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霞
內容摘要:本文以小說《老師好美》為素材,從小說的主人公丁佳心入手,深入探討教師禮儀的根本特性與主要行為規(guī)范,為教師禮儀研究與教學提供生動形象的案例。從師生溝通禮儀的視角看丁佳心的悲劇,其思想根源在于她角色定位的偏離與性道德修養(yǎng)的缺失,而其溝通禮儀的行動系統正誤參半,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特征。
關鍵詞:《老師好美》 教師禮儀 師生交往
一、教師禮儀的內涵與功能
禮儀,是人類社會為了維系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建立和協調人際關系為目的而需要認同和遵循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它既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方式——禮貌、禮節(jié);又表現為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道德修養(yǎng)。教師禮儀,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履行職務時所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與行為模式,所表現的道德情操與文明修養(yǎng)。也就是說,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廣博的知識經驗、現代化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還要具備全面的禮儀修養(yǎng),做到既能“知書”,也能“達禮”,內外兼修,方能成就教師禮儀的完滿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師道尊嚴,教師禮儀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鬃右浴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奠定了教師禮儀的典范。西漢著名教育家揚熊說:“師者,人之楷模也。”要求教師不但要學不厭,誨不倦,并且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成為學生道德的楷模。近代梁啟超、蔡元培等教育家仍然繼承了中國古代教師禮儀規(guī)范的基本思想,將之貫穿于對教師的教育與考核中。作為21世紀的教師,更需意識到教師禮儀與個人事業(yè)的成敗乃至家國的興衰密切相關,時刻注意個人的言行舉止,遵守禮儀規(guī)范。
教師禮儀之所以得到廣大教師和社會的重視,源自于其所具有的多重價值功能。禮儀修養(yǎng)有助于塑造教師良好的職業(yè)形象,有益于提高教師自身的修養(yǎng),提升人格魅力,同時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老師好美》是嚴歌苓創(chuàng)作于2011年的作品,取材于發(fā)生在貴州的真實社會事件。嚴歌苓將目光首次聚焦中學校園,講述了優(yōu)秀青年教師丁佳心與學生劉暢、邵天一發(fā)生的一段畸形之戀。丁佳心作為高三班主任,對兩位男生的過度關心與越界交往,甚至與其中一位男生發(fā)生了性關系,使得兩位男同學之間產生了情敵般的矛盾與仇恨,最終劉暢在嫉恨中刺殺了同班同學邵天一。小說中,老師與學生之愛,原本是沒有任何雜質的師生之情,然而最后綻放出來的,卻是一朵惡之花。丁佳心優(yōu)秀教師形象的完美樹立與轟然倒塌,與她對教師禮儀規(guī)范的遵從與背離互為因果。本文以小說《老師好美》為素材,從小說的主人公丁佳心入手,深入探討教師禮儀的道德根性與主要行為規(guī)范,為教師禮儀研究與教學提供生動形象的案例。
二、師生交往禮儀的思想道德依托
正所謂“禮由心生”、“納德為禮”,禮儀與道德從來都是密切相關的。有道德才能高尚,講禮儀方為文明。教師禮儀需要內外雙修,甚至對內在素質的要求更高。換句話說,教師禮儀必須以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為依托,方能成就其圓滿性。從師生溝通禮儀的視角看丁佳心的悲劇,其思想根源在于她角色定位的偏離與性道德修養(yǎng)的缺失。
禮儀本質上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換言之,禮儀是人們在其具體的人際交往中確保溝通得以實現的、約定俗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溝通渠道。教師禮儀其實就是教師應當掌握的溝通技巧。有效溝通,既是做好教師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禮儀的重要理論基礎。教師溝通禮儀的基本道德要點之一在于準確的角色定位和形象規(guī)范。所謂角色定位,就是社會輿論對出于某一特定位置之人的常規(guī)要求、限制和看法。角色定位要求教師在與學生溝通前,必須準確地確定好在當時特定的情況下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通常都會扮演著社會角色、生活角色和性格角色等三種角色。教師在工作崗位上最需要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主要就是確定自己的社會角色,而不具體涉及其生活角色或性格角色。這一點,教師必須牢記。
《老師好美》中的教師丁佳心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卻以混亂的角色定位造成學生的誤解并最終鑄成悲劇。丁佳心將生活角色深入教師工作中,充當了母親甚至愛人的角色。她在得知學生邵天一患了失眠癥后,在其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主動開車送邵天一到遠郊進行針灸治療,并經常在治療后請邵天一吃飯,甚至把邵天一帶回家里吃飯。這一舉動一開始應該是出于丁佳心為人師對學生的關愛,但過度關心,給了學生錯誤的暗示。事實上,丁佳心曾經反思自己:“一個念頭在我的腦子里斷續(xù)閃過:我是什么優(yōu)秀教師呢?我連做教師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太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感情生活中去了,給予了多過知識的東西,太多的多過了知識!我有著什么樣的野心??!做精神領袖似的班主任?可我實際上是在填補你們的感情和親情空缺,你們似乎缺失的,我似乎就補了缺,把一個教師的角色弄得似是而非。”丁佳心充分關愛著學生,卻在自身的角色定位上出現了偏差,因為生活角色的過多參與導致師生關系發(fā)生了變質。
