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天放
發(fā)生在今年4月的《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論文的事件,近期依然在發(fā)酵。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已形成明確處理意見的76篇論文涉及376人,各涉事作者所在單位已經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意見,正在抓緊履行相關程序。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今年4月宣布撤回的107篇發(fā)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中,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這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反映出我國學術環(huán)境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同時說明,懲戒學術不端行為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在今年7月的最終調查結果中,這107篇論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無過錯,486人不同程度存在過錯(這486人中,102人為主要責任人,70人為次要責任人,314人沒有參與造假),其他尚待查實的24人將按程序先納入科研誠信“觀察名單”。調查中發(fā)現(xiàn),就連同行評審都造假。如今,多名論文造假的涉事作者已經受到處理,這展現(xiàn)了對學術造假的“零容忍”態(tài)度。然而,各地對此的處理結果不一,有些地方對造假者處理得較為嚴厲,而有些地方卻較為“寬容”。
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同時出臺對醫(yī)院員工中涉及《腫瘤生物學》撤稿論文涉事作者的處理決定,包括取消主任醫(yī)師職稱資格、給予行政警告、進行科研誠信誡勉談話等懲罰舉措。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取消兩名第一作者主任醫(yī)師資格,追繳發(fā)放的論文獎勵,黨內警告處分;進行誠信誡勉談話,記入誠信信用信息系統(tǒng);責令寫出書面檢查,全院通報批評等。而臺州市立醫(yī)院對有4篇造假論文署名作者的處理決定是,永久取消其中一人申報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資格等……
可見,各地對論文造假的處理方式和程度都不一樣。當然,這其中可能存在造假的嚴重程度、惡劣性、次數(shù)、受益多少、影響范圍等的不同,因此,采用差異化處理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想遏制論文腐敗,就必須讓造假者“喊疼”。如果不觸及涉事作者的核心利益,包括收入、待遇、名譽等,就無法讓其感到學術造假的嚴重性。只有提高造假擔責的成本,才能遏制學術腐敗之風。在上述處理中,“取消主任醫(yī)師職稱資格”是最嚴重的處罰。沒了職稱,就等于取消了涉事作者的工資待遇和其他福利,這才是真正讓造假者“喊疼”,令其今后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至于免去行政職務、解除聘任合同、追回論文獎金、取消項目申報資格1年等,這些看來都沒有打到涉事作者的“七寸”。論文造假者為何要造假?當然是為了利益,造假成功,意味著職稱晉升大有希望;有了職稱,就有了相應的收入和待遇。即便已有了最高職稱,不是為了職稱造假,可一旦有了核心刊論文,就意味著豐厚的獎金,以此還能擔任更多的重要職務,如評審、協(xié)會、委員會之類的高職,擁有更多對其他同行的“生殺權”。這也是為什么論文造假屢禁不止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遏制論文腐敗,就必須讓造假者付出最大的代價,而“喊疼”就是要觸及其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