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千
福島第一核電廠外景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fā)生至今已6年之久,但放射性物質造成的核泄漏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處理。日前,東京電力公司派出最新型小型自走式“蝎形”機器人深入反應堆內部,搜尋檢視600噸核燃料和核碎片的狀況。但“蝎形”機器人沒有逃過核輻射的“魔爪”,最終因技術故障被遺棄在反應堆內。
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fā)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核輻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會帶來強烈的核輻射。核輻射主要包括α、β和γ三種射線,這些放射性物質在衰變時會釋放離子輻射,對人體內部的化學環(huán)境造成嚴重傷害。核事故和核武器爆炸產生的核輻射會造成人員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
因此,在核工業(yè)應用和救援領域采用機器人進行核設施檢修、放射性廢物處理以及應急響應成為核能源界的共識。其實,早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fā)生時,核電機器人就被用于核事故處理與救援。但事實上,無論核電機器人再進行怎樣專業(yè)的抗核輻射處理,在高濃度核輻射面前也只能“損兵折將”。參與處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絕大多數(shù)核電機器人,均在不足20分鐘的時間內失去了作業(yè)能力,更何況是在福島核電站內每小時輻射量達650希沃特的強輻射環(huán)境下,設計可承受1000希沃特輻射的“蝎形”機器人強撐2個小時已屬不易,而人類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只要10秒鐘就會死亡。
雖然核電機器人相比其他類別機器人在傳感器、控制電路板等部件上采取了重點核防護,但機器人的輻射敏感部件在核環(huán)境下很快就會損壞,將會直接影響機器人的正常工作,甚至宣告機器人的“生命終結”。近年來,科學家針對電子器件、光纖、信號通信系統(tǒng)、絕緣材料、滑潤劑、黏合劑等部件和材料進行了詳盡細致的抗輻射研究,但現(xiàn)有的研究也只停留在通過簡單的材料選擇、輻射硬化、高溫退火等方法達到部件耐輻射的目的,并不能實現(xiàn)核電機器人在核輻射面前“牢不可摧”。
(呂詩韻薦自《中國國防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