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晏斌(北京師范大學) 當前,全球華語或大華語已有差不多三十年的歷史了。以往的研究中,人們主要著眼于共時平面,以兩地或多地之間的差異描述以及相關的分析解釋為主要內容,而對于其歷時平面的發(fā)展變化,包括各變體及總體的形成過程以及此后的發(fā)展演變事實及其脈絡等關注較少。我認為全球華語的歷時研究應該進入學界的視野了。
全球華語的歷時研究應該研究什么,怎樣研究?
一、選擇兩個立足點。一是立足于“分”,研究全球華語各變體是怎樣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具體語情及發(fā)展變化等;二是立足于“合”,即在全球華語的整體觀下來觀察與分析各華語子社區(qū)及各變體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最新變化,即趨同性的發(fā)展變化。
二、確立兩個參照??茖W研究離不開比較,對全球華語及其研究來說尤其如此,而建立兩個參照,正是為了更好、更集中地進行全面的歷時比較研究。一是普通話圈的參照,可以用現在的某一部或某幾部比較全面的現代漢語教材或專著以及典范工具書為依據,進行普通話與域外國語/華語的歷時比較研究。二是國語/華語圈的參照,或者再細致一些,兩者各取其一,來進行與普通話圈以及二者之間及其內部的歷時比較研究。
三、明確兩個層次。兩個層次大致是我們給這一研究進行的定位劃分,而這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具體目標。一是拾遺補闕,全球華語的歷時發(fā)展變化基本屬于遺缺,需要彌補;現有的研究已經涉及各變體的諸多方面,但是往往缺乏歷時角度的觀照、考察和表述,這也是需要補上的,這方面基本有向上(由例到類)與向下(由淺入深)兩種取向。二是發(fā)凡起例,建立全球華語及全球華語學下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全球華語史”。
已經有人就東南亞華語的形成及發(fā)展提出“華語史”的概念,而全球華語史則是華語史的擴展版和升級版,而支持其成立的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依據是,全球華語的形成及發(fā)展演變有完整的鏈條,有充分的事實,而其背后則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和豐富的理論內涵。
全球華語史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要點:(1)全球華語史是漢語的國際傳播史;(2)全球華語史是現代漢語史的一條重要線索;(3)全球華語史是漢語史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