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午
古案再現(xiàn)
清代道光年間,浙江平湖縣有個刑房(相當于刑警隊職能),典吏(相當于刑警隊長)由縣令劉冰齋的一個得力幕僚汪輝祖兼任。汪輝祖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調(diào)查分析的精明官吏,清代名著《佐治藥言》就記載了他辦理的一個典型案例。
壬午年(1822年)臘月,與平湖相鄰的孝豐縣發(fā)生一起搶劫商船案件,多名劫匪乘夜登上一條商船,持刀威脅并搶劫了船上的一個商人,還打傷了他。得手后劫匪倉皇逃竄,很快消失在夜幕中。
真是無巧不成書,平湖縣在接到協(xié)查命令后,在當?shù)厮巡蹲チ艘粋€叫盛達的逃兵,刑房捕役連夜審訊,他承認自己就是搶劫正犯,隨后供認出其他7個同伙。
刑房捕役連夜出動,將7名嫌疑人一并抓獲。由于案情重大,劉縣令派人將在家休假的汪輝祖接回主辦此案。
汪輝祖回衙后立即查閱了供詞,他發(fā)現(xiàn)里面的有關(guān)案情筆錄清楚無誤,其中像起意、結(jié)伙、行搶、傷人、劫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無懈可擊。問到贓物時,眾口一詞,都說是盛達包了一個包袱,逃離時掉到河里了。另外,衙役還搜到一條藍色棉被,被害人指認是自己的東西。當夜,汪輝祖請示劉縣令,他要親自聆聽在押嫌疑人的口供。劉縣令派人將嫌疑人一個個押上大堂,汪輝祖則在大堂后面靜聽。嫌疑人一一接受訊問,他們看起來很坦然,沒有一點害怕的意思,均是老老實實、一五一十地供述自己的罪行。在大堂屏風后傾聽的汪輝祖聽了劫匪的供述產(chǎn)生了懷疑,為何他們每人的供述都像事先背好了似的,八個人的供述沒有一句話有出入,出奇的一致。
汪輝祖請示劉縣令,將八個人分別提審,假言告知他們的涉案罪行輕重,重的說可以判他死刑,輕的告訴他說只要老實交代就可以當堂釋放。隨即又分別重新審訊,結(jié)果是有的承認,有的不承認,八個人的口供就全不一樣了,還有的甚至當堂喊冤。汪輝祖又命令衙役按照受害人指認的那條自家的棉被的顏色和新舊程度借來十幾條相似的被子,每條棉被上都做了記號,然后把受害人指認的被子混在一起,讓他再次辨認,可這回,受害人居然懵懵懂懂地認不出哪條是自己的,結(jié)果隨便認了一條,竟然是借來的被子。汪輝祖接著又重審這幾個嫌疑人,他們都不承認自己犯了罪。
幾番審訊汪輝祖已經(jīng)大致弄清了案情的真相:原來盛達在被捕到官時,覺得自己是逃兵,又是以搶劫罪名被抓,肯定沒活路了,為了免予被刑訊挨打,就隨口應(yīng)承下來,說是自己干的。那天衙役們捕獲的其他逃兵,當晚關(guān)在一起,他就約定大家承認下來,說反正也不夠判死刑的。盛達是這伙逃兵的頭領(lǐng),在兵營平時就有點小威望,這么一說,大家都愿意跟隨。那條被子實際上是他自己的,他交代說是他的老娘給他縫制的。至于那個受害人認為反正劫匪已經(jīng)都抓到了,衙役叫指認贓物,想著胡亂說被子是自己的也無礙。
案情大致清楚了。汪輝祖幾次上報要求釋放盛達和這幾個逃兵,可是整個衙門都議論紛紛,說汪輝祖歪曲法律,放縱罪犯,不顧縣令大人的政績,只想自己邀功請賞。他聽到這些議論,便向劉縣令提出辭職,劉縣令不肯接受。汪輝祖說:“如果大人一定要我留下,那就非要解脫盛達他們幾個人的罪行不可。此案丟失的財物很多,現(xiàn)在只憑一條真假不清的棉被就要判死刑,豈不是枉殺?我不愿意拿我的子孫后代永遠罵我換取這個職位。再說,為您著想,沒有確鑿證據(jù),稀里糊涂地定案恐怕您今后也會有大麻煩的?!眲⒖h令深知汪輝祖為人正直,辦案謹慎細致,贊同他的看法,可是為了平息縣衙的輿論,還是只命令將幾個從犯保釋出去了,盛達以逃兵役的罪名依然關(guān)押在牢里,說是待找到證據(jù)查明真相,再行釋放。
過了兩年,劉縣令治政有方,被朝廷提升為知府,到省城上任了。就在這時,這起搶劫案的正犯趙四在元和被捕獲。他如實交代了兩年前的這起商船劫案是自己所為,同時贓物也被起獲,并且由被害人認定。他的幾個同伙也在不久后被緝拿歸案。劉冰齋奉命去蘇州參加此案的會審和定案事宜,他在蘇州見到汪輝祖時感慨地說:“兩年前你極力解脫盛達,真是明智之舉。我聽了你的話,幸虧當時沒有定性此案,否則的話我真是如你所言,惹大麻煩了?!辈痪煤螅⑦_以逃兵役的罪名被輕判。
點評借鑒
汪輝祖辦案不是靠用刑逼問,而是靠親臨現(xiàn)場,多次參與審訊,細致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案情的蛛絲馬跡,同時他敢于“逆流而上”,在縣衙反對意見占主流的情勢下,堅持己見,直諫領(lǐng)導,不辦沒有確鑿證據(jù)的糊涂案,難能可貴,值得尊重和效仿。
因此,我們民警辦案時一定要注重證據(jù),不輕信口供。對筆錄中嫌疑人的供述,要多推敲、多分析,運用事實推理、研判其真?zhèn)?,關(guān)鍵是一定要與證據(jù)相吻合,才能確認案件性質(zhì)。另外,在討論研究案情時,即使你的意見和看法不占多數(shù),也不要輕易放棄和隨大流。記住,要出于公心,堅持以事實和證據(jù)主導自己的思維和論辯,有時真理確實掌握在少數(shù)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