性道德修養(yǎng)是師生關系溝通和處理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教師的性品行對于教師職業(yè)和教師本人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高尚的性道德品行的培養(yǎng),應該在意識層面和行為層面同時進行。在行為層面,教師與學生建立親密關系時,應遵循在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的基礎上,莊重、適度地對待學生的原則。對某些學生感情天平的明顯傾斜,容易誘發(fā)其他學生的妒忌與不滿。對學生言談舉止過分隨便與親密,則可能誘發(fā)學生的性敏感,使他們想入非非,將學生的感情引向歧途。因此,教師與異性學生個別交往時,必須把握分寸,在行動上必須有禮、有度、不逾矩,不逾軌,應強化教師的社會角色形象,保持教師的尊嚴。另一方面,教師要理智地處理好學生的“戀師情結”。面對學生的“戀師情結”,教師要保護他們的隱私,進行冷處理,不能喪失理智,陷入“師生戀”而不能自拔。一旦發(fā)展,輿論重壓,當事人將痛苦不堪,對學生和教師都將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丁佳心自身婚姻生活失敗,極端的心理空虛導致性道德的偏差。她將感情的天平傾注于自己的學生身上,從言談到行動都表現出超越教師角色之外的親密與隨意,最終將本屬于師生的美好感情引向歧途。這段畸形的“師生戀”導致嚴重的后果,丁佳心所關愛的學生一個斷送了性命,一個斷送了前程,而她自己也在被害學生家長的暴行中喪失了性命。
三、師生交往禮儀的行動系統
禮儀由思想系統、行為系統、外在系統三大系統構成。思想系統是禮儀的核心層面,以道德作為依托。行為系統屬于技能層面,包括溝通技能、行為方式等。外在系統則屬于儀表、儀態(tài)、服飾等表層層面?!独蠋熀妹馈分校〖研膸熒煌Y儀思想系統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而她溝通禮儀的行動系統則正誤參半,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特征。
1、批評禮儀
“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苯處熢谂u學生時,要善于運用批評的藝術。要充分認識到錯誤是一種資源,錯誤是發(fā)展學生認知的無可替代的方法。面對學生的“過”,教師應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采用信任的方式去感化和誘導學生。
在小說《老師好美》中,丁佳心以其高超的批評藝術使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得以完美展現。丁佳心曾前后兩次批評劉暢上課玩手機。第一次發(fā)生在高三開始時,晚自習時學生劉暢在玩手機,丁佳心走到劉暢桌前,伸出手要求他將手機交出來。丁佳心內心充滿了對學生辛苦學習的體諒,因此她只是小聲說:“按學校規(guī)定,上課必須關掉手機。”在劉暢不予回應假裝看書時,丁佳心便收回手,微笑著說:“但愿我猜錯了,劉暢同學剛才沒玩手機?!比缓筠D身走向講臺。這時劉暢已經主動把手機放在了桌上。在這里,丁佳心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學生,注意到批評的場合,小聲說話,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及時改正的時候,不窮追猛打。而在第二次收繳手機時,已經是高三畢業(yè)沖刺階段,劉暢的手機小鍵盤發(fā)出的聲響在全班的安靜中顯得格外突出。這時候,丁佳心走到劉暢課桌邊,將一張小紙條放在他面前,上面寫著:“收起手機,不然我會沒收的?!碑攧吵霈F反抗的情緒時,丁佳心只是默默將劉暢放在桌上的手機收走了,低調處理,不影響同學們的正常復習。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倍〖研囊砸活w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無言地化解沖突,恰恰使得學生對老師也產生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化人作用。
2、談心禮儀
交談是師生雙方溝通信息、交流思想、增進了解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形式。定期與學生談心能夠促進師生間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教育任務。與學生談心,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態(tài)度和說話的方式,只有以一種平等、溫和的態(tài)度,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上,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在與學生談心時要注意一定的禮儀和技巧。
