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長沙望城,北連洞庭,南毗岳麓,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史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有一些傳統(tǒng)文化、技藝代代相傳,銅官陶瓷開釉下多彩之先河,丁字灣“麻石鋪天下”,白箬鋪享有“剪紙之鄉(xiāng)”的美譽,新康的花鼓戲傳遍十里八鄉(xiāng),望城的“影子戲”多次走出國門演出……一件件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穿越歷史長河,融入望城的骨血,成為湖湘文化的靈魂。
伴隨著這些“非遺”項目,望城涌現(xiàn)出一大批“非遺”傳承人以及老藝人、老匠人,如“泥人劉”第三代傳人劉坤庭、“十大神剪”之一秦石蛟、終身為發(fā)揚皮影戲而奔走的朱國強等等。他們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技藝視作自己的生命,盡自己所能悉心呵護、努力傳播,只希望這民族文化的精粹能夠延續(xù)下去。
姚建剛,一個地地道道的望城人,對望城的“非遺”及其傳承人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嘗試走進他們的生活,去挖掘他們的故事。
老朱名叫朱國強,今年50多歲,靖港古鎮(zhèn)人,是朱氏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老朱身材不高,長得非常結(jié)實,國字型的臉讓人一眼就能瞧出幾分正氣;天生有點黑的膚色,再抹上一層歷經(jīng)歲月滄桑后留下的古銅色,就如同他的皮影劇偶一樣透露出歷史的沉淀;老朱濃眉大眼,看似平靜的眼波下暗藏著銳利如鷹的眼神;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富特色的還是老朱的那張嘴,寬闊且肉實,非常吻合古鎮(zhèn)人“嘴大吃四方”的長相。確實,老朱就是靠這張嘴討生活,一張嘴唱遍了大江南北。
老朱15歲隨父學(xué)藝,父親給他取了個藝名叫重亮。我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叫朱重八,你叫朱重亮,是不是想攀親戚呀!老朱只是笑一笑,只是笑容有些尷尬,有些憂傷。
老朱兄弟6人,老朱最小,5個兄長都沒有愛上父親這門手藝,父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朱身上。但不幸的是,老朱從父學(xué)藝僅3年多,父親就因病去世了。父親臨走之前的情形,老朱至今記憶猶新。那幾天,父親的精神有些好轉(zhuǎn),便硬撐著從床上爬起來,搬了一把睡椅半躺在他放皮影劇偶的工作間里。父親用微弱的目光反復(fù)打量著每一件皮偶,特別是那一套《封神傳》的皮偶,那是他親手做的,他特別喜愛。他要老朱把這些皮偶一個一個拿給他看,用那早已干癟的手輕輕地抹去上面的灰塵,干瘦的臉上滾出了幾滴渾濁的眼淚。那時候,電影、電視悄然興起,皮影戲已開始走下坡路了,看的人越來越少,有些劇偶因長期不用而落滿了灰塵,父親心中充滿了憂慮。那幾天,父親就這樣守在他的皮影劇工作間里,沒說一句話,家里人去看他,他也只是虛弱地擺擺手,繼續(xù)呆滯地望著他的皮影劇偶。到了走的那天,父親把老朱叫到跟前,鄭重地說:“孩子,爸給你取個藝名吧,叫‘重亮。”父親沒有解釋這名字的含義。傍晚時分,老朱的父親就走了。
我沒想到“重亮”的藝名來得這么悲切和凄涼,我開始為自己剛才的玩笑而臉紅?!爸亓?,重亮”不就是重新燃起希望嗎?老一輩藝人把手藝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在生命的彌留之際,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讓他的生命最終定格在了皮影劇中!他唯一留下的遺言就是“重亮”,簡單的兩個字,卻是他畢生的追求,也是他唯一的遺愿。
父親對老朱的影響是用生命佐證的,老朱一輩子都不能忘,也不敢忘。幾十年來,為了父親的囑托,老朱堅定地走上了那條父親沒有走完的路。
