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宋畫中的閑臣主題圖像

        2017-05-30 21:21:40楊光影
        關(guān)鍵詞:視覺文化

        楊光影

        摘 要:南宋時期,閑官制度與養(yǎng)老優(yōu)老政策的推行,以及士大夫?qū)τ凇皶爬稀钡淖纺剑斐闪藬?shù)量龐大的閑臣群體,形成了熱衷文會雅集、企慕高壽長生的閑臣文化。這種文化有利于士大夫階層的穩(wěn)定,維系統(tǒng)治者與士人階層“共治天下”的緊密關(guān)系,因而得到統(tǒng)治集團的認可與推廣。在此語境下,南宋畫院畫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閑臣圖像,形成以閑臣為主題的視覺文化。其中,“賜王都提舉壽”的系列作品堪稱典型。這些圖像從修道養(yǎng)生之逸、世俗倫理之樂等層面呈現(xiàn)閑臣群體的活動情境,有的作品則將閑臣之志寄托于景物當(dāng)中。同時,南宋皇帝以題詩為路徑參與到視覺文化實踐中,力圖通過詩畫互文,傳達皇帝對于士大夫階層的寵賜。這種互文不僅出于功用考量,更包含題詩者對閑臣生活的認同與向往。閑臣圖像不僅盛行于當(dāng)時,還影響到后世文人畫創(chuàng)作。

        關(guān)鍵詞:南宋院體畫;閑臣圖像;視覺文化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7)02-0112-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7.02.019

        “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代的“祖宗之法”。在宋代,皇權(quán)集團與士大夫構(gòu)成了政權(quán)的主體。對此,兩宋統(tǒng)治者建立了宮觀提舉等閑官制度,同時倡導(dǎo)與實施優(yōu)老養(yǎng)閑政策,以此穩(wěn)定士大夫階層。閑臣這一獨特的社會群體隨之形成。閑臣大多年事已高,坐地錦衣厚祿,追求修道長生,以此頤養(yǎng)天年。對于歷經(jīng)仕途沉浮的士人來說,這種中隱不失為理想的生活方式。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優(yōu)厚的政策待遇有利于提升士人階層對于政權(quán)的認可,維護皇權(quán)政治的穩(wěn)定性。統(tǒng)治者的倡導(dǎo)影響到士人的政治心態(tài),“本朝士人多慕樂天”,白居易及以其為代表的閑臣群體“會昌九老”成為眾人的理想。南宋時期,統(tǒng)治者繼續(xù)奉行這一政策,且較北宋更盛。在此語境下,一批以閑臣為題材的作品得以生成。其中,馬遠所繪、寧宗題跋“賜王都提舉壽”的一批詩畫堪稱典型。

        在這些作品中,《松壽圖》與《踏歌圖》最為知名。兩幅圖像與宋寧宗的題詩形成詩畫互文,呈現(xiàn)修道養(yǎng)生、倫常之樂的閑臣活動場景,涉及道與儒、修煉與世俗兩個層面,顯示統(tǒng)治者對于閑臣的政策優(yōu)撫與厚愛,以此提升士人對于朝廷的認同與忠誠度,維護南宋政權(quán)的穩(wěn)定。

        一、高壽的閑臣:“王都提舉”身份考釋

        賜王都提舉的畫作共有五幅,分別為馬遠《松壽圖》、《踏歌圖》、《竹鶴煙泉圖》,趙伯駒《月宮圖》,另有一幅為“高宗題李唐畫”(《珊瑚網(wǎng)》卷五)。這五幅畫作分別有宋高宗、宋寧宗的題詩,形成了詩畫互文。徐邦達先生認為,高宗與寧宗所賜者應(yīng)該為同一人。那么,這位得到皇帝賜畫的“王都提舉”究竟為何人?其身份是什么?這一問題成為分析此類詩畫互文的基礎(chǔ)。

        這五首題詩的內(nèi)容關(guān)聯(lián)密切,祝壽與修道成為共同的主題。事實上,僅從“賜王都提舉壽”的題跋來看,祝壽之意已然明確。在題詩中,祝壽之意再次顯現(xiàn),如題李唐畫“恩沽長壽酒,歸遺同心人。滿酌共君醉,一杯千萬春”。該詩實為宋高宗襲唐人權(quán)德輿《敕賜長壽酒因口號以贈》,見于《全唐詩》卷329,第29頁。除祝壽之外,其余題詩均與修道相關(guān):《題松壽圖》詩云“成不怕丹梯峻,髓寶常欺石榻寒。不戀世間名與貴,長生自得一元丹”;《題趙伯駒團扇<月宮圖>》詩為“清涼境界火云藏,但覺仙家日更長。千載壽松誰宴坐,星君午夜吐光?!?;《題<竹鶴煙泉圖>》詩為“仙酒紅生頰,永保長生道自成”。

