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質博物館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項目
項目的發(fā)起,起源于一件簡單的事情:2013年3月的一天,西吉縣一小的馬老師帶著他的學生到館里參觀,這些孩子大部分是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進城務工長期不在身邊,缺乏關愛和陪護、與外界接觸少,他們普遍內向膽小、缺乏自護能力。參觀后,馬老師感嘆道:“你們博物館真好,我們縣上就缺這樣的科普基地,可惜路程太遠,我只能帶幾十個孩子來,要是學生們都能來看看該有多好……”
馬老師的話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為什么不能帶著館里的展品和展板去縣城和鄉(xiāng)村的學校,讓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有機會了解寧夏的山川地貌和科學知識?
經過幾個月的籌劃,“流動博物館”的第一站便來到了農民工子女集中的平羅縣三小,“情滿地博-七彩童年”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項目實施三年來,覆蓋范圍從銀川市逐步擴展到全區(qū)的多數市縣區(qū),項目內容也從單一活動,不斷豐富形成了五大志愿科普活動品牌。
——“七彩地博課堂”。義務服務、愛心陪護。我們面向全區(qū)農民工子女集中的中小學發(fā)出免費參觀邀請函,邀請他們到館內參觀,我們提供義務講解服務,開設“科普小課堂”,免費觀看4D科普電影,為師生上一堂生動的科普知識課。
——“流動博物館”,學習知識、感知自然。針對農民工子女集中的學校和地區(qū)科普資源匱乏、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無法到館內參觀等問題,我們打造了“地質科普大篷車”,把地質博物館帶到同學們身邊。幾年來,我們到銀川農牧場小學、閩寧鎮(zhèn)中學等多所學校開展“流動博物館”活動13場次。
——“小小講解員暑期夏令營”。語言矯正、正言正行。夏令營由地質專家系統(tǒng)講授地理、地質等科學知諷由講解員進行普通話基本功、講解禮儀、語言技巧、野外安全知識等專業(yè)培訓;還安排野外地質公園實地考察,對孩子們進行愛心陪護。目前,我們已成功舉辦三屆“小小講解員暑期夏令營”。
——地質科普知識競賽,寓教于樂、拓展知識。競賽題目涵蓋中學地理、地質博物館展廳陳列及地球日等科普知識。比賽分初賽和決賽,初賽以筆試形式進行,決賽以現場知識答題競賽的形式進行。參賽選手獲得“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榮譽稱號,獲勝團隊有獎杯及獎金。
——科普征文活動。傳播知識、提升感悟。征文涵蓋地質博物館參觀感想、地球環(huán)保知識等內容。我們利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渠道發(fā)布征文信息,并對獲獎作品進行發(fā)表和獎勵。截至目前,我們舉辦了兩屆征文比賽,先后收到1100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