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曦
摘 要:應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傳統(tǒng)審計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積極性不高,審計實務操作能力不強。文章基于對傳統(tǒng)審計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融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大模擬實驗及實習的比重、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與建設等對策建議,以提高審計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審計教學;實務操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1-0102-02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devote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ith well-kni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icient practical ability. Traditional audit teaching is dominated by teachers, students don't have high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n't well.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audit teaching, putting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integrating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icro learning resource and inverted classroom" these innovative methods into teaching, exploring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internship,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eacher team's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f audit cours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udit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應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審計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具備審計專業(yè)知識和審計實務技能為目標。審計學是會計專業(yè)和財務管理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經濟監(jiān)督人才而開設。審計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一般開設于第六學期,學生需在完成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經濟法、稅法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為使學生具備審計實務操作能力,高校通常在學生大四上學期開設審計案例、審計模擬實驗等相關課程。審計學、審計案例、審計模擬實驗三門課程是審計教學體系的核心。通過了解,筆者發(fā)現,審計系列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理論知識的講授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師生缺乏互動,學生較難理解課程內容。本文基于對傳統(tǒng)審計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出融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對傳統(tǒng)審計教學提出改進意見,以提高審計教學的效果。
一、傳統(tǒng)審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審計學課程綜合性強、概念抽象,學生不易理解
審計學教材多為理論性內容,知識面廣,部分概念過于抽象。審計準則、職業(yè)道德及法律責任、審計證據與工作底稿等理論多以條文形式呈現,內容略顯枯燥。對于審計業(yè)務循環(huán),學生需要了解工業(yè)企業(yè)結構及各部門的運作,通過評估企業(yè)內部控制以確定實施實質性程序的方法。然而學生沒有工業(yè)企業(yè)的實踐經驗,對采購部門、倉儲部門、裝運部門、銷售部門的運作及憑證在各部門的流轉過程并不熟悉。部分本科院校未開設內部控制課程,學生聽老師講授內部控制相關內容時,沒有直觀的認識,理解比較吃力。審計學綜合性很強,需要學生掌握中級財務會計、稅法、經濟法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庫存商品計價測試、折舊測算、稅金測算等知識點。如果對這些先修課程掌握不牢,學生無法將會計及稅務知識與審計結合,很難掌握相關的審計程序。
(二)審計案例課程學生參與度不高
審計案例課程通常講授國內外經典案例,通過對會計問題及審計問題的分析,鞏固學生的審計知識。多為教師講授和提問、學生回答、案例討論等教學形式。國內外經典案例經常涉及復雜的舞弊手段,由于教學課時有限,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通讀案例,直接聽老師講授效果不佳。對于案例的討論,學生積極性不強,參與度不高,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
(三)審計模擬實驗課程學生實務操作能力不強
為達到鞏固和掌握審計知識的目的,高校開設審計模擬實驗課程讓學生實際動手進行審計程序的設計,審查真實的企業(yè)賬簿,編制審計底稿,增強對審計流程的認知。審計模擬實驗需要學生在掌握審計學基本知識和熟悉會計賬簿的基礎上進行。高校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開設通常晚于審計學課程一個學期,如果學生對審計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在進行模擬實驗時無法綜合運用會計和審計知識進行實務操作。審計模擬實驗課時有限,通常設置為審計學課程的四分之一,如果教師在模擬實驗課中幫助學生回顧審計學基礎知識會導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完成實務操作。通過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普遍反映課堂時間不夠,無法在完成審計相關流程。
(四)教師實務經歷不足
無論是審計學還是審計案例和審計模擬實驗課程,都需要教師將審計理論和審計實務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審計學系列課程的教學難度較大,很多高校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研究生或博士畢業(yè)直接進入高校工作,沒有實務工作經驗。而教好審計相關課程,恰恰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和較強的業(yè)務能力,才能在講授審計理論的過程中恰當地融入實務內容,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許多教師在審計學課程教學中,花大量時間進行理論闡述,較少融入審計實務內容。在審計案例教學中,由于缺乏實務經驗,無法對案例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分析。
由以上傳統(tǒng)審計教學問題的分析可見,有必要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審計教學創(chuàng)新的對策建議
(一)融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基于網絡連通的在線課程資源整合,通過慕課平臺,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將教學視頻上傳至網絡,供學習者觀看學習,授課者和學習者可通過在線留言、學習社區(qū)討論等方式進行探討和互動。微課(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基于碎片化的知識內容,將教師授課的重難點或圍繞某個教學主題進行教學的過程制作成視頻,供學生觀看和學習。微課的時間較傳統(tǒng)授課時間簡短很多,以5-10分鐘為宜。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是調整學生課堂內和課堂外的學習時間,把傳統(tǒng)的教師課堂式知識灌輸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模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在家能自主完成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到課堂上進行疑難問題的討論與解答,這樣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用性,把課堂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創(chuàng)造和探究。
