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瀾
誰都有幾樣可口的東西。年輕時可口就行,年紀(jì)大了還要可胃可腸可養(yǎng)生。常吃不膩,常不吃想吃。我的幾樣里頭,有一樣是豆腐。
豆腐太家常了,又便宜,天天吃頓頓吃也不犯難。不,我在北京住了四十年,頭五年方便,后來漸漸少見了。有幾年只在過年時節(jié),憑本買到磚頭塊似的凍豆腐。近十年有了“農(nóng)貿(mào)市場”,有“個體”豆腐,貴一點先不說,總有“火煙”味兒。據(jù)說那是制作過程中,點鹵用料的緣故。
讓人想念的東西,往往和故鄉(xiāng)和童年有關(guān)。我的豆腐卻關(guān)系不大,這東西老少無欺。
豆腐可以粗吃。我在京西農(nóng)村里,常見一位鋼廠工人下班回家,走過小店門口,見有豆腐,就要一雙筷子挑起一塊,連鹽面兒也不撒,白嘴白豆腐,幾嘴給吧嗒下去了??梢杂每曜犹羝饋沓缘氖潜狈蕉垢?,那也得冷天,半凍狀態(tài)。這位吃了一塊又一塊,連挑三塊不在話下。小店主人總是感動,小聲說道:“有火,心口有火。”
這是我見過的最豪放的豆腐吃家。
豆腐又“不厭精”“不厭細”。素席上要的是豆制品,豆腐當(dāng)仁不讓,可冷盤,可熱炒,可做湯頭壓軸。我曾和厚明老弟在普陀島上普陀寺中,吃過知客僧做東的一桌素菜。那仿制的雞鴨魚肉真是工藝品不消細說,一碗帶湯勾芡的豆腐羹,味道竟如“西施舌”。
“西施舌”是東海灘涂上產(chǎn)量極少的貝殼動物,十分鮮嫩,口感異常細膩。把名目起得那么艷麗,那要加些想象。把豆腐做到這個地步,東道主若不是和尚,我就要主張起名“素西施舌”了。
北京“藥膳”的一份豆腐羹,放了些當(dāng)歸、黃芪吧,價錢和一只烤鴨差不多。我這個吃豆腐的,覺得還是吃鴨子劃得來。
廚師做豆腐,總以為豆腐太“白”無味,重油,重味精。去年冬天上武夷山,住銀河飯店,恰好遇到旅游淡年,冬天又是淡季。樓中竟只有我們一幫五六個客人。主人殷勤接待,叫點菜,說上山需吃野味,蛇、甲魚都是弄得到的,我點了個豆腐。
主人問:“怎么做?”
“涼拌。”
“不下鍋?”
“生吃。”
端上來一個盤子,盤底汪著醬油,醬油上面汪著麻油。中間是方塊豆腐,上面鋪著一層碎蒜葉子。放到嘴里品品,有沙沙細聲,那是味精多得化不開。
讓我想起東北一位作家,和他一起上館子,他會掏出五百克袋裝味精,不由分說,滿盤滿碗灑起來。
鄉(xiāng)鎮(zhèn)小酒店里,坐在柜臺外邊的小方桌上,若沒有盤子要一個飯碗也好,把一塊豆腐拌上小蔥,若不是小蔥時節(jié),放半匙辣椒糊,或是鹽腌韭菜花,或撒上榨菜碎末,就是用兩個指頭撮點細鹽撒上去也可以了。吃豆腐吃的是“白”味,加咸加辣把“白”味提起來。
我老家善男信女逢齋吃素,有一樣一看就會的做法,能讓人吃葷時節(jié)也想起來。那是把豆腐切片,放在煎鍋里用少許油,稍稍撒點細鹽,煎成兩面黃。吃時,蘸醬油醋吃。
這蘸著吃,是個好吃法,可以滿足各種口味,酸、甜、麻、辣、咸,還有蔥、姜、蒜、香菜,各種醬和豆腐都可以和平共處。連臭也會美起來,把臭豆腐的臭鹵,加些白糖、醋、香油,蘸鮮魚、鮮肉、白干,試試吧,別具一格。
蘸著吃是吃法中最簡單的,又最是“多層次”的。這吃法可以吃到原物的味,又可以吃到“多元多味”。
兩面黃煎豆腐,我老家抬舉進魚類,叫“豆腐鲞”。不吃素時節(jié)也想吃,可以把白肉片夾著蘸著吃。夾上豬頭肉片更好,豬頭肉中拱嘴部位尤佳。
不能不想吃豆腐!
(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