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亞莉
高密民間藝術傳奇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高密民藝四寶”
文·杜亞莉
鳳鳴高天,賢澤密水。高密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富。自大屬封國于高密,高密便在漫長而廣闊的歷史時空里進入了文明時期。高密人杰地靈,是俊良茂士薈萃之地,各類人才備出。有被譽為“高密三賢”的齊國名相晏嬰、漢代經(jīng)學大家鄭玄、清代大書法家劉墉;有著名的現(xiàn)代書畫家張建中,還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當代作家莫言。古老的龍山文化遺址、城陰城遺址、灰埠子遺址、故獻遺址,國家一級文物東漢孫仲隱墓志都座落于此。勤勞智慧的高密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高密的民間藝術有年畫、泥塑、剪紙、土陶、草編、條編等二十多個門類,近兩千多個單品。其中撲灰年畫、剪紙、聶家莊泥塑、茂腔被譽為“高密民藝四寶”,被國務院、山東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響譽齊魯?shù)拿耖g藝術代表。
高密撲灰年畫起源于明朝初年,始創(chuàng)者據(jù)傳是高密東北鄉(xiāng)公婆廟村(現(xiàn)夏莊鎮(zhèn)東風村)的王姓人家。王姓戶主從外地遷徙而來,迫于生計,便臨摹一些張貼畫和廟宇壁畫擺攤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藝,又不斷探索,把隨處可得的柳樹枝燒成炭棒當畫筆,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由此,帶有農(nóng)村鄉(xiāng)土氣息的“撲灰年畫”便誕生了。
撲灰年畫之所以成為中國年畫中的一個獨特畫種,其特別之處就在于制作。作者先構思題材內容,打好腹稿后,用柳枝燒制成炭條勾出輪廓,即粉稿,然后撲抹在另外的白紙上。這是撲灰年畫的第一道工序——“撲抹”,如此可以撲抹數(shù)張畫稿。如再增加數(shù)量,可以在撲好的一張畫稿上再用柳枝炭條描一遍,重撲。成雙成對的撲灰年畫也是這樣制成的。制作撲灰年畫的第二道工序是“手繪”。撲抹是基礎,手繪是關鍵。手繪復雜的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細心巧畫、描子勾拉、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驟。久而久之,高密年畫藝人將制作工作編成一段順口溜,大至可以反映撲灰年畫手繪的制作藝術:“涮涮涮,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細心粉臉,眉眼巧畫,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早期的撲灰年畫大都以神像、墨屏花卉為主。到明代中葉,墨屏花卉作為定型作品暢銷于市。清乾隆到咸豐年間,撲灰年畫步入興盛期。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密東北鄉(xiāng)公婆廟村著名撲灰年畫藝人王氏開始收徒授藝。本村張氏的四個兒子學成后分別自開作坊作畫出售,題材有所創(chuàng)新,擴大了撲灰年畫的影響。乾隆末年,高密北鄉(xiāng)李家莊的胡玉顯、趙家圈的趙大倫、杜家官莊的杜萬等分別來到公婆廟拜張氏兄弟為師學藝,三人藝滿歸鄉(xiāng),開辦作坊。一時,撲灰年畫藝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
嘉慶年間,高密撲灰年畫開始使用畫、印結合的新技術,可以在短期內實現(xiàn)批量生產(chǎn),大大提高了效率,實現(xiàn)了年畫制作工藝上的一場革命。清中期,隨著年畫市場的繁榮,高密北鄉(xiāng)一帶有新作坊開業(yè),逐漸形成規(guī)模生產(chǎn),引來大批外地畫商,商家爭相販運,使撲灰年畫名聲大噪,成為全國著名的年畫品種之一。
高密撲灰年畫傳承人呂蓁立在制作年畫
1991年,中央電視臺拍攝《高密撲灰年畫――中國一絕》專題片,將這奇特的畫種搬上銀幕,令全國觀眾大飽眼福,引起了強烈反響。2006年,高密撲灰年畫被國務院公布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使高密撲灰年畫名揚萬里。2007年,高密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撲灰年畫之鄉(xiāng)”,并設立了撲灰年畫保護基地。
