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嵇康玄學外殼中的儒學內核

        2017-05-22 16:21:04郭淑新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 嵇康;魏晉玄學;儒學內核

        摘要: 嵇康作為魏晉時期竹林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等驚世駭俗之言,成為他抨擊“名教”的著名論題;而以老莊為師,以自然為戈,亦成為他千百年來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竹林”形象。然而,在嵇康玄學思想的外殼中,卻包隱著儒學內核。這一內核通過其修身正心的儒家情懷、越名任心的人生旨趣、忠孝仁義的儒士形象、修齊治平的《家誡》訓條得以彰顯。

        中圖分類號: B235.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7)01005905

        Key words: Ji Kang; Wei-jin metaphysics; Confucian core

        Abstract: Ji Kang w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bamboo metaphysics in Wei-jin period. He proposed the shocking words of “overstepping the Confucian ethical standards and following nature” and “negating Shang Tang, king Wu of Zhou, Duke of Zhou and Confucius”, which have become the famous topic of rebelling against the hypocrisy Confucian ethical standards. He called Lao Tzu and Chuang-Tzu as the teachers, took nature as a dagger, this is also the “bamboo” image that he ha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in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a hard core of Confucianism was contained in the shell of Ji Kang's metaphysics. Four aspects were elaborated to the core, which are Ji Kang's self-cultivation of Confucian feelings; overstepping the Confucian ethical standards and following the heart; loyalty,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and the family education to his son.

        第1期郭淑新,等: 嵇康玄學外殼中的儒學內核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5卷嵇康(公元224-263),字叔夜,三國魏譙國铚人,曹魏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少有俊才”“長好老莊”,具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1]卷49 1370的特點。然而,在嵇康放浪形骸、言好老莊的外表下,卻安放著一顆崇奉儒家思想的內心。這種張力或沖突,讓嵇康時常陷入痛苦與糾結之中。對于這種痛苦與糾結,嵇康借助于其著述及言行得以“宣泄”。

        一、 修身正心的儒家情懷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修養(yǎng),將 “修身”“正心”視為君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素養(yǎng)。儒家經典《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5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之所以都應“皆以修身為本”,就在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乃修身的基礎;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將修身的功夫落到現實之中。“修身”成為將“內圣”(內在的修為)與“外王”(外在的踐行)統(tǒng)一起來的橋梁和紐帶。嵇康作為曹魏時期的士大夫,雖然當時黑暗的現實不能使其實現“外王”的理想,但對“內圣”的期許卻是始終縈繞在心的。

        據《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 [1]卷49 :1369。“王戎自言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1]卷49:1370《世說新語·德行篇》注引《嵇康別傳》:“康性含垢藏瑕,愛惡不爭于懷,喜怒不寄于顏。所知王俊沖在襄城,面數百,未嘗見其疾聲朱顏。此亦方中之美范,人倫之勝業(yè)也?!?[3]卷14《三國志·王粲傳》注引《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4]卷21 605以上所引的不同史料,均說明嵇康是一位善于“修身”、謹言慎行的君子。他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十分注重自我節(jié)制,喜怒輕易不形于色。嵇康雖然提出了“輕賤唐虞而笑大禹” [5]215、“非湯武而薄周孔” [5]179的名言,但在實際行動上并沒有像阮籍、劉伶等那樣有出格之舉。即使是與向秀鍛鐵而不睬鐘會這樣的事件,也是事出有因,并不能說明嵇康在行為上是多么的蔑視禮法,不注重修身。且嵇康還每每稱要學習阮籍口不論人之過,要謹慎做人。由上可見,嵇康不僅謹記修身正心的儒家信條,而且切實踐行,其“寬簡有大量”“愛惡不爭于懷,喜怒不寄于顏”的君子品格與儒家“修身”“正心”的道德信條達到了內在的統(tǒng)一。

