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康 邵鵬宇 王哲 薛志清
摘 要:瞿秋白、張?zhí)?、惲代英是“綱要”課教材要講的重要人物,是常州的歷史名人,合稱“常州三杰”。以“綱要”課教材為藍本,結合常州的地方史資源,運用穿插式、專題式、實地考察等方式與方法,梳理“常州三杰”的主要貢獻,挖掘他們的精神內(nèi)涵,引領大學生價值觀導向,以期增強“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常州三杰”;紅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69-02
Abstract: Qu Qiubai, Zhang Tailei and Yun Daiying are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ince they are also historical personages of Changzhou city, so they are called "Three Prominent Figures in Changzhou."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local history resources of the city, the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s of interweaving, special topic, field trip and so on to hackle their main contributions, dig their spiritual connotation, guid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is course.
Keyword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ree Prominent Figures in Changzhou"; red resources
“常州三杰”瞿秋白、張?zhí)?、惲代英是我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是常州的歷史名人。瞿秋白 (1899-1935),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張?zhí)祝?898-1927),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活動家、宣傳家,是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惲代英(1895-1931),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俺V萑堋痹谄涠虝旱囊簧?,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做出了杰出貢獻,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中國革命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幫助當代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兩個了解”),懂得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三個選擇”)的重要資源。目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中使用的是適用于全國各地的國家統(tǒng)編教材,又有32學時限制,所以,盡管教材多處提到“常州三杰”,但又難以涉及敘述他們杰出貢獻的詳情細節(jié)史料,這對學生了解“常州三杰”的杰出貢獻及其精神內(nèi)涵有一定的影響。常州是“三杰”的故鄉(xiāng),有與他們相關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對于在常州的高校來說,能夠彌補教材史料資源不足的遺憾,同時這些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xiāng)土情味的歷史資源對于在常的大學生而言,又有親切感、認同感及易接受優(yōu)勢。因此,“綱要”課程教學中合理運用“常州三杰”紅色資源,對在常的高校更好地開展“綱要”課教學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綱要”課中運用“常州三杰”紅色資源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綱要”課的實效性
“綱要”課程所講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實,大學生在初、高中大多就有所涉獵,有的甚至還十分熟悉。而“綱要”教材內(nèi)容比較簡潔、精煉,具體案例不多,所以教師要講好“綱要”課也需要適時補充一些史料。同時“綱要”教材編寫專家也有這方面的教學建議,如“綱要”教材編寫的首席專家沙健孫教授就提出“與‘兩個了解、‘三個選擇有關的內(nèi)容,必須著重地、比較展開地講,與之關聯(lián)不是十分緊密的,則可以從簡或從略”[1]。所以,在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的需要,適時有機地補充“常州三杰”的紅色資源,既能豐富統(tǒng)編教材的內(nèi)容,又比較容易把學生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親切感、認同感轉移到對“綱要”教材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上,激發(fā)他們學習“綱要”課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任何歷史教育應承擔的最基本的功能。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瞿秋白紀念館、張?zhí)坠示优c惲代英紀念館等“常州三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資源,是大學生感悟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道德風范、人格魅力、人生智慧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人文精神熏陶的有效途徑。
(三)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培育與踐行
“常州三杰”從青少年時代開始,立志改造舊中國,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真理與道路的精神,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常州三杰”在白色恐怖的革命低潮階段,所彰顯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的有效案例;“常州三杰”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精神,是培育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載體。
二、“綱要”課中運用“常州三杰”紅色資源的方法
(一)穿插式
