同學,大家都比較熟悉可以更方便的溝通協(xié)調,分析思路,交流意見。組內分工合作,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能力承擔不同的工作。還可以建群討論,在線上交流社會實踐的成果。
其次是不可行性:(1) 大學生社會實踐得不到社會的相應配合。我們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期間并不是那么受歡迎,甚至會遭到實踐地區(qū)有關負責人的拒絕和反對。他們常常以沒有條件、沒有精力甚至沒有必要等借口拒絕接收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更有甚者還直接問到我們能給他們捐多少款、捐多少物、能帶來多少“實惠”,否則就不予接待。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廣大師生進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影響了社會實踐的效果。(2)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不夠豐富。我們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jīng)驗,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但現(xiàn)實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還不夠充實,形式還有待于創(chuàng)新。 (3) 學生所學知識在實踐中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要通過社會實踐,把課堂和社會聯(lián)系起來,力求從實踐中驗證書面的知識,使自己的情智得到提升。而現(xiàn)實的狀況是除了一部分工科專業(yè)學生在實踐中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外,很多同學不能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特別是一些人文科學專業(yè)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研究》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