丁佳心作為一名高三畢業(yè)班的班主任,對學生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她與學生的真誠談心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她的學生楊晴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說道:“丁老師談話跟別人很不同?!±蠋熛肓私饽阈睦镞^不去的坎兒,不是使勁套你的話,她反而會談她自己,談她對一件事的困惑啊,苦惱啊,好像要你給她分析,給她出主意。自然而然地,你就說起自己的那些垃圾事,垃圾情緒,怎么怎么想不開,不知不覺就開始跟她傾吐了,因為你覺得老師跟你是平等的,老師不等于事事都高,也需要心換心的交談,所以你慢慢就跟她談深了,無話不談。說明我們跟丁老師談心,不是因為她都有辦法,是因為她愿意聽,她同情?!睖贤ǖ淖罡呔辰缡莾A聽他人心聲,了解他人想法,待機幫助、疏導。在師生互動中,丁佳心不以師威壓人,而是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將自己置于益友的位置,營造自由、輕松的氛圍,讓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學生因為掉發(fā)問題與家長發(fā)生矛盾時,幫助學生查找資料共同解決問題;在面對學生迷信占卦時,舉出自己迷信考駕照的故事,告訴學生卜卦對人的心理作用,解除了學生的心結。事實上,談心成功的關鍵不是掌握多么嫻熟的技巧,更多的是出于對學生的愛與真誠?!耙驗樗敲醋鍪潜菊娴?,也是天生的坦誠,我們這歲數的人,對誰坦誠誰不坦誠直覺可好了。你知道高二高三的學生都什么人?滿世界專找假模假式的人,哪個人假模假式,尤其是老師假模假式,我們馬上就能感覺出來?!碧幱谇啻浩诘母咧猩浅C舾校斔麄儽徊徽嬲\地對待時,他們其實能夠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達種虛偽,丁佳心以她的真誠與尊重換得了學生的真心。
3、語言禮儀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師生交流不僅發(fā)生在學校,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在以短信為主要形式的交流中,交流雙方形象較為模糊,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地把握語言禮儀,便容易發(fā)生師生關系的越界。在小說中,丁佳心與兩名男同學的關系越界也正是從短信交流開始的。正如作者所言:“應該說信息和信息從一開始就是自由的,因為自由所以勇敢,遠遠比他們本人大膽,也遠比他們無辜,沒有年齡、沒有彼此的懸殊身份造成的種種不可能。信息和信息戀愛,信息對信息發(fā)情,發(fā)生死去活來的快感,有時會把快感傳導給他們本人,他們對此毫無辦法?!倍〖研脑趯W生發(fā)來520(我愛你)、 880(抱抱你)等曖昧氣息濃重的暗示性短信時,并沒有進行及時的阻止,反而回復130(也想你)、5120(我也愛你)等非正式用語信息回應。很明顯,作為老師,丁佳心沒有注意到交談禮儀中的用詞問題,使用了越界語言,給學生以錯誤的暗示和不良的影響。
“稱呼”是人際交往(師生交往)的起點,反映著人與人(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反映了教師的修養(yǎng)。教師對學生使用禮貌得體的稱呼語,不僅可以激發(fā)和控制學生的情緒,而且還可以溝通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系,進而增強教育教學效果。用清晰的聲音呼喚學生的名字,意味著對學生持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但老師不能叫學生的昵稱。昵稱雖然有助于人際關系的深化,但在課堂這一特殊場合會產生反向作用。太過親昵,會造成學生優(yōu)越感,削弱其守紀自覺性,有厚此薄彼之嫌。在小說中,丁佳心對邵天一稱“天一”,對劉暢稱“暢暢”,而兩位學生則稱呼丁老師為“心兒”。作為老師來說,使用稱呼應當謹慎。直接稱呼學生的昵稱,固然顯示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親切,但是無疑也讓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學生產生了幻想,錯認為與老師的關系非比尋常,將師生關系誤會為戀人關系。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流傳播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師工作更是用語言來傳遞知識,灌輸思想,所以教師語言禮儀的規(guī)范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境界應該是高雅的,要具有境界美。低級的,庸俗的,曖昧的語言,只能誤人子弟。
丁佳心作為一個文學典型,不能將其作為普遍現象,以偏概全。但她的悲劇也足以敲響警鐘,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教師禮儀對于塑造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教師禮儀絕非流于表面形式,而是必須以教師職業(yè)道德為依托,將禮儀內化為教師的內心需要,并指導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禮儀的內外統一。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薄岸處熥陨砀呱械膸煹拢∏【褪菍W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边@一點,應該為每一位教師所謹記。
參考文獻:
[1]嚴歌苓.老師好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07).
[2]戴彩虹.教師禮儀教育的重要依托一一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內化[J].大學教育,2014(13).
[3]袁滿.當代教師禮儀與師生關系探討[J].青年文學家,2011(05).
[4]陶玥.教師禮儀與教師職業(yè)道德價值的實現[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1).
[5]邵曉楓,廖其發(fā).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師生關系——對我國當代師生關系理論構建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9).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