        由于題詩內(nèi)容與修道相關(guān),加之《松壽圖》對于修道場景的描繪,美國學(xué)者李慧漱斷定“王都提舉”是一位王姓的道士。這一結(jié)論有待商榷。在南宋時期,負責(zé)宮觀的道士被稱為“觀主”和“知觀”。[1]盡管在《洞霄圖志》中,確有一名王姓的知觀,但“都提舉”顯然不是道士的稱謂。

        在宋代,“都提舉”意為總掌管,這一稱呼可以指涉多項官職,如“市易司都提舉”、“劍南道都提舉”等。就題詩來看,“王都提舉”既是一位高壽官員,又是與修道長生活動密切相關(guān)的人物。在《宋史》職官志和《宋會要輯稿》所記載的官職中,與高壽、修道同時相關(guān)的提舉官只有“宮觀提舉”的官職。所謂宮觀提舉,是一種名義上管理道教宮觀,實際領(lǐng)取俸祿、不做實事的閑官。任命為宮觀提舉的大臣,要么年齡偏大,退位養(yǎng)老,如宋孝宗時期的宰相王淮,年過六旬后,改授“洞霄宮提舉”;[2]要么是黨爭失勢,貶黜閑置,如宋高宗時期的名將李綱,宋寧宗時期的朱熹。因此,“王都提舉”應(yīng)是這類名義上提舉道教宮觀的閑官。此外,宋代皇帝有善待老臣的傳統(tǒng),如宋真宗在元宵夜宴時,宣召老臣,賜坐于一旁,傾心交談。賜畫老臣,以此祝壽不失為優(yōu)撫閑臣的一種方式。

        不過,關(guān)于“王都提舉”究竟為何人,一時難以確定。傅伯星先生認為,此人為宋寧宗的內(nèi)侍王德謙。受賜之人最可能是皇帝身邊的重臣。據(jù)《宋史》宦官傳記載,王德謙在宋寧宗登基的“紹熙內(nèi)禪”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問題在于,賜畫的嘉定年間,王德謙早因“驕恣逾法”而“詔降團練使、移居撫州,他事勿問”[3],即使賜畫予他,他的稱位不再是“都提舉”。因此,“王都提舉”不可能是王德謙。由于缺乏史料的證據(jù),難以確定王都提舉究竟為何人。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王都提舉”是一位高壽的閑臣。

        二、閑境坐忘樂高壽:閑臣主題詩畫互文的修道之維

        在《松壽圖》中,詩畫互文首先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詩歌并未對人物展開具象描摹,而是點明人物以內(nèi)丹法進行修煉,達到了良好的身體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畫面則將這種精神狀態(tài)落實到人物的修行活動中,突出了“坐忘”的修道狀態(tài),以此表現(xiàn)追求長生的理想。

        首先,題詩中“長生自得一元丹”點明圖中道士以內(nèi)丹修持的方法進行修道。這種元丹“自得”之法,是指以身體(尤其丹田)為丹爐,以精氣神為藥物,通過一定的方法,使得精氣神在體內(nèi)凝成丹藥的內(nèi)丹修煉法。道教的丹道分為外丹與內(nèi)丹。外丹以東晉葛洪為代表,以松脂等煉成丹藥服用,由此進行修行。外丹修煉弊端在于,丹藥包含鉛汞等毒性成分,且煉丹之時存在諸多危險。北宋時期,內(nèi)丹術(shù)逐漸興起。天臺道士張伯端入蜀得“至人”指點,寫《悟真篇》,提出了內(nèi)丹修煉的理論。至此以后,內(nèi)丹派盛行于兩宋。宋寧宗嘉定十年,白玉蟾創(chuàng)立金丹派南宗,提出“內(nèi)煉成丹,外蓮成法”,在江西、浙江等地影響頗大。正如任繼愈先生所說,“興起于唐末的內(nèi)丹煉養(yǎng)熱潮流入兩宋,愈益波瀾壯闊。尤從北宋神宗朝起,內(nèi)丹空前盛行,其學(xué)說趨于成熟,呈取代內(nèi)丹以外一切道教傳統(tǒng)煉養(yǎng)術(shù)之勢中?!盵4]內(nèi)丹派認為,佛教重修性而輕修命,儒家重修命而輕修性,道家需要兼取眾長,達到性命雙修?!靶浴标P(guān)乎道,“從道受生謂之命,夫道者,性之本也(《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5]命即物質(zhì)性的生命,關(guān)乎器?!吧碚撸乐饕病?,性命雙修意味著身體的修養(yǎng)與修道同等重要。事實上,內(nèi)丹派將修養(yǎng)身體視為長生的基礎(chǔ),先命后性,先術(shù)后道。身體長存意味著內(nèi)丹丹爐長在,“道”可以以此為“器”,通過體內(nèi)精氣神的返璞歸真,獲得長生,修成仙人。詩中第二句為“髓實常欺石塌寒”,髓實是指骨髓充足,精力飽滿,明顯是經(jīng)過內(nèi)修,身體發(fā)熱,以至于坐于寒石之上,卻不覺寒冷。需要補充的是,調(diào)養(yǎng)身體,獲得高壽,原本就是道教的內(nèi)容?!兜赖陆?jīng)》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強調(diào)對身體的后天養(yǎng)護。李道存《性命圭旨》則說道“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6]進一步強調(diào)修養(yǎng)性命與長生的緊密關(guān)系。