        自古文人士大夫大多都很重視研習儒家經典,且身體力行,以提升個人修養(yǎng)。對此,嵇康也不例外。據《嵇康傳》記載:嵇康幼年喪父,母親和兄長為他創(chuàng)設了一個較為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他聰穎好學,博學多才,不受兩漢以來繁瑣經學的束縛,因此“家世儒學”“學不師授,博洽多聞?!?[4]卷21 605正由于此,嵇康在太學中聲名顯赫,史載他入獄后有三千太學生為其請命,并要求嵇康來太學做先生。太學是官學,所教所學自然是以正統(tǒng)的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可見,嵇康并非真的以“六經為荒蕪”,這從他撰寫《春秋左氏傳音》和抄摹石經也可見其一斑。據《晉書·趙至傳》記載:“(至)遇嵇康于學寫石經?!?[1]卷92 2377這說明嵇康一直在研究古文經學,這既說明嵇康對儒家經典的重視,也表明儒家經典是其君子風范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作為一個有儒家風范的君子,自然將修齊治平作為崇高理想,將上古三代圣賢以及符合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君子作為效仿的榜樣。嵇康在其《六言十首》中的《惟上古堯舜》中就曾如此贊揚堯舜:“二人功德齊均,不以天下私親。高尚簡樸慈順,寧濟四海蒸民”; [5]60在《唐虞世道治》中又如此稱頌堯舜“萬國穆親無事,賢愚各自得志”; [5]61在《管蔡論》中又將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稱之為三圣;在《釋私論》中認為:“伊尹不惜賢于殷湯,故世濟而名顯;周旦不顧嫌而隱行,故假攝而化隆?!?[5]368這是旨在贊揚伊尹不怕自己的名聲賢于君主而竭力輔佐;周公不顧嫌隙,代幼年成王攝政。對儒家圣賢們真誠坦蕩、傾心于國安世治品格的不吝贊美,說明嵇康的內心是崇尚儒家政治理想的,儒家崇尚的三代圣王也是他仰慕的對象。在其《與山巨源絕交書》中,還有一段浸潤著濃郁儒家色彩的文字:“仲尼兼愛,不羞執(zhí)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不悶?!?[5]177人們大多只道嵇康是“非湯武而薄周孔”之人,殊不知他卻極盡贊美儒家圣賢;人們大多認為嵇康是悠游竹林任心自然之人,殊不知他卻懷揣“君子思濟物之意”的儒家入世情懷。其“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不悶”的理愛惡念,與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jié),志氣所托,不可奪也”,[5]178與孔子倡揚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實可謂志同而道合。

        由上可見,嵇康雖然有時言論有些過激,但在現實日常行為中,卻崇尚先賢圣哲的氣度、人格、修養(yǎng),時時以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自己,并將儒家經典作為自己修身正心的思想理論來源。

        二、 越名任心的人生旨趣

        嵇康為反對“名教”,提出了“越名任心”“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著名論題。一直以來,以上論題大都被世人視為其反對、排斥儒家思想的證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玄學意義上的“名教”概念,系嵇康最先提出。嵇康在《釋私論》中寫到:“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 [5]368在這里,“越名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排斥和反對儒家思想,因為“名教”在各個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余敦康認為,“所謂名教,它的確切含義并不是指的儒家思想,也不是指某個政治集團所推行的方針國策,而是指由長期的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6]304“名教”并不能與“儒家思想”相提并論,它主要是指不同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在現實社會運轉過程中,“名教”一旦偏離了軌道,出現了弊端而變得不合理時,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去糾正它、改造它。在嵇康之前就有人做過這樣的嘗試,東漢末年的荀悅就曾經試圖用“真實”去糾正名教的虛偽。

        魏晉時期,“名教”愈來愈偏離了儒家的正統(tǒng)理念,并被司馬氏集團用來作為排除異己、篡奪政權的一種工具。這時的“名教”自然就成為被批判、被否定的對象。嵇康在《難自然好學論》中指出:“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qū)別群物,使有類族,造立仁義,以嬰其心,其為名分,以檢其外,勸學講文,以神其教。故六經紛錯,百家繁熾,開榮利之涂,故奔騖而不覺?!?[5]408在嵇康看來,由于名教的異化,六經之學已經淪為人們求取名利的手段和工具,仁義廉恥只是追名逐利之人的偽善面具。嵇康本身并不排斥六經等儒家經典,而是在于揭示人們研習六經并非出于人的天性,大都只是出于功利目的而已。當名教不能正確引導、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生活,當人們打著名教的旗號而行雞鳴狗盜之實,甚至喪盡天良去謀取豪利時,嵇康對“名教”的抨擊,自然就顯得十分正常且十分必要了。

