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宇
從古至今,選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放眼歷史,面對生命與正義,孟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舍生取義”,屈原毅然“投身汨羅”,李白選擇“仰天大笑”,杜甫選擇“憂國憂民”,魯迅選擇了“橫眉冷對”……選擇,彰顯了一代又一代人崇高的人生志趣,鞭策著人們前行。
但當我們用“辯證”的眼光去評判歷史上某個人的選擇時,可曾想過選擇者在直面選擇時的矛盾心情?
屈原投江前賦《離騷》“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向世人、向楚王表達自己的愛國愛民之心,但是昏庸無能的楚王沒能感動,把屈原一貶再貶。汨羅江邊,屈原披發(fā)長嘯,痛苦不堪……一代忠臣,報著一片忠心,不改初衷,投江而逝,至死不渝。
后世以屈子為榜樣的忠臣不乏其人,杜甫的詩歌情感內(nèi)斂、沉郁頓挫,很多都是反映現(xiàn)實和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睹┪轂榍镲L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展現(xiàn)出杜甫濟世救民的執(zhí)著;《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流露出對諸葛亮未竟事業(yè)的痛惜和對自己報國無門的感傷……從這些詩句中,杜甫的圣人情懷和赤子之心可見一斑??墒嵌鸥ψ詈罄夏瓯瘺?、貧困交加“老病有孤舟”,凄冷地病逝于一條小船上。杜甫身懷絕世才華,完全有資格擔大任,享盡人間榮華富貴,光耀門楣,然而他選擇了高尚、耿直,不慕權(quán)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最終憂憤而死……
選擇,意味著面對眼前的兩個看似都完美無瑕的答案,必須權(quán)衡利弊,擇優(yōu)而取。這看似簡單,真正實施卻又談何容易?很多時候與其說我們作為選擇者在主動選擇,倒不如說是被動地陷入了真正的答案所設(shè)下的重重陷阱,被選擇玩弄于股掌之間。
我們都不是預知未來的圣人,只能做一個普通之人與人生搏斗。于是,面對多重的選擇,面對莫測的結(jié)果,有人因迷茫而躑躅不前,有人因矛盾而舉棋不定,痛苦萬分。選擇帶給我們的不再是選擇之后的輕松,更多的是選擇時的折磨。
可是,朋友,當你真的這么想的時候,你就背離了選擇的初衷!
想想你為何而選擇?何謂真正的選擇?
面對選擇,不是郁悶,要去解決已有的麻煩,撥開心頭的烏云。
有人曾說:“選擇你愛的,并去愛你所選擇的。”既然是選擇,就終有一個答案是不適合你的,也有一個答案是你本質(zhì)上所追求的。即便前者再誘人,再豐滿,也背離了你的初衷,與你的心南轅北轍,這樣的選擇又有何好處呢?反之,后者是你本心所追求的,即便難以實現(xiàn),你都要熱愛它,全力以赴為之奮斗,何苦被一個本質(zhì)不適合你表象卻艷麗的答案所折磨呢?
正如孟子,生命誠可貴,但正義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矢志不渝,主張仁義治國,終成一代儒學亞圣;
屈原,生命可貴,但氣節(jié)是他一生的標準。他毅然決然以死報國,終為世人所銘記;
文天祥,身為大宋丞相,面對元人誘惑不惜“十八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同學們,中國未來的脊梁非我輩莫屬。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效法先賢,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