        與詩歌包含的內(nèi)丹養(yǎng)生相呼應(yīng),圖中道士身穿薄衣,胸懷微敞,坐在寒冷的山石上,呈現(xiàn)出“髓實”之體。更值得注意的是,道士的動作及其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體現(xiàn)的是內(nèi)丹修煉所需的“坐忘”之境,而物我兩忘的“坐忘”正是求得長生的路徑之一。道士斜倚在石榻之上,這種坐姿也出現(xiàn)于馬麟《靜聽松風(fēng)圖》中的人物。據(jù)《南史》隱逸傳,南朝道教宗師陶弘景在所居宮觀栽植松樹,以聽松自娛。另據(jù)此書記載,陶弘景年輕時因為貌美,常被眾人注視,他自覺煩惱,常拿一把扇子,遮住臉面?!鹅o聽松風(fēng)圖》的人物沉浸于聽松中,通過松風(fēng),與松交流。旁邊的童子則拿著主人的扇子,可以推知,圖中人物確為陶弘景。同時,馬麟《秉燭夜游圖》中的人物,也是幾乎相同的坐姿。人物在園林之中,夜賞海棠,完全沉浸于眼前美景之中。以此二圖作參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坐姿中的人物與景致交互,達到了物我交融,進而物我兩忘的“坐忘”狀態(tài)。這種拋卻雜念,與道合一的狀態(tài),正是修煉內(nèi)丹所需心境,如內(nèi)丹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所說的“扶養(yǎng)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7]。另外,我們從賜予王都提舉的其他詩歌中,佐證圖中人物的“坐忘”狀態(tài)?!额}趙伯駒<月宮圖>》全詩為,“清涼境界火云藏,但覺仙家日更長,千歲萬松水宴坐,星君午夜吐光耀”。宴坐原為禪宗術(shù)語,正所謂“宴坐山林,下中上修”(《楞伽經(jīng)·一切佛語心品之一》),強調(diào)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地靜坐修行。星君是道教神仙,聯(lián)系修道長生的主題,這里的“星君”應(yīng)指掌管長壽,度化過彭祖的南斗七君?!扒鍥鼍辰缁鹪撇亍眲t透露了修煉過程中的陰陽交互?!扒鍥鼍辰纭迸c《松壽圖》題詩中的環(huán)境類似,都是丹梯之上,寒石聚集的深山之境?!盎鹪啤眲t描述了此環(huán)境中的煉丹過程。云為水,水為陰,火為陽,水火相濟,陰陽互補。據(jù)此,這里的宴坐依然關(guān)涉道家修煉。它所達到的這種狀態(tài)與“坐忘”是相通的。由于此詩與松壽圖題詩同賜一人,內(nèi)容也有相似之處??梢酝茢?,圖中人物的斜倚放松之狀,乃是不拘常理,物我兩忘的“坐忘”的修煉狀態(tài)?!梆B(yǎng)生之術(shù)在忘物我之情,誠忘物我之異,使此身與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氣中外流注不竭,人安有不長生者哉”,這種“坐忘”之態(tài),正是求得長生的理想途徑。

        與此相應(yīng),圖中童子的裝束也透露出內(nèi)丹派的影響。首先是童子掛滿斛葉的衣服,與內(nèi)丹派始祖鐘離權(quán)的裝束相似。在南宋院體畫中,童子的形象并不鮮見,他們作為主人活動的陪侍,出現(xiàn)在絹素之中,如文人高士從事賞月、觀瀑等雅趣活動的《邀月就梅圖》、《高士觀瀑圖》等圖像,又如道士修行的《靜聽松風(fēng)圖》。但除了《松壽圖》以外,童子的衣飾均為寬裹。唯獨該圖的童子身披樹葉。這種樹葉作衣領(lǐng)的服飾,與山西博物館所藏金代八仙磚雕中的鐘離權(quán)極為相似。金國是與宋并峙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軍事敵對的同時,文化交流不斷。內(nèi)丹派的南北兩宗皆尊鐘(離權(quán))、呂(洞賓)為祖師。因此我們可以說,《松壽圖》的童子裝束可能參考了鐘離權(quán)的形象。鐘離權(quán)原為東漢大將,與吐蕃交戰(zhàn)兵敗,遇到東華帝君度化得道,“道成,束雙,衣槲葉,遂成為真仙”[8]3,圖中童子的發(fā)式亦是束雙,掛滿槲葉。這種裝束在馬遠的另一幅作品《三教圖》中也可以看到。圖中儒生、和尚、道士三人坐而論道,畫面右邊為道士。這位道士全身披滿斛葉,發(fā)型為童子髻。這一形象,也是畫家受內(nèi)丹派影響,進而參考鐘離權(quán)形象作畫的又一佐證。