        由上可見,嵇康抨擊名教,并非否定儒家思想本身,而是試圖使儒家思想重新回歸正途,并在現實社會中發(fā)揮其原本正常的教化功能。

        至于怎樣剔除名教的弊端和瑕疵問題,“真正關注名教的人往往會基于在理論上更有說服力的道家立場” [7]313,對此,嵇康就是這樣做的。他在《難自然好學論》中指出:“夫民之性,好安而惡危,好逸而惡勞,故不擾則其愿得,不逼則其志從。洪荒之世,大樸未虧,君無文于上,民無競于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5]408民眾是不愿受到任何逼迫和擾亂而力主自由自在生活的,因為饑食渴飲,自然而然,不加修飾,是人的本性最純真的表現。嵇康之所以贊美上古洪荒時代,是因為在他看來,那時的人們是依靠本性無造作、無矯飾地生活著,而后來社會的種種非人性的規(guī)約,逐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扭曲了人們淳樸的自然之性,因此嵇康提出“任自然”,主張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以期活在真實之中。而被名教扭曲了的六經之禮法,卻違反人的自然本性,人們原本不愛學它,只是由于名利才去研習它。因此,人們欲不為世俗所累,意欲心境清明、自由自在、意志飛揚,就必須“任自然”?!叭巫匀弧奔词恰叭涡摹?,如何“任心”? 嵇康認為任心的最佳途徑就是“無措”,“矜尚不存乎心”,“情不系于所欲”。當達到“無措于是非”的涵養(yǎng)功夫,個體生命就進入了自然之境,社會也就達到了無為而治的狀態(tài)。

        在嵇康那里,“任自然”的外在表現是隱逸游仙。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卻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拯救異化了的名教。對此,湯用彤認為:“嵇阮并非絕對反禮教,而以虛飾之禮為不好。”[8]149“東晉人尚知竹林名士與元康名士之不同,前者有疾而然,而后者則為放達而放達也?!盵8]149可見,嵇康并非為了放達而放達,而是為了借此排遣內心的郁悶而已。出世與在世、出世與入世之間的人格沖突,使嵇康常常處于痛苦和矛盾之中。其實,這種心境并非只是嵇康的獨自感受,儒家的孔圣人也曾感同身受。據《論語·先進》記載,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坐在一起暢談人生,孔子問他們最向往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時,子路、冉有、公西華提出的無非是建功立業(yè)、治國安邦的志向??鬃勇犃T不予置評。曾晳卻別有一番理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聽后,不禁動容,并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2]123124這種人生理想境界看起來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但對于追名逐利之人卻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其實,嵇康與孔子在回歸本性、回歸自然的心境問題上并無二致,實具有相通的人生旨趣。

        三、 忠孝仁義的儒士形象

        中國古代社會是由血親關系組織起來,且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宗法社會,儒家的五倫八德是維系其和諧秩序的道德準繩。

        嵇康憤世嫉俗的言論,對名教的指責蔑視,對當權的司馬氏集團的不合作態(tài)度等,往往被人們視為是對君權的反叛,但正如湯用彤所言:“嵇阮并不全然反對君臣之關系”,“嵇阮憤激之言,實因有見于當時名教領袖(如何曾等)之腐敗,而他們自己對君臣大節(jié)太認真之故?!盵8]149當我們深入研究嵇康其人其文后就會發(fā)現,他在“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同時,卻盛贊孔子是圣人,又肯定“人倫有理,朝廷有法” [5]179。嵇康并非一味地反對忠君,而是反對愚忠,在他看來,君主如果行事不正確,臣子就應該進行直諫。在《太師箴》中嵇康指出:“無日我尊,慢而德音,無日我強,肆于驕淫。棄彼佞倖,納此顏”。[5]487意在規(guī)勸帝王認清自己并非是至上萬能的天之驕子,君權亦非神授,因此絕不能狂妄自大,而應親賢臣,遠小人,做一個明察秋毫的有道之君。

