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兒
朱勝萱沒有想到,他會成為一名建筑設計師。他1977年出生于云南保山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讀小學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課余時間都是跟著母親和哥哥干農活度過的。高考時,他以全縣語文、數學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學建筑系。
大學畢業(yè)后,他到上海打拼,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但是,他越來越覺得實際中的建筑和他大學時代的職業(yè)理想相距甚遠。全國各地的高樓都像流水生產線生產出來的一樣,冷冰冰的,完全磨滅了人對建筑的感覺。
他決定離開公司,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建筑師組建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三十出頭時,他領銜設計了上海世博會公園,達到了一個設計師的新高度。但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世博會景觀設計馬上就要見成果的時候,他體檢查出了肝癌。
他開始懷念小時候和母親在田里勞作的日子,每天干完農活倒頭就睡,而現在的他神經衰弱,很少有睡得好、睡得香的時候。經濟條件好了,人卻沒有從前快樂,他苦笑地問自己:“人到底需要什么呢?”
他找來一些時令蔬菜的種子,撒在居住小區(qū)的角落里。當那里一片綠意盎然時,對他的簡易菜園饒有興趣的鄰居們也從原本的點頭之交變得熱絡起來。受此啟發(fā),休假回歸公司后的第一時間,朱勝萱跟他的團隊在上海尋找種菜的空間,并把目光對準了公共建筑的閑置屋頂,在工廠、辦公樓、商場、幼兒園、私家住宅上,用裝配式、景觀化的手法種植綠色蔬菜,成功地發(fā)起了上海著名的“天空菜園”活動。
但朱勝萱覺得這遠遠不夠,他想的不僅僅只是在都市里做一個標本來悼念鄉(xiāng)村。“我要建設一個能夠‘回去生活的地方,即使是短暫地生活一小會。我想要的是借助城市的呵護來‘贍養(yǎng)鄉(xiāng)村,希望我們能夠在城市發(fā)展的同時守護田園,守望故鄉(xiāng)?!?/p>
在莫干山養(yǎng)病的日子里,朱勝萱迷戀上了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莫干山南路村,有一所廢棄了5年的學校,這塊地面向青山背靠茶園,旁邊是一大片還沒開墾的土地,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深深吸引了朱勝萱。他離開土地太久,以至于忘記了如何去溫暖地觸摸。他看到一片菜苗頂著嫩綠的小葉,忍不住激動地直呼:“太可愛了!”這份純凈而簡單的快樂,讓他找到了夢想的實踐地。經過兩年改造,這里變成了一個有13間房的民宿。朱勝萱將民宿定名為“清境·原舍”。
跟莫干山的偶遇,對朱勝董來說并非初見,更像重逢,與故土的重逢,與生活、初心的重逢。從莫干山開始,朱勝萱似乎尋找到了一條回鄉(xiāng)的路。
莫干山有著“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國史”的美譽。民國時,曾有眾多的風流人物在此度假居住,然而今天,莫干山整個鎮(zhèn)區(qū)傳統(tǒng)手工藝逐漸流失,飲食文化、鄉(xiāng)村文脈等也在沒落。距離“清境·原舍”25分鐘車程,去往莫干山的必經之路上,有著一座擁有千年歷史傳承的小山鎮(zhèn)——庾村。了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后,朱勝萱有了改造庾村的想法。
方正的石材砌起圍墻,山間的綠竹扎起涼棚,河灘的石子鋪設路面,舊的建筑和格局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老建筑變身精致優(yōu)雅的咖啡廳,兩層廠房改造成充滿藝術氣息與設計感的青年旅社和烤面包窯。朱勝萱還從當地的手工黃茶開始,扶持一些小眾品牌的原創(chuàng)手工店,為返鄉(xiāng)青年搭建一個微創(chuàng)業(yè)的“創(chuàng)客街區(qū)”……在朱勝萱的匠心打造下,庾村成了“騎行者的補給站,文藝人的集結地”,定期舉辦影像展、音樂節(jié)、文化市集和各種各樣的活動,開始了一系列的城鄉(xiāng)交流。每個月都有全國各地的建筑師、藝術家、企業(yè)家來這里考察,打算入駐這里。
在這里,朱勝萱找到那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也找到了建筑設計的初心。借由鄉(xiāng)村的改造,他牽引著很多游子的腳步,讓他們發(fā)現故鄉(xiāng)最初的美,也更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