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勇
摘要: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關鍵在于確保農地的公有制性質、保障農民的自主選擇權、保證農地農用,加強頂層設計、破除發(fā)展的“中梗阻”、嚴懲腐敗行為,處理好農地股份合作社與村“兩委”、基層政府、其他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農地股份合作制;農地股份合作社;市場經濟主體
現階段,“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弊⒅馗母锏南到y性、整體性、協同性,就離不開改革配套措施的及時跟進。農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泛的改革,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對涉及面廣泛的改革,要同時推進配套改革,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甚至相互抵觸,全面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打折扣。”無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改革發(fā)展時期,農村土地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焦點問題。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逐步推進,針對農村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也在有序進行,農地股份合作制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階段。農地股份合作制雖然只是農村土地流轉進而實現規(guī)模經營的一種形式,但是其在改革發(fā)展的過程中卻涉及多個方面的配套改革。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使各項改革措施之間相互銜接、相互配套。農地股份合作制作為農民以農地經營權人股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而進行的一項制度創(chuàng)新,它的發(fā)展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與跟進。通過立治有體、合力共振、系統治理的三個維度,可以更好地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斷優(yōu)化。
一、立治有體:關鍵、原則與紅線
在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過程中要始終做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苯y籌推進各領域改革,需要明確改革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習近平明確地指出要將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結合起來,進而獲得一個整體結果。為改革謀劃一個整體結果,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的各方力量協作分工,從而實現改革紅利的最大化。為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確立明確的目標和標準,可以確保為配套改革而制定的相關舉措具有較高的針對性,進而促使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有序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立治有體,是指為改革所確定的愿景應該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不應該是人為地劃定一系列與實現改革目標相配套的領域。這就要求改革者們在確定改革目標時,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進而確定與改革相配套的具體措施。要真正做到習近平所強調的立治有體,需要對影響改革對象的各方面要素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分析,這對于每一個改革者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因此,動態(tài)的立治有體伴隨著改革的全過程,改革的配套領域也會隨著動態(tài)的立治有體而有所變化。但是,對于一些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領域,則有相關的配套改革目標需要持續(xù)而長久地加以堅持。而對于一些具體的配套改革目標,則可以根據相關情況的變化而加以動態(tài)調整。
推動和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立治有體,需要明確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把握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進程需要符合客觀經濟規(guī)律,切不可人為地加以強行推進?,F階段,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立治有體,應明確堅持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則不動搖。
一是確保農村土地的公有制性質不改變。發(fā)展農地股份合作制不是農地的私有化,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的改革應該堅持確保農村土地公有制的性質不改變。在我國,城市土地屬于國有,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而無論是城市土地還是農村土地都是公有。發(fā)展農地股份合作制的前提就是要確保農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動搖,這是一條不容置疑的發(fā)展原則。隨著農地股份合作制的發(fā)展,一些主張農地私有化的個人開始不停地鼓吹所謂的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方向是農地私有化,這是一個極端錯誤而偏激的認知邏輯。只要認真梳理我國農地制度發(fā)展的歷史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發(fā)現,我國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是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度選擇,農地股份合作制及其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須始終堅持農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動搖。
二是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選擇權。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須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選擇權,是否實行農地股份合作制必須由農民們自主決定,不能以農村相關社會福利的獲得與否作為要挾農民們人股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砝碼。有個別地區(qū)的基層干部將發(fā)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數量和規(guī)模作為自己的政績而加以標榜,這種短期的投機行為必須加以嚴厲地制止,任何違背農民們的發(fā)展意愿而強行推行的政績工程最終都會演變?yōu)橐粓鰟诿駛數聂[劇,而鬧劇的收場往往是伴隨著農民們切身利益的再一次受損。農地股份合作制的發(fā)展只能采取引導的方式而加以推廣,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無益于制度創(chuàng)新的真正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的設計需要充分聽取農民們的意見,農民的自主選擇權必須得到真正地維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
