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文健
詩歌因其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情感而備受人們喜歡。詩歌之美,不僅美在其“形”,更美在其“意”:“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的憂愁,“大江東去”的豪邁……高中古詩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掌握其含義,更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詩歌內(nèi)涵的挖掘,感受并欣賞詩歌的美,在學習中得到審美教育,拓展學生的情感空間,幫助學生建構(gòu)起豐富的精神世界,以此促進人格的完善。
一、蓄勢,營造意境
詩歌鑒賞,并非單純地借助對詩歌語言文字的剖析進行,而是需要多種感官參與,需要融合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興趣和心境等多種因素。在詩歌欣賞過程中,心境往往會影響到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對美的感悟。為此,在詩歌欣賞中,切勿單調(diào)地用講授的方式進行,而要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以靈活多變的方式營造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能用眼睛去感受詩歌的形式美,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感悟,為詩歌鑒賞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磅礴,被譽為“千古絕唱”。在吟詠中,不僅可以讓人看到大江洶涌奔騰,也讓人看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檣櫓灰飛煙滅”又讓人沉入對歷史的思索中。為讓學生切實感受其豪邁氣勢,先以《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入,再進行朗讀。
二、移情,由此及彼
詩歌鑒賞,關(guān)鍵要抓意象。從當前古詩詞的教學來看,更多是注重對詩詞內(nèi)容的分析,而對詩詞意象的把握不到位。移情,目的是要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移情于詩歌的意象,深化對詩歌意象的感悟和理解,獲得豐富的體驗。結(jié)合高中學生的實際來看,他們對詩歌意象的理解還存在諸多困難,移情旨在幫助學生把意象具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和形象,從而更好地感悟詩歌原有的藝術(shù)氣息。如《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道出了送別,而“楓葉荻花秋瑟瑟”則是環(huán)境的烘托,“舉酒欲飲無管弦”則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加之“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那么,在讀該詩時,就可引導學生模擬當時的情境,由“我”的感受而揣摩作者的感受,體會“天涯淪落之恨”的真意。
要讓學生真正在詩歌鑒賞中移情,獲得自己的感悟,切忌用“講”代替學生的“悟”,而要讓學生多去讀和感悟。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眱陕?lián)把秋天的肅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讓學生讀并交流自己的感受,體會其景之凄美和那包容宇宙、氣象萬千的境界,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登高臨眺,百感交集的心境。
三、共鳴,情感共振
讀詩詞,切忌從字面含義去理解,或者說,切忌只讓學生掌握詩詞的字面含義,而無法在情感上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共鳴是情感的相互交織,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是“天涯淪落人”的那一杯酒,是“一江春水”的“不堪回首”。要讓學生在詩歌鑒賞中產(chǎn)生共鳴,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讀詩句,結(jié)合詩歌的意境、意象而移情,由詩而及人,由物而及人,由它(他)而及“我”,由“我”而審視詩歌。換言之,要讓學生先從吟誦中理解、感悟,再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去揣摩、體會作者的心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以《聲聲慢》為例,從上片看,作者一人尋覓無著落,借酒澆愁而愁依舊,大雁飛過,其聲更讓思鄉(xiāng)之情加重,學生隨著作者的思緒,轉(zhuǎn)入“庭院”,菊花盛開,秋意正濃,故而才有“滿地黃花堆積”,由花及人,才有“憔悴損”,花開花謝花有期,詩中的“我”并沒有摘花,為何?是惜花。為何惜花?花如“我”,憐惜之情油然而生。在鑒賞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詩中物和意象,體驗外物而注入生命的情趣,煥發(fā)對作者、對詩中物、象的情趣,并移植到自己身上,產(chǎn)生共鳴,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
四、得意,由象生意
“得意忘象”是詩歌鑒賞中的最高境界。所謂“象”即詩歌本身,詩歌中固有的景、物、人;而“意”則是詩歌的“神”,是讀詩的人心中所生的“神韻”,是一種思想的領(lǐng)悟、情感的升華、撼動人心扉的精神。一直以來,詩歌鑒賞重對詩歌字面含義的理解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的體會不夠深刻。不可否認,“象”乃“意”的基礎(chǔ),但在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由象生意,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悟。
在詩歌鑒賞中,教師要讓學生更好地生成“意”,首先還得讓學生把握“象”,要根據(jù)詩歌的背景、內(nèi)容,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掌握豐富的資料。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小喬初嫁了”本是一處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作者為何在此處插入?周瑜二十四歲就被封為“建威中郎將”,指揮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可謂功名顯赫,引入小喬,是以美人來襯托英雄,以此寫周瑜的風姿瀟灑,年輕有為。在鑒賞中,學生就需先了解周瑜,再由“小喬初嫁了”去感悟周瑜的形象。
詩之美在其“神”,而“神”蘊于“形”。在高中詩歌鑒賞中,要注重發(fā)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多參與探究,了解其“形”,在意境中感知,學會“移情”和“共鳴”,最終“得意”,這樣才能讓詩歌鑒賞更為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中學(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