皮影藝術(shù)講究吹、拉、彈、唱、雕、鑿、寫、畫,“八項全能”是每一個皮影藝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老朱就是典型的“八項全能”。老朱是一個極具表演天賦和表演激情的人,三尺投影屏幕,一套鑼鼓叮當(dāng),數(shù)張皮影劇偶,老朱就能鬧騰出一個大千世界。老朱的嗩吶如咽如泣,婉轉(zhuǎn)回旋,忽高忽低,忽輕忽重,輕吟如細雨綿綿,奔放如鳴泉飛濺,只聽得人蕩氣回腸,百感交集;老朱的弦子,無論是京胡二胡,弦聲起處,恰似鳥和蟬鳴,時而幽谷空吟,如絲如訴,時而珠玉跳躍,清脆短促,此起彼伏,嗚咽悠長;老朱的唱腔富有磁性,極具變化,有大山之粗獷,更兼湘水之婉約,清如流水擊石,清泉入口,水潤深沁,清明婉揚,重如高山墜石,悶雷驚雨,滾滾濁流,咆哮山間,讓人不自主地被牽引,生不出絲毫的抗拒;老朱的皮影劇偶,自己設(shè)計,自己畫,自己雕鑿,個個神形兼?zhèn)?,栩栩如生?,F(xiàn)在老朱已制作收藏了1000多個皮影劇偶,主要是他爺爺、父親遺留下的和這幾十年來老朱精心制作的,老朱還保留和創(chuàng)作了皮影劇本200多個、100多萬字。與他的爺爺、父親一樣,這些都是他的傳家寶、命根子。
老朱有一個夢想,希望能舉辦一次皮影戲全國巡演。我問老朱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時,老朱的回答有點無奈,但仍充滿自信。老朱說:“當(dāng)大家沒有走進皮影戲時,皮影戲就要走進大家?!蓖瞧び皯蚴侨珖び皯蛑械闹匾恢В盀g陽的鞭子,河西的班子”在明末清初就已負盛名,至今仍是長沙坊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昂游鞯陌嘧印本褪侵竿且粠У钠び皯虬嘧?。這些年來,隨著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皮影戲已漸漸淡出了群眾生活。“既然不能邀請全國人民來望城看戲,望城的皮影戲就要送到全國人民的家門口!”老朱的想法讓我驚訝,更讓我振奮。一個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藝術(shù)傳承人究竟有著怎樣博大的心懷呀!我不禁在心中為老朱豎起了大拇指。
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老朱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每天,老朱開門三件事,做皮影道具,創(chuàng)作皮影劇本,演皮影戲。由于皮影戲日漸衰落,老朱又沒有其他收入,有時連生活都成了問題。家里人都勸老朱別太執(zhí)著,畢竟活著最重要。但老朱倔強地認為,皮影戲不能斷在自己手中,必須一代一代傳下去。正是這股犟勁,硬撐著老朱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艱難地演繹著皮影戲的人生。
然而,老朱的執(zhí)著并沒有說服所有的家人。8年前,老朱的妻子終于受不了老朱的犟勁和入不敷出的家境,與老朱離婚了。由于收入低,老朱的許多同行都逐步轉(zhuǎn)做了其他。原來演一場戲至少要四五個人,現(xiàn)在只剩下老朱一人了。怎么辦?老朱冥思苦想了好幾天,最后終于創(chuàng)造了一種一人獨打獨唱的演出模式。為迎合更多的年輕人,老朱一改長期以來皮影戲只演傳統(tǒng)劇目的習(xí)慣,創(chuàng)作了《東郭先生與狼》《小蝌蚪找媽媽》等大家熟悉的劇目。
為籌集全國巡演經(jīng)費,2016年6月,老朱在長沙太平街古戲臺舉行全國巡演籌款演出。老朱是個很愛面子的人,因擔(dān)心觀眾誤認為自己在乞討,老朱在演出現(xiàn)場立了一塊牌子:“老朱有個夢:把皮影戲唱到全國,打賞者回饋檳榔一包”。旁邊就是一個打賞箱和一籃子檳榔。老朱演得很認真,看的人也很多,特別是老朱改編的現(xiàn)代劇目,贏得了陣陣喝彩。但遺憾的是,老朱在太平街演了三天,除去成本,老朱僅籌到了20元。老朱的籌資演出被微信、微博傳播后感動了廣大網(wǎng)民。湖南高校36名女生身著民國學(xué)生裝,手捧紅色愛心箱,義賣檳榔為老朱籌資捐款。每每談起這些,老朱既感動又欣慰:“從這群學(xué)生身上,我感到皮影戲不能丟,不敢丟,也不會丟”。
兩個月后,老朱的全國巡演夢終于得以實現(xiàn)。老朱帶著他的全部行當(dāng)和一批親手改編的劇目踏上了全國巡演的征程。巡演從韶山出發(fā),途經(jīng)長沙、井崗山、武漢、南京,最后到達北京,演出了近百場,場場爆滿。特別是老朱新編創(chuàng)作的《狼牙山五壯士》等劇目受到了觀眾的熱捧和喜愛。那一段時間,是老朱最忙的日子,也是老朱笑得最開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