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成
在我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期,有一位意大利人憑著他精湛的畫技,深得皇帝的喜愛。他叫郎世寧,在中國從事繪畫長達五十多年,他的畫風(fēng)獨特,留下許多杰出的作品,影響了當(dāng)時的中國畫壇。
康熙皇帝對郎世寧所展示的講究寫實的西洋繪畫非常感興趣,任命他為宮廷畫師,但是對畫風(fēng)提出了意見,要求郎世寧學(xué)習(xí)中國畫的意蘊,用國畫工具在絹上作畫。郎世寧為了熟悉中國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于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中西合璧式畫法。
在他的代表作品《百駿圖》中,馬的姿勢和神態(tài)都不一樣。站在水中的馬,鬃毛還是濕漉漉的,河水映出了馬的倒影,這在以前的中國畫里是沒有出現(xiàn)過的。在這幅畫中,近處的樹干畫得極富立體感,是典型的西洋畫法。到了遠景,又運用的是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的畫法,很有韻味。
長期在中國的生活,也使郎世寧對中國的文化有所了解,并融入了他的作品中。在《嵩獻英芝圖》中,各種顏色的運用都十分絢麗、濃重,有著明顯西洋畫的特點,但是圖中的景物卻是中國畫里常見的描繪對象,“嵩獻英芝”,其實就是松、鷹、芝的諧音,這些動植物寓意著長壽、強壯、靈敏、吉祥等,表達了美好的祝愿。
郎世寧的畫中也記錄了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乾隆大閱圖》中的乾隆皇帝一身戎裝,英武不凡,人物服裝和配飾都描繪得絲絲入扣?!豆_克貢馬圖》則描繪了哈薩克人向乾隆進獻馬匹的場景。
得益于郎世寧的精心描繪,讓我們對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并根據(jù)中國人的審美習(xí)慣在光線的運用上進行了調(diào)整,特別是將西方的透視法引入,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xiàn)出不同于歷代宮廷繪畫的獨特風(fēng)格,為推動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