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蓮
阿根廷高爾夫球手溫森多,有一次贏得比賽后領到了一張支票,有個女人找到他,說自己病重的孩子需要大量的醫(yī)藥費,他于是爽快地在支票上簽名給了那個女人。一周后,有人告訴他那個要求幫助的女人是騙子。溫森多說:“你說根本就沒有一個孩子病重快死了?這是這個星期我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善行義舉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不能因為別人是真是假而有所改變。當我們獻愛心時,并不是為了得到什么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快樂。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藏著一條愛的大河,為什么有的奔騰萬里,有的卻干涸得只剩下流沙?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人尊重內(nèi)心的選擇,即使受了騙或受了阻,只會擦亮眼睛,但絕不會止步不前,有些人則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行善的動力。
2016年底,羅爾用一篇打賞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和女兒天真的笑容,賺取了無數(shù)人的眼淚,也募集到了260多萬元善款。不過,很快真相大白,這無非是一場營銷事件。他的行為在社會上引發(fā)很多討論和反思,不同的人觀點也不盡相同。但至少有兩點可以在認識上取得最大公約數(shù):一是欺騙只可能得逞一時,而不可能長久;二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會因為羅爾這樣的人就不再行善,包括那些給羅爾家庭捐款的人。
行善者需要理解但不苛求理解,行善的舉動需要支持但不坐等支持。一個理性而健全的社會,應該尊重社會涌動的愛心,珍惜和用好每一筆善款?,F(xiàn)在,國家提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筆者認為也應該提倡精準慈善,就是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溫暖,讓每一筆善款善物都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這無論從經(jīng)濟角度考量,還是從社會意義評價,都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比如,荷蘭有個網(wǎng)站舉辦的圣誕慈善就很有啟示意義。他們把那些窮人家庭孩子的愿望公布在網(wǎng)站上,鼓勵人們?nèi)ヒ粚σ坏卣J捐。圣誕節(jié)那天,就會有很多孩子如愿收到“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讓我們多些愛心善舉,多些心手相連,這個社會自然會因涓滴的努力變得更加和諧、溫情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