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限
攝/郭俊
“傅杏垣向彭康林借了光洋3元;阮友生向彭康林借了籽鹽50斤……”2016年,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古市鎮(zhèn)冷水井村村民彭利華從父親遺物中發(fā)現(xiàn)幾本百年老賬本,里面記載著當(dāng)?shù)匾恍┐迕癞?dāng)年借的財物。伴隨著近百年前的賬本被發(fā)現(xiàn),許多欠債人的后代紛紛主動上門還債,造就了“物質(zhì)再發(fā)達,善良品德不可丟”的樸素誠信品德,這種跨越百年的誠信,在當(dāng)?shù)匾疠^大反響。
彭利華是修水縣古市鎮(zhèn)冷水井村村民。2015年,古市鎮(zhèn)冷水井村芭蕉坑自然村一名94歲的老人,帶著她的幾個兒子到同村的彭利華家,問起60多年前欠他家祖上的錢物是多少。
那時,彭利華聽后一片茫然?!袄先耸俏覀兇謇锶钣焉钠拮?,阮友生已去世多年。老人說,丈夫臨終前,交代過家人,欠了我家的財物,但具體欠什么、欠多少卻不得而知。對此事,我們兄弟幾個同樣不知情?!迸砝A稱。他說,當(dāng)時問過93歲的父親,他卻三緘其口。
2016年1月3日,彭利華父親彭炳生去世了。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此時需要修家譜,但彭家卻找不到一些家人的生辰八字。情急之下,彭利華想到了父親生前叮囑不能碰的掛在臥室房梁上的一個袋子,“或許在那里面”。彭利華爬上梯子取下袋子,從中拿出了兩捆用紅繩系著的本子,打開外面層層包裹著的報紙,他發(fā)現(xiàn)了兩本陳舊泛黃磨損厲害的本子。翻開一看,彭利華震驚了——除了家人的生辰八字,里面還詳細記載著大量他人向祖父彭康林借款的賬目,包括光洋、稻谷、鹽、米等等,其中最早的一筆欠賬是在民國八年(1919年),距今近百年。
原來,清末到民國時期,彭康林在湖北、江西一帶經(jīng)商,由于生意好,不久就在當(dāng)?shù)馗挥衅饋?,而村里一些貧困人家也?jīng)常找他借錢借物。
“聽我父親講,那個時候好多貧苦人家過年時飯都沒得吃,也沒有火烤,就經(jīng)常到我家來吃飯、烤火,爺爺每次都要給他們拿些紅薯片、花生等。”彭利華回憶說,由于祖父富有又大方,對貧困人家特別關(guān)心,在當(dāng)?shù)胤浅J苋俗鹁础?/p>
但令彭利華不解的是,除了這些家族歷史,他從未聽父親和祖父說起過賬本的事情,只是偶爾會被祖父教誨:“人家來借,說明真的很困難,我們借出去的都是救命錢,不要去催別人還。”彭利華分析,可能就是由于害怕后代去討賬,祖父才會故意把賬本藏起來,不讓任何人觸碰。
彭利華夫妻二人依靠種田、養(yǎng)豬為生,居住在山間的一棟2層民房內(nèi),屋內(nèi)墻壁發(fā)黃,生活拮據(jù)??吹竭@些賬本,彭利華卻表示,決不去主動追償這些債務(wù),“一是遵循祖輩的遺愿,二是其他村民生活條件也不好,所以沒必要去追債”。
令彭利華感到意外的是,在得知彭家發(fā)現(xiàn)了“百年賬本”后,許多曾借過財物的村民紛紛前來問賬。
4月6日,70多歲的村民胡自求掃完墓后,主動找到彭利華,表示父輩也曾借過財物,要求查詢欠賬明細。
在一張欠條上,胡自求一眼就認(rèn)出了父親胡太生的字: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胡太生借稻谷一石;前來還賬的村民傅愛華也在賬本中發(fā)現(xiàn),在同一年,他的父親傅杏垣向彭康林借了光洋3元;而令阮國烈感到驚喜的是,他也在賬本中找到了父親的欠賬——戊子年間,阮友生向彭康林借了籽鹽50斤。
時隔近70年,這賬到底該怎么還,讓3人遭遇了尷尬。
“一石就是100斤,在當(dāng)時這100斤稻谷很貴,而且對于我家來說又是救命糧,如今過去了69年,若要計算利息我可能又還不起,這賬到底該怎么還?”胡自求暗想。
“光洋就是銀元,如今銀元可值錢了,這個賬我怎么還得起?”傅愛華也有些為難。
“當(dāng)時鹽多貴啊,如果按時價我現(xiàn)在得還1萬多元。”阮國烈的家庭情況也不好,1萬多元對他來說是筆巨款,實在難以給付,“可是當(dāng)初借的是救命鹽,又從未催討,如果現(xiàn)在只還50斤食鹽肯定講不過去”。
兩難之下,3人選擇決定讓彭家決定如何還賬,“只要開了口,我們一定還”。彭家迅速召集親戚開會商議?!皠e人還多少我們就收多少,決不去計較,完全憑個人意愿。”彭利華的弟媳冷賽花建議道。
彭利華的大哥彭國生贊同這個意見。他表示,有人來還賬是出于好意,說明這么多年來仍然記得彭家的恩情,所以不能讓他們?yōu)殡y,絕不能提任何要求,并建議把還賬的錢拿來建座報德祠,或者用來修路造福村民,“讓大家記住這種美德”。
彭家的態(tài)度打動了3人,他們表示,彭家3代人,沒有一個人來催過賬,可以看出借的不只是財物,更是一份恩情。
因此3人決定,在還賬之余,還應(yīng)該給予一定的補償作為感謝。最終,胡自求以百斤谷子時價140元還了欠賬,傅愛華以600元的價格還了欠賬,阮國烈則以500元的價格還了欠賬。
“百年賬本”的故事,是欠債人后代主動還債的良心之舉,是跨越百年的善良之作,這樣的故事,無論在100年前的昨天,還是在100年后的今天,一直都在延續(xù)……
網(wǎng)友聲音:
@讓你安心的家:“‘百年賬本’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20年的民事訴訟最長時效,從法律上講,欠債人無須還債,但從精神講,他們的行為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真的點贊!”
@旅游中的你:“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修水縣冷水井村村民真正地詮釋了這一點!佩服!”
@電視劇中心的化學(xué):“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可近百年前的賬要是不知如何計算,但是修水縣冷水井村村民的祖輩和后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點,要是我,我可能很難做到?!?/p>
@北過的冬天,夏天:“這篇報道讓人感觸頗深。我記得,南昌大學(xué)教授說,后代主動還債的行為,考驗了人的基本品性,在社會普遍缺乏誠信的今天,村民們用行為告訴我們什么是誠信,他們啟迪和感動了社會大眾對誠信的再次思考?!?/p>
@綠色的北至:“這事讓我非常感動。彭康林老人在過去熱心幫助鄉(xiāng)親,有財借財,有物借物,不僅生前從不催討,而且決不讓后代知曉,這體現(xiàn)出老人心地善良、忠厚老實的品性,其人其舉令人欽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