        更為重要的是,其他院畫作品中的童子,均處于畫面的邊緣位置。盡管《松壽圖》中的童子亦作陪襯的角色出現(xiàn),但相比于其他作品,畫家明顯給與了更為精細的描繪,其畫面位置與畫面主角更為接近。畫家對童子的精心刻畫,或許與呼應(yīng)長生主題有關(guān)。在道教中,童子暗喻長生。因為在道教看來,長生不死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童顏永駐,如《莊子·大宗師》中的壽者女便是“色若孺子”。陶淵明將青松與道教用來托寓長生的“童子”并列,隱含其中的長生意蘊已不言自明。圖中童子鶴發(fā)童顏,與主人相互映照,凸顯長生的理想境界。

        除人物的坐忘狀態(tài)外,《松壽圖》還創(chuàng)構(gòu)出與之相應(yīng)的閑靜清幽之境。這種清凈之境與詩中語像形成互文。詩中為“道成不怕丹梯峻”。在古代詩歌中,“丹梯”凌云之山,如李白《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詩:“遇憩裴逸人,巖居陵丹梯?!蓖蹒⒁齾窝訚唬骸暗ぬ?,謂山高峰入云霞處”[9]。同時,丹梯還被引申為升仙得道之路,如唐杜甫《贈特進汝陽王》詩:“鴻寶寧全秘,丹梯庶可凌。”邵寶之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盵10]圖中的清幽之境,呈現(xiàn)了詩歌所言及的“丹梯”之上的環(huán)境。更為重要的是,此境之中的寒石老松、午夜圓月、靈芝等圖像符號均包含長生之義,這些符號組合將畫中的閑靜之境升華為長生世界。

        首先,寒石老松指向悟道與長生。松在中國文化中的意涵較為豐富。在南宋院體畫中,松同樣包含多重含義。根據(jù)圖像主題,我們可以粗略的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是烘托玩賞的氛圍,如馬遠《對月圖》、《月下把酒圖》、馬麟《秉燭夜游圖》;其二是與文人雅趣相組合,如《觀瀑圖》、《高士攜鶴圖》、《林和靖圖》;其三則為高士談道悟道提供蔭澤,如《松蔭談道圖》,《松崖客話圖》等。《松壽圖》中的松樹明顯與悟道有關(guān)。如上文所分析,畫家極力描繪人物的坐忘之態(tài),而坐忘的目的之一是題詩中所說的“道成”。圖中人物坐于寒石之上,松蔭之下,仰望月夜天空,感悟天地間大道。道家認為,道難以顯露與把握,卻又實實在在的往復(fù)天地之間,因此,修道者可以通過體悟自然來體驗至道。松蔭則為在自然中悟道提供了一片理想的境地。此外,松樹還指涉長生。劉向編撰的《列仙傳》中,有一位神農(nóng)帝時期的雨師,名叫“赤松子”,具有“能入火自燒,隨風(fēng)雨上下”[8]1的仙術(shù),他可能是道教推崇松的發(fā)軔。葛洪《抱樸子》說,“大嶺堰蓋之松,大谷倒掛之柏,皆與天齊其長,與地等其久”[11]。松被視為長生的象征,道教徒通過服食松葉、松根以求長生。

        其次,圖中的圓月寓指長生世界。月是南宋院體畫常見的圖像符號。馬遠《月下把杯圖》、《松萌玩月圖》中,月是文人舉杯歡飲的娛賞對象。劉松年《月夜觀潮圖》描述了中秋夜觀潮之景。在這些圖像中,月皆出于邊角之上,作為點綴之筆存在。與之不同的是,在《松壽圖》中,月卻出于畫面的正上方,是占據(jù)重要位置的遠景。從觀賞的角度來講,將月繪于此處,影響了遠山的空蒙之境。更為重要的是,人物視線與月并無交集,使之顯得可有可無。作為聲明顯赫的畫家,馬遠不可能考慮不到這些因素。那么,圖中月有何用意呢?如果我們從長生的圖像主題考察,月在此處確有增益主題的作用。在道教文化中,還存在意指長生的月仙信仰。月仙即嫦娥,傳說嫦娥為后羿之妻,偷食西王母的長生不死之藥,飛仙入月,化為蟾蜍。戰(zhàn)國時期的《歸藏》、劉安《淮南子·覽冥訓(xùn)》、張衡《靈憲》均有記錄。因為長生的月仙的存在,月也具有了長生的意義。畫家將月繪于畫面的重要位置,力圖用月作為長生符號,建構(gòu)畫中的長生世界。