        嵇康之所以視當政的司馬氏集團如仇寇,就在于司馬氏是欺民的暴君,臣民不必忠于他們。其實,這與儒家的忠君思想正相契合。在儒家看來,雖然忠君能夠保證王權的權威性和至上性,但忠君是有條件的??鬃诱f“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語·子路》)[2]137,君主只有知道為君難,行事才能如履薄冰,兢兢業(yè)業(yè),恭敬待之,三思而后行,竭盡全力為國為民謀福祉;有這樣的國君,為臣子的就能各司其職,忠君報國?!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2]66。君臣關系是需要相互維系的,忠君的前提是:君權必須具有合法性,忠君必須符合“道”?!耙缘朗戮豢蓜t止”(《論語·先進》)[2]122。孟子進而指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2]271并認為殺桀紂不是“弒”而是“誅”,因為桀紂均為無道之君。在儒家看來,臣子有義務提醒君王要做有道、有為的明君,臣子既食君之祿,當要擔君之憂,當君主做出有違道的肆意之行,臣子就要敢于犯顏直諫。

        嵇康的“忠君”思想無疑是與儒家的“以道事君”“從道不從君”的觀點相一致的。其實“不應因其對當時政治現實之失望、指責而認為他們完全否定政治組織存在的必要性。事實上,他們向往的還是‘庶物定,萬事理的社會,只有這種秩然有序的社會才不會發(fā)生‘德法乖易,上陵下替,君臣不制的混亂現象?!盵8]47可見,嵇康其過激言論并非是要否認儒家的三綱之紀,而只是想以儒家衛(wèi)道士的精神來匡扶天下,促使君主成為真正的有道之君而已。

        “孝道”在封建社會家庭人倫關系中地位極其重要。儒家主張“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2]51。嵇康幼年喪父,母親和兄長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孝敬母親,尊敬兄長,在《思親詩》中寫道:“思報德兮邈已絕,感鞠育兮情剝裂。嗟母兄兮永潛藏,想形容兮內摧傷。感陽春兮思慈親,欲一見兮路無因。望南山兮發(fā)哀嘆,感機杖兮涕汍瀾。念疇昔兮母兄在,心逸豫兮輕四海?!饶笡]兮誰予驕,顧自憐兮心忉忉。” [5]7980嵇康在詩中以沉痛悲切的筆調,道出了對母兄辭世的悲痛之情。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又以儒家重視孝悌人倫的理由拒絕做官:“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5]180

        除了看重家族親情,嵇康也很注重朋友之“義”。呂安是嵇康好友,呂安妻貌美,其兄呂巽淫污呂安妻,安欲告發(fā)其兄,嵇康得知后,秉著家庭和睦、兄弟友愛的原則,勸呂安作罷,希望能在家族內部化解矛盾。然而呂巽因依附司馬氏,加上害怕此事東窗事發(fā),反而惡人先告狀,誣告呂安對母不孝。在當時,“不孝”實屬重罪,結果呂安被流放。嵇康得知后非常憤怒,于是提筆寫了《與呂長悌絕交書》,文中說明自己是因為怕呂氏兄弟反目,家族失和,才勸阻呂安息事寧人。呂巽反而卑鄙地誣陷自己的親兄弟,于是斷言與呂巽絕交。嵇康以上所為,完全符合儒家中庸仁和的思想,展現給世人的是維護儒家忠孝仁義的儒士形象。

        四、 修齊治平的《家誡》訓條

        嵇康所寫的《家誡》[5]494498,是一位自知將死的父親寫給命運未卜的兒子的遺書。

        人們或許有時在公開場合言不由衷,但在生命盡頭決不會寫家書欺騙自己的子女。在《家誡》中, 嵇康所言情真意切、諄諄教誨溢于言表。嵇康教子如何確立志向,如何為官做宰,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謹言慎行……。文中千種囑咐,萬般叮嚀,事無巨細的交待,無處不體現出一位慈父的拳拳愛子之情。通過《家誡》,我們也可以更加真實地了解和洞察嵇康內心深處涌動著修齊治平的儒家情懷。

