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也是藥,藥也是食。所謂藥食同源,最早出于《黃帝內(nèi)經(jīng)》,意思是許多食物也是藥物,它們之間無絕對分界線。古代中醫(y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中,認為每種食物也有“四性”“五味”。
后來,藥食同源這一理論,變成了實用層面上的藥食兩用,即:某些東西可以作為食品食用,又能做藥材治病,比如丁香、刀豆、八角茴香、小茴香、小薊、馬齒莧、火麻仁、代代花、玉竹、余甘子、魚腥草、茯苓、沙棘等。衛(wèi)生部曾公布藥食兩用目錄,計有101種。
不過,《食品衛(wèi)生法》另有規(guī)定。比如第十條:食品不得加入藥物,但是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作為原料、調(diào)料或者營養(yǎng)強化劑加入的除外。就是說,除上述101種中藥,其他中藥不可以作藥食兩用。
這么一看,把食品當補藥,把補藥當食品,法律上行得通。問題是,民眾在有限的知識范圍內(nèi),把藥食兩用擴大化了。之所以擴大化,不能完全歸因于民眾。食品制造者、出售者、輿論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6年1月8日,沈陽某都市報一小文在用500左右字交代了背景之后,用最后幾十字告訴讀者:霧霾天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如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建議多吃點魚類,尤其是海魚,增加富含β-胡蘿卜素及抗氧化的食物,如南瓜、木耳、山芋、胡蘿卜、哈密瓜、橘子、橙子等。
言外之意,這些食品也是補藥。這或許有一定道理,民眾也認可。但個別生產(chǎn)廠家和食品宣傳廣告強把食品說成補藥,消費者就不答應了。如潮州一公司把他們生產(chǎn)的某酸茶產(chǎn)品說成有治療功能,便引起眾多消費者不滿。經(jīng)查驗,國家食藥監(jiān)局沒有批準這一酸茶為藥品或保健食品,它屬于食品,不是藥品,不能代替藥物用于治療疾病,請消費者謹慎選擇。
比較有名的案例是長沙一公交公司因“六個核桃”吃了官司。
那是2015年,提起訴訟的是長沙消費者謝文紅。他經(jīng)??吹奖臼?09路公交車車身印有“六個核桃”的平面廣告,自稱“受到引導,在9月23日買了34件,金額共計1904元”。買回家后,謝文紅依產(chǎn)品標簽注明的內(nèi)容和廣告信息仔細驗證,發(fā)現(xiàn)有違法違規(guī)之嫌:首先,該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標準號為普通食品標準號,不是保健食品,更不是藥品。其次,產(chǎn)品中主要配料為核桃仁。謝文紅查詢后得知,核桃仁功能與主治主要是補腎,溫肺,潤腸,用于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虛寒喘嗽,腸燥便秘,根本沒有補腦保健功能。第三,國家食藥監(jiān)局于2012年12月14日發(fā)布的保健食品消費提示稱,國家從來沒有批準過補腦、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在謝文紅看來,廣告把食品當保健品和藥品來宣傳,廠家有責任,賣家也有責任,廣告商和產(chǎn)品形象代言人更有責任。謝文紅請求法院判令商店退還購貨款1904元;判令3家相關(guān)單位和產(chǎn)品形象代言人賠償19040元。
既然國家法律有藥食同用這一規(guī)定,既然媒體可以依據(jù)法律和人類飲食經(jīng)驗稱某些食品具有補藥功能,既然個別產(chǎn)品制造者、銷售商、廣告商鉆制度空子,或瞞天過海,或打擦邊球,那在非專業(yè)人士的廣大消費者那里,從切實保護身體健康角度考慮,便越發(fā)對食品關(guān)注和敏感起來。
于是,很多食品不再被人視為食品,搖身一變,成了補藥,甚至成了能夠治病的常備藥。比如,洋蔥成了血管清道夫,火麻仁茶成了血管健康保護神,海帶成了血液凈化劑,黑木耳成了血管保護傘,等等。
凡事都有正反面,當食品正面補藥效果被強化時,負面效應也鋪天蓋地而來,即有些食品是禁藥,巧克力多甜,雞湯多香,狗肉多爽,但這些食品對高血壓患者來說絕對要禁食。不聽醫(yī)囑,勤吃多食,無異于服毒。
既然某些食品可以成為補藥、禁藥,甚至是毒藥,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便把“某些食品是毒藥”擴大化了,葡萄無核是灑了避孕藥,小龍蝦是小蟲蝦;肉鴨長得快是吃了興奮劑,西瓜就桃要人命,豬肉寄生了無敵鉤蟲,等等。事實真是這樣嗎?今年1月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shù)學會在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會上稱:這些說法全是謠言。
但是,在全民養(yǎng)生的大氛圍中,很多謠言仍然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