        最后,圖中童子手捧靈芝,寓意長生世界。在宋代花鳥圖像中,靈芝并不多見。但參照明清的靈芝圖案,我們能確定童子所捧的確為靈芝,而非他物。例如,在明代畫家藍瑛的《松石靈芝圖軸》中,靈芝的形狀、顏色與《松壽圖》中童子所捧之物就極為類似。靈芝為道教升仙的仙草,葛洪《抱樸子》多次記載服食靈芝升仙的軼事。顯然,圖中的靈芝有求長生之意。然而,與單純的花鳥圖像相比《松壽圖》的靈芝并非單獨的長生符號,它與圖中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指涉整個長生仙境。圖中靈芝為童子手捧靈芝,低頭不語。這兩顆靈芝不太可能是隨身攜帶之物,而是童子在山中采摘所得。童子摘得靈芝,欲告知主人,但又怕打擾主人修行,于是立于一旁,等待主人的注意。在古代文化中,采食靈芝的地方都是長生不老的神仙世界。如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昆侖山仙人耕種,采食靈芝。《海內(nèi)十洲記》更描述了“仙家數(shù)十萬,耕田種靈草”的海外仙嶼。因此,《松壽圖》中的靈芝暗示,圖中世界不僅是清幽之境,更是隨時可以采食靈芝的長生樂土。

        簡言之,畫家運用松、月、靈芝等包含長生之意的圖像符號,在闡釋詩中閑靜之境的同時,將之升華為長生世界。同時,圖像符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松為長生世界最為顯要的標識,月為長生世界的遠景,靈芝則成為最具想象空間的長生符號。

        不過,由于畫作是為王都提舉賀壽之用,作為御用宮廷畫家,馬遠深知皇帝題詩的真正意圖與圖像的功用。《松壽圖》所營造的長生世界并非不接地氣,而是處處包含與世俗的聯(lián)結(jié),同時暗示祝壽之意,與題詩隱意形成互文。

        與世俗的聯(lián)結(jié)首先體現(xiàn)在,圖中人物并非真正的道士,而是閑來無事的官僚。在馬麟《靜聽松風(fēng)圖》中,陶弘景腳邊有一個拂塵,手中握住近似打鬼繩的法器。相比之下,《松壽圖》中的人物則沒有這些器物。更為重要的是,《靜聽松風(fēng)圖》中的陶弘景在風(fēng)中胡髯飄逸,顯得仙風(fēng)道骨?!度虉D》中的道士則遍穿斛葉,奇妝異貌,也并非凡人。與之相比,《松壽圖》中的人物顯得仙氣不足。同時,《松壽圖》的童子手拿策杖,可知其主人是居于俗世、入山修道,而《靜聽松風(fēng)圖》中的陶弘景本在山中,其童子手拿主人的扇子,并無用于登山的手杖??梢?,雙方的修煉境界不同,前者的登山宴坐更接近世俗世界,是一種閑趣。

        此外,圖中的松和靈芝兼含祝壽之意。在賜“王都提舉”的詩畫中,另有一幅《松鶴圖》,題詩為“恩沽長壽酒,歸遺同心人,滿酌共君醉,一杯千萬春”。呂天成的《神鏡記》記載了這樣一個軼事,有一對夫婦,其宅院后種有一顆孤松。百年后,夫婦死去,化為白鶴,常繞松而飛。松故而包含長壽之意。在《松壽圖》中,松樹是畫面的主體之一,其祝壽之意非常明顯。除了松樹之外,靈芝也兼有長壽之意。圖中靈芝顏色偏紅,其品種為赤芝。早在漢朝,漢樂府詩《長歌行》便明確記載赤芝延年益壽的功效,“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導(dǎo)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發(fā)白復(fù)又黑,延年壽命長”。此外,童子腰間的葫蘆也有賀壽之意?!跋珊笔堑澜痰臉俗R之一,在《老氏圣跡圖》中,老子仗上栓葫蘆;八仙之首鐵拐李的法器為葫蘆,另還有“壺仙”的傳說。同時,葫蘆亦有長壽之意。民間年畫的壽星形象,其策杖上面均栓有一支葫蘆。在與道教有關(guān)的麻姑獻壽圖像中,麻姑一手捧靈芝釀的酒,進獻王母娘娘,一手也握有拴著葫蘆的策杖。

        三、倫常有序伴高壽:閑臣主題詩畫互文的世俗之維

        與《松壽圖》形成對應(yīng)的是《踏歌圖》。作為賜予王都提舉的另一幅畫作,其中的詩畫互文呈現(xiàn)出閑臣活動的世俗維度。圖中老者為高壽的士大夫,他與士人裝束的男子以及老嫗嬰孩共同構(gòu)成一個倫常有序的家庭,并以踏歌為契機表現(xiàn)出閑臣的倫常之樂。