三是保證農地農用。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須保證農地農用,堅決不允許擅自改變基本農田的用途。有工商資本通過增持農地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實現了對農地股份合作社的實際控制,而一旦農地股份合作社整體經營不善,就會出現“毀約棄耕”的現象。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須堅決遏制此類事件的發(fā)生?!皻Ъs棄耕”現象的發(fā)生對于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耕地資源本就非常有限,如果再任由不良工商資本以各種編織的謊言來騙取政府及農民們的信任,進而將資本的丑陋本性不加遏制地盡情施展,那么我國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有效維護都將變?yōu)橐痪淇赵?。我國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的設計,應進一步加強對工商資本注資農地股份合作社的限制,從而在制度層面上更好地實現農地農用。
二、合力共振:要義、方案與落實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形成改革合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形成改革合力,最終要體現在各項改革舉措協調共振上。政策不配套,實踐當中必然疙疙瘩瘩,也就談不上形成合力?!睂崿F各項改革舉措的合力共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有效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會出現改革過程中的疙疙瘩瘩,就是因為改革政策的不配套,甚至是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的相互掣肘。在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多個部門,如果每個部門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那么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舉措的合力共振就成為一句空話。更有甚者,涉及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領域的相關部門將公共權力部門化,并進而將部門權力尋租化,由此,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舉措也就無法實現合力共振。在現實的改革實踐中要真正實現配套改革舉措的合力共振這一目標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與挑戰(zhàn),改革必然會觸及某些領域的既得利益集團,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鏟除寄生于某些領域的既得利益集團。有很多改革政策配套跟不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暗中阻撓。很多政策執(zhí)行的“最后一公里”難以打通,其病根就在于部分既得利益集團并不想失去自己的壟斷利益。實現習近平所強調的改革政策合力共振,就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氣魄,勇于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在改革難以推進的領域和部門,往往都是腐敗行為的多發(fā)之地。在實現改革政策合力共振的過程中,要始終將反腐敗工作作為推進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
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合力共振,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在農地股份合作制各項配套制度的制定實施過程中,應時刻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來觀察和思考問題,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來充分維護和增進農民們的切身利益。政府不應該將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數量,作為衡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效果好壞的標志。具體說來,實現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合力共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著手。
一是農地股份合作制各項配套制度應加強頂層設計。農地股份合作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與其相關的配套制度已經可以非常明晰地羅列出來,下一步就應該盡快地對農地股份合作制各項配套制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頂層設計。農地股份合作制作為農村土地流轉的一種有效形式,它的發(fā)展同家庭農場、農地托管、土地銀行等農地流轉發(fā)展模式相比,存在著顯著的不同點就是它將股份的概念引入農地合作社的發(fā)展進程中。農民將農地的經營權人股到農地股份合作社中,在此過程中農民的身份也發(fā)生了變化,農民成為了農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東,農民除了獲得一定的保底收益以外,還可以獲得股份的分紅。對于農地股份合作制各項配套制度的頂層設計,應將城市化的發(fā)展與農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統籌起來進行謀劃,農地股份合作制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化的推進。
二是破除影響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中梗阻”。對于阻礙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中梗阻”,應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動因,辯證施治地加以破除。深入分析影響農地股份合作制發(fā)展的各項條件可以發(fā)現,人的因素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變量。我國農村地區(qū)的空心化現象在個別地方有不斷加重的趨勢,要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合力共振,需要我們更多地采用譬如農村第一書記等制度創(chuàng)新的實踐范例。同時,對于大學生的培養(yǎng)和任用也需要敢于向他們壓擔子、派任務,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農村的自身潛力,用他們的所學為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推進出謀劃策。更為重要的是,農地股份合作制的發(fā)展也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極佳的鍛煉平臺,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運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需要克服的困難與挑戰(zhàn)恰是磨煉大學生的試金石。