撲灰年畫的題材內容豐富,大多取村于世俗生活,可以歸納為神像類、祝福類、仕女娃娃類、戲曲故事類、人物傳說類、山水花卉類、世俗生活類等七類。
神像類題材的撲灰年畫過年時用的最多,家家戶戶依舊俗要在除夕請財神、供家堂。請財神是祈求新的一年財運亨通,供家堂有“感恩先人勞績”“慎終追遠”之意。祈福祝壽類主要針對老年消費者的需要而繪制。代表作品有《祝壽圖》《盛世集瑞圖》《獅童獻壽》等。仕女娃娃類通過仕女、娃娃和一些吉祥花卉、動物的諧音或寓意表達幸福美滿、和諧吉祥。如《榴開百子》《麒麟送子》《團扇美人》等。戲曲故事類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娛樂性,主要表現(xiàn)戲曲內容和人物,描繪舞臺演出實況,刻畫演員真實面容,如《周瑜打黃蓋》《白蛇傳》《西廂記》等。人物傳說類以歷史人物、文學典故為題材。山水花卉類則具有以物達情、祈求祥瑞的含義。而世俗生活類主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描繪家庭和睦、感情和諧,如《姑嫂閑話》《踢毽子》《放風箏》等。
高密剪紙藝術的起源眾說紛紜,形成空靈韻致的獨特風格大約是在明末清初。明初,山西、河北、四川、江蘇等地的移民來到高密,帶來了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促成了民間藝術的大融合,逐漸造就了高密剪紙藝術,成為中華大地上的民間藝術奇葩。
剪紙藝術是一門很普及的大眾民間藝術,自古以來高密幾乎村村都有剪紙高手。而參與面最廣、特色最突出的地區(qū)在濰河東岸,即今天的井溝鎮(zhèn)、柴溝鎮(zhèn)一帶?,F(xiàn)在,井溝鎮(zhèn)河南村的范祚信,柴溝鎮(zhèn)前曹戈莊的齊秀花已成為高密剪紙藝人的代表人物。
高密剪紙的最大特色就是視角上的“金石之韻”,正是憑借這一特色在全國獨樹一幟?!敖鹗崱钡男纬芍饕Q于構圖和剪法。高密剪紙黑、白、灰協(xié)調巧妙,平面構圖黑白分明,少有灰調子,凡是出現(xiàn)灰的地方,大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可謂惜“灰”如金。白的處理也意味深長,有的地方大塊留白,十分慷慨;有的地方空白斑斑點點,十分算計。與構圖相呼應的是剪法,高密剪紙非常注重剪刀的尖,用尖“拱”是一大特色,拱中有剪,邊拱邊剪,行剪徐緩,如有物阻擋,沖破阻力而前行,“力”的感覺躍然紙上。
高密剪紙大致分為人生禮俗剪紙、節(jié)令民俗剪紙、民居裝飾剪紙、繡樣剪紙、傳說角色剪紙、戲曲人物剪紙六類。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生禮俗剪紙中的婚禮剪紙、壽俗剪紙和節(jié)令民俗剪紙中的春節(jié)剪紙。
高密剪紙《金牛奮蹄》(左)成為1997年牛年郵票
高密的結婚禮儀十分講究?;樗子卸ㄓH、下媒啟、送日子、送嫁妝、娶親等環(huán)節(jié),婚俗喜花被廣泛應用。最突出的就是“紅雙喜”和“餑餑花”。定親時男方彩禮的點心,下媒啟時男方用食盒裝的禮品,盛放媒啟的拜匣,女方回禮、陪嫁的東西,都要在盛東西的器物上蓋一、兩個剪好的“紅雙喜”。結婚當天,新房門、墻上、結婚用具、宴席桌等都要貼“紅雙喜”。在結婚的整個過程中,凡是餑餑出現(xiàn)的地方,都會放上婦女們巧手剪制的“餑餑花”。
高密民間剪紙藝人齊秀花
受齊魯孔孟之鄉(xiāng)忠孝之風的熏染,高密自古以來有著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人們以各種方法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壽俗剪紙非常盛行。其中數(shù)量較多的是“貓蝶富貴”“老壽星”等?!柏埖毁F”中,貓蝶與耄耋諧音,表達了人們對老人體健壽高的美好祝福?!袄蠅坌恰弊鳛楸S幽陦鄣纳裣啥钍芾习傩障矏郏蜗蟊憩F(xiàn)為手持鹿杖,上掛壽桃,鶴發(fā)童顏,面目慈祥。
春節(jié)窗花是高密剪紙中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一進臘月,家家戶戶都開始剪窗花、貼窗花?;B魚蟲、歷史傳說、戲曲人物和現(xiàn)實生活吉祥的圖案均可作為窗花的表現(xiàn)內容,老百姓還會把長命百歲、金玉滿堂等美好的祝福都剪進窗花,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渴望。
聶家莊泥塑給人的印象是望之樸厚,著色艷麗,大俗大雅之間頗顯視覺沖擊力。明朝萬歷年間,河北泊鎮(zhèn)一帶連年受災,有個叫聶成富的藝人逃荒來到高密東北鄉(xiāng),從此落戶聚眾,形成聶家莊。聶家莊周圍土質獨特細膩,泥塊曬干后不裂不碎。聶成富為謀生計,研究制作“鍋子花”?!板佔踊ā庇卯?shù)氐哪喟妥鐾庖?,中間裝上火藥,頂部留個小孔,加引信,夜晚點燃引信噴火,煞是好看。后有所改進,給外皮加上顏色,又做成圓柱形的“泥垛子”?!板佔踊ā薄澳喽庾印本褪锹櫦仪f泥塑的雛形。