        目前,學(xué)界對于《踏歌圖》中的人物身份存在爭議,但從裝束可以斷定,圖中人物為士人階層。在以往的研究中,《踏歌圖》常被視為民間風(fēng)俗圖像,圖中踏歌之人則被看作農(nóng)民,例如對圖像內(nèi)容的描寫“壯麗的石山下,白云繚繞,殿閣半露,幾個走在田埂上的老農(nóng),看禾苗茁壯”(胡德智《中國人物畫經(jīng)典·南宋卷》)。但近年來,圖中人物的社會身份獲得重新審視。這種審視基于以下兩點考量:其一,農(nóng)民并無閑逸之志,體察物阜民豐,進而踏歌而行;另一方面,圖中前行的三個男子均帶璞頭,牽酒葫之人則頭戴幅巾,這些裝束為南宋士人甚至社會名流所用。在服飾等級制度分明的古代,這些頭戴璞頭或幅巾的男人,肯定是士人而非農(nóng)民。[8]1應(yīng)該說,這一觀點是站得住腳的,但其論證還需要一些補充。在兩宋時期,服裝等級制度雖被明文規(guī)定,但在市井生活中,僭越之狀屢見不鮮。例如,朝廷規(guī)定百姓服色為黑白,不得添彩,但事實卻是“咸平、景德以后,粉飾太平,服用浸侈。不惟士大夫之家崇尚不已,市井閭里以華靡相勝,議者病之”(《燕翼詒謀錄》卷二)。因此,僅憑服飾等級推斷圖中人物身份,還是存在漏洞。但從院體畫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踏歌圖》為獲得皇帝御筆的立軸之作,圖中的人物身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應(yīng)該作為某一階層的代指。人物裝束恰好發(fā)揮了這一指代作用。同時,反觀院畫中的農(nóng)民形象,多衣衫襤褸,或有多處補丁,或身披蓑衣,指代貧民階層,如李迪的《風(fēng)雨歸牧圖》中的牧童,佚名《絲綸圖》中的村婦等。

        然而,士人是外延寬泛的社會階層,從賣“眼藥酸”的落第秀才到位及宰輔的士大夫,都可歸于士人。那么,圖中人物究竟為哪類士人群體?此圖亦有寧宗所書“賜王都提舉壽”。對于受賜者而言,皇帝所賜的立軸大作肯定有所寓意。如果說《松壽圖》呈現(xiàn)了閑臣的修道養(yǎng)生之舉,《踏歌圖》則體現(xiàn)了閑臣外出郊游的娛樂場景。在該圖中,幾位士人裝束的男子踏歌而行,其情境頗具戲劇性。其中,袒胸露乳、回首祈望的老者是中心人物。這位老者不失為高壽閑臣的指代。除了老者之外,踏歌之人還有三位中年人,一位老嫗與孩童。這些人實際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這樣的描繪屢次出現(xiàn)于院畫之中,是畫家的有意安排,例如在《絲綸圖》中,老嫗、少婦紡絲,孩童在河邊玩耍,絲綸隱喻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與倫常。在《踏歌圖》中,這種和諧的倫常得以再現(xiàn),旨在說明踏歌而行的閑臣不僅自身高壽,還享受著天倫之樂。此外,宋寧宗的題詩也透露了“閑”的信息。宋寧宗所題之詩為王安石的《秋日偶成》,雖為前人所作,但該詩與圖像構(gòu)成的關(guān)系非以詩歌為話語資源進行圖像演繹,而是皇帝借用此詩解釋圖像語匯。

        如果說《松壽圖》描繪的長生世界,表達了統(tǒng)治者對于閑臣的政策優(yōu)撫,那么,與之互補的是,《踏歌圖》通過圖像語匯的空間安排,隱喻君臣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暗示閑臣政策的效用,宣示皇帝對于士人的格外恩寵。這種精心安排充分地展示于《踏歌圖》中。圖中的閑臣踏歌于山麓之下,山間云霧繚繞,偏偏顯露出一簇建筑與一處爬廊。從被畫家正面描繪的建筑形制來看,其屋頂?shù)男沃茷橹亻軓T殿式。這一建筑與趙伯駒《宮苑圖》相同,應(yīng)為南宋宮苑建筑。同時,山間的爬廊為南宋宮苑的建筑特色。南宋宮苑皆依山勢而建。山勢起伏,且江南多雨,為宮殿之間行走方便之用,南宋宮廷修建了這種爬廊。此外,建筑周圍有兩棵松樹,其樹枝頗具特色。這兩顆松樹還出現(xiàn)在《華燈侍宴圖》之中。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圖中所繪的建筑群乃是南宋宮苑,山水則為宮苑所在的鳳凰山。在宋代圖像中,宮苑往往成為政權(quán)與皇權(quán)的象征,如北宋趙佶的《瑞鶴圖》,一群白鶴升騰于宮苑之前,暗喻天佑皇權(quán)的祥瑞之兆。由此來看,一群閑臣在南宋宮苑之下愉快地踏歌,體現(xiàn)的是朝廷與士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

        當(dāng)然,這種和諧關(guān)系并非相對平衡的,它依然以皇權(quán)至上作為前提條件,強調(diào)閑臣活動出于皇權(quán)的恩蔭。這種恩蔭也暗含于構(gòu)圖之中。北宋郭思的《林泉高致》說道“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道出了山水畫中位置安排的象征意義。在宮廷畫家畫作,這種象征意義更加濃重。《踏歌圖》中的重檐歇山頂?shù)膶m苑在高山之中,其山位于畫面中央偏上的位置,“其小幅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角”,暗示了皇權(quán)的高高在上。同時,宮苑恰好位于畫面中央,表明皇權(quán)的政治地位,這一位置安排不失為“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的活用與拓展。