審計學課程理論性很強,傳統(tǒng)審計系列課程中,審計基本理論的講授占用了較多課程時間,而審計案例和審計模擬實驗的教學時間略顯不足。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審計教學中,融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的時間。全球知名慕課平臺有“Edx”、“Coursera”、“Udacity”等,匯集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等全球頂尖高校的課程。我國擁有并建成“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高校邦”、“優(yōu)課聯盟”等由眾多高校參與的知名慕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整合了國內優(yōu)秀大學的教學資源,供廣大學生觀看和學習,以實現高校教學資源的共享。學生可登錄這些平臺下載優(yōu)質的審計教學課程,通過課前或課后觀看視頻、下載多媒體課件及電子書、聽播客進行自主學習,還可以在網絡上與其他聽課者探討疑難問題,分享學習心得。該類網絡視頻課程通常具備暫停、快進、回放等功能,對于知識的重難點學生可以反復學習,加強學習效果。教師亦可通過相關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對教學進行完善和反思。學生帶著對問題的疑惑上課,通過教師的講授,能更快地掌握相關知識。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傳統(tǒng)審計課程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案例和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縮短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時間,為案例教學和審計模擬實驗教學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前文提到審計模擬實驗課程通常設置在審計學課程的下一學期,學生在進行審計模擬實驗時,教師通常需要幫助學生回顧審計學基礎知識而壓縮了實務操作的時間。通過融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學生在上模擬實驗課之前可在公開教育平臺上觀看視頻,回憶復習審計基礎理論知識,在實驗課中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實務操作練習。
(二)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審計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新時代下,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學生主動獲取和理解相關知識,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授課時,積極、適當地與學生交流,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關注學生上課的反映,及時了解學生對學習效果的反饋??沙浞滞卣拱咐虒W的路徑,使案例教學擴展到課前和課后。審計案例教學課時有限,學生在課堂上需要時間通讀案例,比較費時。在課堂上學生無法搜索和獲取相關知識及資料信息,無法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審計過程中通常需要分析會計舞弊手段,而會計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在理解案例的過程中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可在上課前把案例發(fā)給學生預習,學生可上網查閱案例背景資料及審計中涉及的相關知識,將案例中不懂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討論。教師可提前讓學生分組,學生自主進行案例討論,查找、搜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請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案例展示,并請其他小組評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培養(yǎng)團隊協作能力。除此之外,還可通過辯論、角色扮演、審計流程模擬等方式進行案例教學,充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學生可在課后查閱相關熱點案例,以深化課堂理解的內容。
(三)加大模擬實驗及實習的比重
審計的理論性較強,要深入地掌握審計知識,需要一定的審計實踐。審計模擬實驗以真實的企業(yè)背景和財務數據為基礎,借助審計軟件,學生完成業(yè)務約定書的簽訂、初步計劃工作、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搜集審計證據、執(zhí)行審計程序、編制工作底稿的審計過程。應用型本科高??蛇m當加大審計模擬實驗在審計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企業(yè)賬簿和解決審計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審計基本業(yè)務流程有更直觀的認識,強化實際操作能力。
除此之外,應用型本科高校需加強校企合作和校外實習,盡可能與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yè)單位聯系,建設定點校外實習基地,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實踐平臺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直接接觸審計實務工作,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實踐中。同時可邀請業(yè)內知名學者、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yè)審計人員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了解前沿學術發(fā)展及研究成果,了解審計實務工作過程以及審計中遇到共性問題的分析解決方式,加深對審計的認知和理解。
(四)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與建設
審計課程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審計實踐經驗及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高??善刚垥嫀熓聞账哂胸S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并引進“雙師型”教師。同時,加強高校專職教師的審計實踐能力,定期到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調研和學習,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審計項目的研究和探討。教師應積極參加審計學相關的學術研討會,提升專業(yè)水平。高校要積極鼓勵教師參加考察、交流、調研、培訓和進修,提供到會計師事務所或企業(yè)掛職鍛煉的機會,使教師熟悉審計的業(yè)務流程及技術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總結學術成果和實踐考察經驗,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陶慧芳.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審計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5(3):68-69.
[2]茆正平.淺析《審計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J].經貿實踐,2015(13):240.
[3]王曉妍,丁鼎.審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5(2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