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暢
話起重慶山王坪,有的人贊不絕口,連說好得不得了。至于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那真是一言難盡,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著實令人向往:山王坪有寶,石達開所藏。
太平天國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領導層都聚攏了大量的財富。太平天國失敗后,這些財富的去向令人著迷。
2017年初夏,一群文友重上山王坪。當年,石達開在山王坪厲兵秣馬,有點將臺、將軍山遺跡可以作證。
站在點將臺前,我不由猜想起石達開屯兵山王坪的用意,不知是不是準備再展宏圖,繼續(xù)反清反帝反封建,恩澤更多的黎民百姓,而不是殃及無辜。石達開盡量不殃及無辜,更不濫殺無辜,才使得自己威望升高,威振四方。
面對將軍山,我想象著石達開作為一名將軍,用賞罰分明,率領官兵英勇前進,帶領部屬勤理政務。期間,不乏對部屬們的愛護和對無辜者的保護。這種愛護與保護已然成為石達開的行事風格。
石達開曾奉詔回到天京,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韋昌輝親族也得到保護和重用,使天京人心迅速安定下來。特別是1863年5月,太平軍兵陷大渡河南岸,前有洶涌江水,后有追兵而至,石達開糧盡道窮,為救部下性命,他攜年僅5歲的幼子石定忠親赴清營投降,求一死而贖三軍。只是殘忍的清軍背信棄義,將石達開余部殺盡,石達開被押解到成都凌遲處死,年僅32歲。
而今,站在山王坪的太平山上懷古,懷想當年石達開屯兵山王坪,從事農(nóng)耕放牧,以求休養(yǎng)生息,伺機東山再起,我不禁感慨良多。石達開在山王坪期間,殺富濟貧,懲惡揚善,軍紀嚴明,從不擾民,保得一方平安,深得民心;官兵死后,不準占地壘墳,屍骨一律火化為灰,灑于后山之河,故稱“灰遷河”,這也是太平天國在山王坪查無實據(jù)之謎。
石達開兵敗前夕,把自己的寶藏全部藏匿起來,放在了某個地方。石達開被處決之時,仰天長嘆,只留下“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個字,據(jù)說這里是石達開藏寶之地。
后人根據(jù)石達開的人生事跡及臨死前留后的八個字,推測貴州安順場和重慶山王坪這兩個地方是極有可能藏有寶藏。相對于安順場,山王坪藏有寶藏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里有當年石達開最喜愛的妃子之墓,此地背靠大山,宛如太師椅,面對江水,猶如金飄帶。而石達開為了不讓人知道這是自己愛妃之墓,只是留下一塊無字碑。
150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人找到石達開的寶藏。如今,無字碑、將軍臺、點將臺、太平山、太平關、鐵廠坪這些遺跡因為沒有挖掘開發(fā),我不必細細描述,山王坪也沒有石達開雕像和紀念地。石達開寶藏山王坪則需要時間來考查證實,需要用實物來揭開謎底。
南川當?shù)赜芯渌自挘翰坏巧酵跗?,枉為南川行。人們甚至說,多上山王坪,或許有朝一日,你就破解了隱語“面水靠山、寶藏其間”,驀然發(fā)現(xiàn)了石達開的寶藏,成為了石達開寶藏的第一發(fā)現(xiàn)者。
(作者系南川區(qū)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