教師在梳理“綱要”教材中與“常州三杰”有關的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依據(jù)教學目的的需要,適時穿插一些“常州三杰”紅色資源。如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十月革命是怎樣推動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從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的呢?”可補充瞿秋白的貢獻。瞿秋白是十月革命后中國第一批去蘇俄考察的先進知識分子。從1920年10月去蘇俄到1923年1月回國,他以記者的身份進行實地采訪和考察,撰寫了關于蘇俄政治、經(jīng)濟、外交、文化等全方位問題的通訊、報道、專著和文章,把一個真實而全面的社會主義俄國介紹給了中國的讀者。幫助了中國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對五四時期初步接觸到的“隔著窗紗看曉霧”的社會主義有了一個確切的認識,推動了他們從蘇俄共產(chǎn)主義人間化的實際生活中接受、理解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瞿秋白本人1922年在蘇俄也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第四章第三節(jié)“實行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中,可補充張?zhí)?、惲代英的貢獻。張?zhí)资侵鲝堃浴包h內(nèi)合作”來實現(xiàn)國共合作的第一位中國共產(chǎn)黨人,是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開創(chuàng)者。1922年,張?zhí)缀完惇毿?、李大釗、蔡和森四人首批在上海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國民黨。此后他多次參與中共領袖、共產(chǎn)國際代表同孫中山等國民黨要人的重要會談。同時他又是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捍衛(wèi)者。孫中山逝世不久,蔣介石蓄意制造了“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事件,排擠和限制聯(lián)合政府中的共產(chǎn)黨人,對此張?zhí)走M行了針鋒相對地斗爭?!拔遑\動”是掀起大革命高潮的起點。惲代英是五卅運動的發(fā)動者與領導者之一。在此運動中,惲代英奔走于滬、寧之間,在青年學生中巡回演講,點燃反帝愛國的星火,推動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在第五章第一節(jié)“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的斗爭”中,可補充“常州三杰”的重要貢獻。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運動遭到國民黨的嚴厲鎮(zhèn)壓。中國革命處在最危難、最險惡的時候,也就在這個時候,瞿秋白毅然地走上了黨的最高領導崗位,主持了挽救中國革命的“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及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的總方針。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惲代英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在南昌舉行暴動中,惲代英擔任前敵委員會的委員,在起義后南下征途中,惲代英任宣傳委員會副主任,他深入部隊與地方進行政治宣傳工作,播下武裝斗爭的革命火種,為以后農(nóng)民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打下堅實的基礎。張?zhí)资菑V州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工農(nóng)民主政府,張?zhí)妆煌七x為民主政府主席。張?zhí)自谌デ熬€指揮的路上,遭到敵人伏擊,壯烈犧牲。在張?zhí)谞奚牟焕闆r下,時任蘇維埃政府秘書長的惲代英臨危不懼,沉著鎮(zhèn)靜地指揮戰(zhàn)斗,直到最后才撤退。在課堂上通過分析這些適時補充的史料,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同時又使課程的趣味性有所增加。
(二)專題式
以“常州三杰”為研究主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教學,力圖較為全面的介紹“常州三杰”的杰出貢獻,挖掘“常州三杰”精神,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筆者的單位江蘇理工學院思政部為例。我部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開展。一是“課上”,即在全校的“綱要”課課堂上開展。近年來,我部結合“綱要”課的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開展了“常州三杰”實踐專題教學探索。具體的做法是在每學期的“綱要”課程進程表中就安排了4個學時的“常州三杰”實踐專題研究計劃。要求以自然班級為單位,由學生自由組合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去“常州三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然后結合教材、網(wǎng)上相關的資料,完成學習報告及PPT課件制作。在此基礎上,各小組推選1名代表,在課堂上展示PPT課件,最后教師講評、學生點評,給出學習小組的綜合成績,計入每個學生的期末總成績。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二是“課下”,即在全校開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的班級的寒假或暑假中開展。具體做法是我部在每學期開設“概論”課的班級中列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課題研究指南,如2016-2017-1學期的課題有:“常州三杰”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視域中的常州“三杰”精神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常州三杰”精神的價值資源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研究等。要求學生在暑假或寒假期間,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調(diào)研報告,假期結束后,思政部成立評審小組,對同學們提交的調(diào)研報告進行評選,設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在全校進行表彰,激勵學生積極參加紅色文化的傳承。我校一般大一開“綱要”課,大二開“概論”課,通過大一、大二的學習、參觀與研究,利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得到了加強。
(三)實地考察
將學生帶到“常州三杰”的教育基地,現(xiàn)場教學。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在瞿秋白紀念館、張?zhí)坠示踊驉链⒓o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現(xiàn)場教學,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讓具體的“歷史”與他們的時空感更近,讓教材所講的內(nèi)容鮮活起來,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2016年我部在惲代英紀念館里給學生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實踐課,使學生對這位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在民主革命時期所作的貢獻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運用“常州三杰”紅色資源是為了增強“綱要”課的教學效果,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所以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應圍繞教學目的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篩選,做到有的放矢,以期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