        《家誡》開篇即告誡兒子做人要有遠大志向:“人無志,非人也”?!熬佑眯模麥市?,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后動。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于必濟?!?隨后,又列舉申包胥為請秦王救兵痛哭七晝夜;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柳下惠守信不作偽證;蘇武牧羊堅守節(jié)操等事例,意在告誡兒子要堅持操守,保全名節(jié)。

        《家誡》還教導兒子為實現志向,應如何具體踐行的種種要求和規(guī)范。在世人眼中,嵇康高傲放達,蔑視禮法,抨擊名教,厭惡官揚,他亦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但就是這樣一個嵇康,卻在《家誡》中,處處以“修齊治平”的儒家價值觀來教導兒子,期盼其成為一個符合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士大夫。他在《家誡》中逐句逐條的告誡,完全是按照傳統(tǒng)儒家思想原則提出來的,他要求兒子要有君子氣節(jié),要忠義兩全,但又要謹言慎行、有節(jié)有度、量力而行,尤其要懂得處理上下級關系,懂得如何避禍自保等等。所有這些,無疑說明在嵇康內心深處,始終信奉的是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念。這些理念在其內心是根深蒂固而不可搖撼的。再者他還認為,出仕做官乃治國平天下的正途,雖然他自己不屑于此(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政治黑暗)。對于嵇康這種看似矛盾的心態(tài)和做法,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這樣寫到:“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這樣庸碌。因此我們知道,嵇康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足的。所以批評一個人的言行實在難,社會上對于兒子不像父親,稱為‘不肖,以為是壞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兒子象自己的父親哩。試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這是因為他們生于亂世,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并非他們的本態(tài)。但又于此可見魏晉的破壞禮教者,實在是相信禮教到固執(zhí)之極的。” [9]117這無疑是對嵇康恣意放達的表象與內在的儒家情懷之間“剪不斷、理還亂”關系的真實寫照。

        透過《家誡》的字里行間,我們會發(fā)現:嵇康在《家誡》中告訴兒子諸多處世之方的同時,卻始終沒有降低精神的高度:“立身當清遠”;“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不須行小小束脩之意氣,若見窮乏。而有可以賑濟者,便見義而作?!薄胺橇x不言,詳靜敬道”。如此真誠高潔的肺腑之言豈是常人混世的格言?又豈是安撫心靈的雞湯?作為一位父親,嵇康真誠地希望兒子能夠保全性命于亂世然后多作義事;作為一位亂世的士大夫,嵇康熱切地期望兒子能夠堅守儒家人之為人最起碼的原則和底線。嵇康并非不懂人情世故,這從其臨死前將其子托附給已躋身于權力圈子的山濤,以及山濤后來對其兒子的悉心關照,即可見其慧眼如炬、料事如神、知人之準、知世之深。《家誡》透射出的深層意蘊,除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相勸、深深期許,展露更多的是一位正直且充滿義憤的士大夫的氣度和風骨。

        儒學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維護社會和諧,實施社會教化,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等方面都曾起過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在兩漢經學式微、魏晉玄學盛行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嵇康作為身處亂世之人,亦堅守著儒家的志向、精神和情懷。儒家的理想人格不僅對培養(yǎng)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氣度、風骨和節(jié)操具有重要價值,在今天也同樣會為提升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房玄齡. 晉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03.

        [2]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劉義慶. 世說新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4]陳壽. 三國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5]戴名揚. 嵇康集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5.

        [6]余敦康. 魏晉玄學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童強. 嵇康評傳[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湯用彤. 魏晉玄學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魯迅. 而已集[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馬陵合

        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无码| 和黑人邻居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久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久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 丰满熟女高潮毛茸茸欧洲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www.五月激情| 精品不卡视频在线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 国产70老熟女重口小伙子|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下载|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小13箩利洗澡无码免费视频 | 欧美大肥婆大肥bbbbb|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男女后入式在线观看视频| 天堂资源中文网|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男人阁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的网站| 蜜桃视频色版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亚洲成av人片|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97人妻视频妓女网| 香蕉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嫩交一区二区三区| 99热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www |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52|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综合|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美女爽好多水快进来视频| 久久日本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