        此外,大斧劈皴所描繪的剛猛山勢則強調(diào)了皇權(quán)的威嚴。唐五代乃至北宋,江南山水常用以董巨的披麻皴,以呈現(xiàn)山水的柔美。由于南宋院體畫“系出李唐”,表達北方山水的斧劈皴為南宋院畫畫家所繼承。馬遠的大斧劈皴的源流在此。有人認為,大斧劈皴象征故國之思與恢復(fù)中原之意。但結(jié)合作畫語境與畫家生平分析,這一結(jié)論實屬臆斷?!短じ鑸D》題款為“嘉定十三年”,此時距離宋金嘉定和議過去了十三年,南宋社會得到安定與發(fā)展,北伐的呼聲已漸消弭。此時的院畫作品尚有展示恢復(fù)中原之志,顯得不合時宜。同時,圖中的大斧劈皴也不可能是馬遠的“諷諫”之舉。馬遠生出光宗朝,并未經(jīng)歷北宋亡國之痛,馬遠沒有李唐的曲折經(jīng)歷與復(fù)國熱情,在其傳世作品中,并無一幅諸如《中興四將圖》一類的畫作。不僅如此,馬遠還時常迎合各種政治勢力,既給顯貴張茲(張浚之孫)創(chuàng)作屏風(fēng),也為理宗朝勢力頗大的宦官創(chuàng)作“有辱圣人”的《三教圖》。因此,“諷諫”在《踏歌圖》中出現(xiàn)的幾率實在不大。況且大斧劈皴運用廣泛運用于供人把玩的團扇、圖頁之中,作為泛化的圖像語匯,它的內(nèi)涵較李唐筆墨已經(jīng)發(fā)生流變。在《踏歌圖》中,山水氣勢宏大,與富貴的宮苑互相呼應(yīng),組成了一組圖像符號,意指皇權(quán)的威嚴,強化了君臣和樂的前提。

        四、儒道融合,閑逸樂壽:閑臣主題詩畫互文的綜合考察

        結(jié)合《踏歌圖》與《松壽圖》來看,兩幅詩畫同賜“王都提舉”,應(yīng)該是統(tǒng)治者的有意為之。兩者呈現(xiàn)了南宋閑臣活動的兩個層面。前者是倫理世俗層面,是儒者所喜好的倫理之樂,后者則是修道層面,是道家的修仙長生之趣。兩者相顯溢彰,構(gòu)成南宋閑臣的理想境界。進言之,統(tǒng)治者所賜的“王都提舉”不僅是具體的某位大臣,更意指閑臣群體的典型代表。畫中的理想境界既體現(xiàn)了皇帝對于大臣的恩寵,也宣示了對于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優(yōu)厚待遇,有利于鞏固與維系統(tǒng)治者與士人階層“共治天下”的緊密關(guān)系。

        閑臣文化可溯源到北宋“九老會”。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在洛陽人履道里的宅院,白居易與其余六位高壽官員舉辦“七老會”,后來時年136歲的李元爽與95歲的僧如滿加入進來,始有“九老會”。[11]北宋時期,在閑官政策的推行下,官員紛紛效仿,據(jù)邵伯溫《邵氏見聞錄》記載,梅堯臣尹洙、歐陽修等在任洛陽的官員“會于普明院,白樂天故宅也”,舉行“老人會”,互相以老為號。但事實上,梅堯臣、尹洙時年僅31歲、歐陽修26歲,由此足見老人會風(fēng)氣之盛。[12]在此語境下,《會昌九老圖》在宋代士人階層廣為流傳,如范仲淹在《與韓魏公書》奉勸韓琦致仕之后“必傳上《九老圖》也”。所謂“九老會”,其內(nèi)容就是唐人所稱的“文會”,是文人或機緣巧合,或相約已久的酬唱、會文的聚會。王昌齡貶謫江寧,常與會于“琉璃堂”,唱和詩文。單從宋代文化來說,九老會又與文人雅集相似,只不過九老會的參與者均為“雪作須眉”高壽之人。

        與之相比,南宋時期的閑臣生活顯然更為豐富,既有道教的修仙求長生,也有儒者的天倫樂趣,其中還有民間踏歌習(xí)俗的滲透。不過,兩宋的閑臣活動并非互相割裂??梢哉f,南宋閑臣活動是北宋時期的繼承與發(fā)展。首先,南宋時人同樣追慕九老之風(fēng)。白居易“九老會”為南宋文人周密尊為閑臣之首,《會昌九老圖》也不斷被模仿與傳播。南宋院體畫《會昌九老圖》為摹寫李公麟之作,并獲得宋高宗的題詩。另據(jù)《式古堂書畫考》記載,劉松年、馬遠均繪有《九老圖》,馬興祖也有一幅《香山九老圖》。其次,無論《松壽圖》的修道求長生還是《踏歌圖》中的豐年踏歌,均為“老人會”主題的延展。后人之所以追慕“九老會”,要因之一在于向往高壽長生,正如明人王世貞于劉松年《九老圖》的題跋所云,“不為僧贊寧者,當(dāng)為百三十六歲之李元爽”?!端蓧蹐D》中的閑臣于山間

