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
晚清重臣林則徐一生勤于學習,尤其是注重對當時西方世界的了解,也因此被譽為近代中國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然而,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一年,他卻上書道光皇帝,斷言英國絕對不敢發(fā)動戰(zhàn)爭。即使戰(zhàn)爭開始后,他仍然認為英國的長處在于海軍,而上岸就不行了。原因在于,他聽說英國人的腿不能彎曲,一旦摔倒就爬不起來了。林則徐如此愛學習,卻在判斷中英關系甚至一些基本常識上犯下了大錯,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英國之所以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重要的還是要與中國發(fā)展對等的外交關系。林則徐讀了很多英國報紙,然而,報紙不會專門向他普及西方社會的政治常識,所以林則徐對于英國發(fā)展外交關系的想法嗤之以鼻。在林則徐和清朝政府看來,自己是天朝上國,其他的國家都是番外蠻夷,自然應當臣服于大清。
林則徐覺得英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與中國又遠隔重洋,這樣一個國家無論如何不是大清朝的對手。由此,他產(chǎn)生了一個基本判斷,英國政府是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與清朝叫板的。但是,他的資料來源渠道狹窄,無法認識到英國君主立憲制與大清封建王朝制的本質不同。于是,他認為英國國王與大清朝的皇帝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他相當然地請求道光給英王寫信,要求英王嚴加約束自己的臣民,這樣鴉片貿易就自然斷絕了。林則徐在禁煙時,鴉片商人向英國首相報告要求使用武力,鴉片戰(zhàn)爭就這樣看似偶然地爆發(fā)了。
林則徐不可謂不愛學習,他清醒地認識到英國在武器方面的先進,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思想,主動地去了解英國和西方社會。但在他的固有觀念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仍然端著天朝上國的架子,以俯視的姿態(tài)去看待英國,無法觸及到西方的靈魂。
所以,林則徐在學習西方上所犯的錯誤,不在于他不夠用功和努力,而是在面對新生事物的學習時,沒有建立系統(tǒng)化的思維,仍然帶著舊有的框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學習是碎片化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了。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