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dǐng)
釋義:“鼎”指有三足支撐、兩只提耳的古代炊具,也常指置于宗廟中作銘功記績的禮器。“問鼎”則指圖謀奪取政權(quán),或覬覦侵占他國。因此,成語“問鼎中原”,比喻某人或某國企圖奪取天下。
字里故事:
傳說,夏朝建立之初,九州穩(wěn)定、四海升平、國庫充裕。大禹便效法黃帝,將九州上貢的青銅鑄成九只鼎,上面悉心摹鑄了九州的山川地貌、怪異珍奇。因此,每一只鼎的意義都重大非凡。
由于重鼎不易遷移,大禹便把九鼎稱為“鎮(zhèn)國之寶”,用來象征山河永固、王權(quán)至高無上。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叩拜。
后來,王朝更迭,這九只鼎幾經(jīng)遷移,到了周朝。
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一些強大的諸侯國興起。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原先是一個大部落,后來自立為王,因此對周天子并不敬重。
有一次,楚莊王在洛陽南郊駐軍,向周王室示威。周天子派出使臣慰問,卻不想楚莊王上來就問:“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使臣冷靜地回答:“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楚莊王挑釁道:“我們楚國銅礦豐富,光是折下楚國戟鉤的鋒刃,就足以鑄成九鼎了?!?/p>
“大禹鑄鼎是為了描繪遠(yuǎn)方各種奇異事物,幫助百姓認(rèn)識哪些是神,哪些是怪。當(dāng)他們深入山林池沼時,就能避開危險,不被山精水怪所害。因此九鼎鑄成之后,天下歸心,福澤綿長?!笔钩疾槐安豢旱溃昂髞恚蔫罨杪?,鼎便遷于商;商紂殘暴,鼎再遷于周。可見,上天的賜福是有盡頭的。無論鼎是輕是重,只要德行美好,鼎就會安居于此;只要德行敗壞,鼎就能被輕易遷走。當(dāng)初,周成王將九鼎安放在王城時,曾預(yù)卜周朝傳國三十代,這個期限是上天決定的。如今,周朝的德行雖然衰退,但是天命未改。鼎的輕重,自然不可以過問?!?/p>
后來,文人便常用“問鼎”來形容圖謀政權(quán)。唐朝史學(xué)家劉知幾在《史通·敘事》中說“論逆臣則呼為問鼎,稱巨寇則目以長鯨”,就是這個意思。
出處:《春秋左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