三是嚴懲發(fā)生在農民們身邊的腐敗行為。對于那些損害農民們的切身利益且為了獲得虛假的政績并通過權力尋租的方式而與不良工商資本聯合,進而強制農民以農地經營權人股農地股份合作社的行為,應給予嚴懲。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合力共振,需要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部分不法的基層干部對群眾吃拿卡要,嚴重損害了基層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如果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展異化為部分不法基層干部巧取豪奪的一個工具,那么這對于農民們切身利益的維護則有百害而無一利。農地對于農民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如果農民被迫將農地經營權人股到農地股份合作社,而農地股份合作社實際上是由不法的基層干部和不良工商資本所控制,那么人股農地股份合作社的農民就面臨著嚴重的發(fā)展窘境。對于上述現象,農地股份合作制的相關配套制度應進一步加以完善從而有效地杜絕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三、系統治理:核心、自主與規(guī)范
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實現系統治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項改革目標的實現需要多項改革舉措相配套。系統治理強調將社會系統看成一個有機體,重視發(fā)揮社會各方參與治理的力量,進而實現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聯動和集成。治理相較于管理所體現出的最大不同點就是,治理強調發(fā)揮社會各方的力量并進而將其整合為一股合力,而管理則是通過一定的外力來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系統治理更是強調發(fā)揮治理的全面性、聯動性和集成性,進而實現社會治理總體效果的提升。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系統治理目標,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與制度創(chuàng)新,進而做到從善政到善治的轉變。每一項改革舉措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充分評估其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特別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非???,每個公民都可以成為信息源,如何利用這一條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是亟待要破解的難題?!盎ヂ摼W+”的推進為系統治理提供了極佳的技術實現條件,改革配套措施既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廣泛征求民意,又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促進其實施。與此同時,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及時制定和出臺也變得極為必要,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做保障,要實現系統治理的目標就應該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系統治理,需要我們進一步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農地股份合作社與村“兩委”之間的關系。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展離不開村“兩委”的幫助,但是如果始終都是“政社不分”的狀態(tài)將不利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長遠發(fā)展。實現“政社分開”,將可以有效增強農地股份合作社經營發(fā)展的自主性。推進農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改革的系統治理,需要以圍繞賦予農地股份合作社充分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為中心,村“兩委”并不是凌駕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上一級管理機構。農地股份合作社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需要村“兩委”干部的指導和幫助,但這絕不能替代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們對于合作社發(fā)展的話語權。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們應該向合作社的全體社員負責,農民們以農地的經營權人股農地股份合作社,因此,全體社員大會就是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
二是農地股份合作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規(guī)范引導。近年來政府制定了多項幫扶農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的政策,但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要進一步提升政府對于農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幫扶的精準度,需要更多地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加速普及與應用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展在政府的幫扶下可以通過“互聯網+”戰(zhàn)略的推進,進而實現自身發(fā)展的網絡虛擬商務化。依托于“互聯網+”的商務平臺,農地股份合作社可以實現自身所生產農產品銷售的全球化,同時在農產品的種植和深加工階段,“互聯網+”的技術優(yōu)勢也有可以進一步充分發(fā)揮的廣闊空間。而在“互聯網+”與農地股份合作社結合的過程中,政府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政策以促進它們實現加速融合。
三是農地股份合作社與其他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農地股份合作社作為一個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其應有的法律地位依然不明晰,這將極大地限制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展。針對農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的法律法規(guī)應及時制定出臺,從而更好地為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有序規(guī)范發(fā)展提供法律保障。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展在現實的法律適用性上存在著不統一的現象,因為在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中,農地股份合作社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地位認定,因此在具體的實際操作層面上各地方對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性質認定就存在著差異。而對于農地股份合作社法律地位認定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不利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長遠發(fā)展,因為農地股份合作社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它的發(fā)展必然要與其他市場經濟主體產生經濟往來,這就需要盡快實現對農地股份合作社法律地位的明確認定。
責任編輯: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