        圖1 (宋)馬遠 《松壽圖》,立軸,絹本設(shè)色,122×527cm,遼寧博物館藏

        之中修道養(yǎng)生,無疑延續(xù)了君臣追求高壽的愿望。至于《踏歌圖》中的踏歌情境,將民間的踏歌習(xí)俗融入閑臣活動中,拓展了以文人雅集為主的聚會。踏歌原是盛行于民間百姓的娛樂方式,唐代的《朝野僉載》曾記載,元宵之夜,長安宮女與市民同歡,“燈輪下踏歌三日夜”。同時,踏歌之俗也存在于士人階層,李白的《贈汪倫》描述了踏歌送別的情景。不過,宋代閑臣的踏歌活動有著自身獨特的背景。兩宋時期,坊市之間的壁壘被打破,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空間孕育的民間文化深刻影響到士人、皇族的生活。在此語境下,踏歌不僅是一種生活習(xí)俗,還富有戲劇性與娛樂性。這種戲劇性更出現(xiàn)在宮廷文化之中。例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條,記載了皇帝壽宴上的情景,“第八盞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13]宋孝宗時期,南宋宮廷廢除樂坊,臨時招募民間舞者,在《武林舊事》宋理宗“天寧節(jié)”的表演節(jié)目單上,我們看到踏歌取代了教坊隊舞的表演位置,成為重要的舞蹈表演節(jié)目。由此觀照《踏歌圖》中的踏歌情境,我們就可以理解畫家進行戲劇化描繪的文化緣由。

        綜上所述,閑臣主題的詩畫互文呈現(xiàn)了以“王都提舉”為代表的閑臣生活,這種呈現(xiàn)基于世俗倫理與修道養(yǎng)生兩個層面,與閑臣“高壽”、“求長生”的特征相符。這類詩畫互文是《會昌九老圖》的延續(xù)與演繹,是南宋士大夫“企慕樂天”的表征。在宮廷政治文化的語境中,南宋皇帝以題詩的方式參與閑臣圖像的創(chuàng)構(gòu)之中,力圖調(diào)和君臣關(guān)系,柔化君臣的等級膈膜,彰顯出皇恩對于閑臣群體的寵賜,以此穩(wěn)定士大夫階層與政權(quán)統(tǒng)治。

        參考文獻:

        [1]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474.

        [2]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954.

        [3] (元)脫脫.宦者四王德謙傳[M]//宋史(第39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13674.

        [4]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612.

        [5] 太上老君內(nèi)應(yīng)經(jīng)[A]//道藏(第22冊)[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8:128.

        [6] (宋)李道純.中和集[M]//東方修道文庫[G].徐兆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88:76.

        [7] (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M].洪本健,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92.

        [8] (漢)劉向.列仙傳校箋[M].王叔岷,撰.北京:中華書局2007:3.

        [9] (唐)李白.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A]//李白全集匯釋集評(卷18)[M].2894-2897.

        [10] (唐)杜甫.贈特進汝陽王[A]//杜詩詳注[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65.

        [11] (唐)白居易.白居易詩集校注·外集(卷上)[M].謝思煒,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911.

        [12]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7.

        [13]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165.

        猜你喜歡
        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元素在動漫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
        中職《計算機應(yīng)用基礎(chǔ)》課程教學(xué)中對學(xué)生視覺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探究
        視覺文化語境下的藝術(shù)策展研究
        圖像敘事:MV的視覺文本解讀
        視覺文化與女性主義藝術(shù)
        論當(dāng)下電影藝術(shù)在日常生活審美化中的表現(xiàn)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46:04
        涂鴉藝術(shù)的城市視覺文化表現(xiàn)
        今傳媒(2016年6期)2016-07-02 00:49:41
        城市規(guī)劃視角下現(xiàn)代化鐵路樞紐站的視覺文化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3:15:50
        當(dāng)代消費主義語境下視覺文化的審美反思
        一種藝術(shù)化現(xiàn)象:論象形拳的文化歸屬
        亚洲精品美女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11p| 202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点播| 亚洲最大成人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片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车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进入猛烈时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另类人妖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欧美三级免费网站| 99精品又硬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视频| 国产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mba| 国产精品1区2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又污又黄的网站| 青榴社区国产精品| 男女调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αv| 亚洲夜夜骑| 日本一曲二曲三曲在线|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嗯啊哦快使劲呻吟高潮视频|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 精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国产偷闻隔壁人妻内裤av| 国产精品妇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农村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