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壁畫是人類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xiàn),人們在洞穴、墓室等墻壁上刻畫特殊符號來記錄他們周圍發(fā)生的人和事。從秦漢到明清,壁畫一直在隨著社會的變化產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在這些變化的背后都是當時的社會、政治、藝術氛圍以及審美價值觀等因素的變化,追逐壁畫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問題也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說壁畫是中華文明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多彩的呈現(xiàn)畫卷。
關鍵字:壁畫 起源 發(fā)展
1. 壁畫的早期形態(tài)---巖畫
(1)西方巖畫的發(fā)現(xiàn)。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盆地有大量史前文化遺跡。這些壁畫一部分畫在露天的巖石上,更多的是在洞窟的巖壁上,也被稱之為巖畫。巖畫內容豐富,形式富于變化,色彩多樣,生動的再現(xiàn)了史前人類的生活景象及其藝術想象力??脊艑W家經過大量研究,按照藝術風格和時間的不同,將這些壁畫分成了三類:舊石器時代壁畫、地中海沿岸壁畫和簡圖式壁畫。
舊石器時代壁畫指那些隱蔽于山洞深處,暗不見光的壁畫,它們大約是公元前四萬年到公元前一萬年前的作品。這些壁畫用色不一,主要有黑色、紅色和赭色;畫面沒有人的形象,主題都是些自然界的動物,如牛、野牛、野豬、野馬、鹿、熊等,有個體也有群體;這些形象不僅有明顯的輪廓,整個畫面都填充有顏色。另外,還有一些抽象的符號和人手的形象,不過至今仍不知它們代表什么。阿爾塔米拉巖洞就是舊石器時代壁畫的著名代表,此外還見于埃爾卡斯蒂羅及法國的馮特德高枚等地。至于地中海沿岸壁畫,其考證年代約為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均在并不很深的洞穴內,光線較容易照到。畫面多為單個或群體的動物,如鹿科動物、反芻動物等等,它們的側面、角和蹄子都朝前。人的形象開始經常出現(xiàn)在畫中,還有很多狩獵、舞蹈、爭斗、馴養(yǎng)、采蜜、種植等的景象。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可以看到這些壁畫,代表性的有巴爾托塔的巖洞。 簡圖式壁畫約為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即青銅時代晚期的遺跡。壁畫的一部分似乎為地中海沿岸壁畫的自然發(fā)展和簡化,另一部分則是獨自發(fā)展的一支。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畫面形式常簡單,有一些難以辨認。畫面有四足動物和人類活動(甚至有拿弓箭的人)的場景,但典型的還是那些抽象的符號:點狀的、枝狀的、趾狀的形象。這些壁畫簡單卻充滿活力,有專家認為這是人類早期藝術抽象化的重要一步。
(2) 中國巖畫的發(fā)現(xiàn)。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fā)現(xiàn)了巖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fā)現(xiàn)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內蒙古陰山巖畫就是最早的巖畫之一。在那里,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chuàng)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chuàng)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云港孔望山將軍崖巖畫遺址中見到。到了新石器時代,一些地處邊遠地區(qū)的神秘巖畫引起了我們的強烈關注。在云南滄源發(fā)現(xiàn)的巖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zhàn)爭。巖畫的構圖更趨于復雜,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fā)展為互相關聯(lián)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2.中國壁畫藝術的發(fā)展---墓室壁畫
中國漢代墓室中的壁畫,興起于西漢早期,流行于東漢。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強。漢墓壁畫可分前、后期。前期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早期,僅有八里臺、 燒溝無名氏、卜千秋、棗園、千陽、西安、內蒙古鄂托克、商丘等地8座;后期為東漢中、晚期,包括此外所有漢墓壁畫。
與前期相比,東漢中、晚期壁畫墓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第一,墓室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第二,壁畫面積增加,一般在50平方 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許多情節(jié)復雜、幅面寬闊的連壁巨作;第三,內容豐富,除表現(xiàn)墓主經歷、身份、權力、威儀和財富的車騎出行外,樂舞百戲、屬吏、塢壁、農耕等成為主要題材,而且出現(xiàn)了祥瑞圖;第四,繪畫技法多樣,壁畫藝術水平較高;最后,墨書較多,使壁畫內容一望可知。
漢墓壁畫在題材內容上,大致可歸納為7類,第一,表現(xiàn)墓主莊園中生產活動場面的農耕、桑園、放牧、射獵等;第二,表現(xiàn)墓主仕宦經歷和身份的車騎出行、任職治所、屬吏、幕府以及塢壁等;第三,表現(xiàn)墓主享樂生活的燕居、庖廚、 宴飲、樂舞百戲等;第四,宣揚儒家倫理道德、強調人身依附關系的經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類的古代圣賢,荊軻、伍子胥一類的忠臣義士,丁蘭、秋胡妻一類的孝子列女等;第五,神話故事類,主要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一類仙人和表現(xiàn)天上世界的仙禽神獸;第六,在天人感應論影響下產生的祥瑞圖,如麒麟、芝草、神鼎等;第七,天象類,如日、月、星宿、云氣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各類內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類內容繪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類內容繪于墓室頂部和墓門部位。在繪畫技法方面,主要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使用朱、 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顏料,因而壁畫色彩歷久不變,發(fā)現(xiàn)時一般都很鮮艷。造型手法上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寫實而夸張的傳統(tǒng),在繪制技巧上則發(fā)展了戰(zhàn)國至西漢早期宮廷壁畫和帛畫上所見的墨線勾勒輪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還比較單一,到東漢晚期,出現(xiàn)了大筆涂刷的寫意法、沒骨法、白描法,有的畫面如望都1號墓的屬吏人物還使用了渲染法。在構圖上,它已擺脫了春秋晚期以來呆板的圖案式橫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講求比例和透視關系。這些成就,為中國繪畫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俄藏敦煌藝術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賈明閣(199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yè)為美術,研究方向為油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