清朝初期,聶家莊民間藝人開始制作泥娃娃、泥老虎、泥猴等供擺設觀賞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并逐漸形成品種多、技藝高、銷售火的可喜局面。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進一步改進工藝,多數(shù)產(chǎn)品由“啞笨呆板”進化為“能動會叫”,妙趣橫生。藝人們將一些泥玩具的造型分為兩部分,中間用柔韌的薄羊皮連接,在適當?shù)奈恢冒采仙谧樱檬职磩?、搖動或用嘴吹,就會一邊動一邊發(fā)聲。如泥老虎會發(fā)出嗚嗚的吼聲,泥猴和叫雞會發(fā)出吱吱的叫聲。白粉打底,著花花綠綠的彩繪,這些形、聲、色俱佳的泥塑很快走出了高密。
聶家莊泥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老虎、搖猴。早期的泥老虎造型粗放,用色簡單。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著色艷麗多樣,設計更為精巧,動靜結合,形聲俱備,栩栩如生。不但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玩具,也成為家庭驅妖鎮(zhèn)邪的“鎮(zhèn)宅”之物。搖猴也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一款泥塑,其銷量僅次于老虎。搖猴的著色較老虎簡單省時,但制作相對復雜。中間需放置幾圈彈簧,接糊部位要使用廢羊皮或人造革封口。接封口時要格外注意,如涂膠不勻或時間掌握不好,彈簧就會把接糊口頂開。所以搖猴造型大都頭重腳輕,是為滿足內部彈簧的需要。
高密泥塑——泥老虎
高密茂腔是高密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郁,有“一聲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膠東之花”。2006年5月,高密茂腔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高密茂腔-《羅衫記》劇照
高密茂腔自產(chǎn)生、流傳、發(fā)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萌芽出現(xiàn)在清中后期,其雛形是民間流行的“姑娘腔”。清乾隆年間所刻《綴白裘》戲曲選本中有《思凡》一折,因一周姓尼姑演唱動人心弦,獨具魅力,后發(fā)展為“周姑子調”,并風靡山東各地?!肮媚锴弧焙汀爸芄米诱{”都以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jié)奏進行演唱,逐漸形成“肘鼓子戲”。其主要特點是旋律簡易,節(jié)奏平穩(wěn),其唱詞是分節(jié)式的民歌形式,多數(shù)為七字句式,上下句結尾處又以“噢嗬罕”三字耍腔,如同勞動號子粗獷有力。清咸豐年間,蘇北女演唱藝人嫁給肘鼓子戲藝人丁某,將她的唱腔“海冒子調”融入“肘鼓子戲”,出現(xiàn)了全新面貌的“冒肘鼓”,成為茂腔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高密茂腔的主要特點是旦角唱腔下句的尾音翻高八度,這種唱法是從“拉魂腔”里吸收來的,人們稱為“打冒”或“打鳴”,“冒肘鼓”由此得名,“打冒”成為茂腔的鮮明特色。
茂腔的女腔特別發(fā)達,常有京胡、月琴、三弦等樂器伴奏,唱腔如泣如訴。雖然女腔發(fā)達,但坤角唱腔調門不穩(wěn)定,故很長時間內茂腔沒有樂譜。后來即使有了譜子,也是依靠伴奏與角色之間長期配合的感覺“跟弦”,這使得茂腔戲的水平高低與角色藝術天賦有著很大關系。茂腔這種質樸自然的唱腔,正是它的獨特魅力所在。
高密茂腔多為悲情戲,唱腔凄涼婉轉,感人至深,散發(fā)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高密茂腔上演的劇目多反映男女愛情、家庭倫理,以懲惡揚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為主。茂腔的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其中,《東京》《西京》《羅衫記》等傳統(tǒng)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作者單位:高密市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