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戰(zhàn)略性影響研究

        2017-05-19 06:05:18王永貴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7年5期
        關鍵詞:決策權母公司跨國公司

        王 娜, 王永貴

        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戰(zhàn)略性影響研究

        王 娜1, 王永貴2

        (1. 華僑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2.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國際商學院,北京 100029)

        子公司決策自主權是子公司的一種戰(zhàn)略主動性,對跨國公司全球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具體對跨國公司發(fā)展有何戰(zhàn)略性影響,當前學術界則關注較少且未進行驗證。本文利用111家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多被訪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子公司績效、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跨國公司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中扮演顯著的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而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子公司績效間關系中所扮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并未得到支持。本研究不僅深化了資源依賴理論在國際商務研究中的應用,而且對跨國公司子公司管理和整體競爭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子公司績效;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

        一、引 言

        近年來,跨國公司子公司在跨國公司系統(tǒng)中的角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子公司由從事傳統(tǒng)的銷售、服務和組裝等下游活動逐漸轉向研究與開發(fā)、營銷和戰(zhàn)略等上游活動(Gupta和Govindarajan,2000;Mudambi和Navarra,2004)。海外子公司由原來的作為跨國公司“市場通道”的提供者或母公司技術轉移的接收者逐漸轉變成為競爭優(yōu)勢發(fā)展的貢獻者,由此,子公司積極參與到跨國公司的全球戰(zhàn)略規(guī)劃和實施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Birkinshaw等,1998)。

        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研究一直都是國際商務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其對跨國公司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Najafi-Tavani等,2014)。然而,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高究竟對跨國公司系統(tǒng)有何戰(zhàn)略性影響?現(xiàn)有研究則關注較少。具體而言,一方面,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有何影響?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如何更好地“向其外圍組織學習”,即母公司如何從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升中受益(Doz和Santos,1997),現(xiàn)有研究并未給出合理的解釋。此外,仍需進一步思考的是,跨國公司應采取何種戰(zhàn)略導向才能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良性地發(fā)揮作用?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基于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情境,主要研究了如下內(nèi)容:(1)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的影響機制;(2)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機制;(3)跨國公司全球導向對上述機制的差異性調(diào)節(jié)作用。

        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依據(jù)資源依賴理論,首次檢驗了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公司的戰(zhàn)略性影響,彌補了當前國際商務領域缺乏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用效果關注的研究差距。當前跨國公司自主決策權研究呈現(xiàn)重前因輕后果的研究局面,多數(shù)研究僅關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影響因素,而忽視了其作用的戰(zhàn)略性效果。本文重點探討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跨國公司發(fā)展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兩個指標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對國際商務領域中自主決策權的研究邊界進行了擴展。

        其次,彌補了當前研究缺乏對資源依賴理論的核心論斷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差距。資源依賴理論作為一種基于社會關系的研究,其核心論斷仍需進一步實證檢驗(Pfeffer和Salancik,2003)。本文利用來自111家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多被訪者數(shù)據(jù),實證檢驗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作用效果,為深化資源依賴理論研究提供了實證證據(jù)。

        最后,還探討了跨國公司全球戰(zhàn)略導向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的差異性調(diào)節(jié)作用,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作用邊界條件研究進行了補充。當前研究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研究結論尚未達成一致性結論。如多數(shù)研究(Yamin和Forsgren,2006;Bouquet和Birkinshaw,2008a)認為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跨國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有利的,而少數(shù)研究則認為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擴大可能會對跨國公司發(fā)展造成威脅(Ciabuschi等,2012)。本文的研究結論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用邊界條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jù)。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文獻回顧與評述

        1. 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權力基礎及其屬性

        “權力”的概念主要源于資源依賴理論(Pfeffer和Salancik,2003)。Emerson(1962)提出,一方的權力主要來源于其他相關方對其的依賴。Pfeffer和Salancik(2003)進一步提出,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資源重要性、資源分配和使用的自由裁定權、資源控制的集中度。

        早期,對跨國公司子公司權力的研究主要植根于Hymer(1976)對跨國公司本質(zhì)及存在性的研究。在Hymer(1976)的一系列研究中,他的主要觀點是:跨國公司之所以作為一種新的組織形式而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跨國公司能夠降低資本累積的壁壘。Hymer(1976)較早地對跨國公司為何如此強大,同時又如何保持這種權力進行了解釋,他認為跨國公司本身是由一些具有排他性的上層階級所控制,跨國公司階層結構的存在實際上是為了保持這些上層階級在組織中的地位??鐕纠谩胺峙浜鸵?guī)則”來支持其對戰(zhàn)略決策權力的控制(Hymer,1976)。

        在跨國公司中,子公司權力主要體現(xiàn)為子公司通過對關鍵性的、不可替代性資源的控制,來改善其績效水平并不斷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Bouquet和Birkinshaw,2008a;Mudambi和Navarra,2004;Mudambi等,2014;Pfeffer和Salancik,2003)。在對子公司權力屬性的研究方面,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子公司權力,如子公司對母公司戰(zhàn)略決策和其他子公司能力開發(fā)的影響(subsidiary influence)(Andersson等,2007;Najafi-Tavani等,2014)、子公司在跨國公司內(nèi)的重要性(importance)(Bouquet和Birkinshaw,2008b)、討價還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Mudambi和Navarra,2004;Ciabuschi等,2012)等,見表1。

        表 1 代表性學術期刊中“子公司權力”相關研究總結

        2. 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來源

        當前學術界主要圍繞如何提高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展開。自主決策權是權力的一種,以早期Hymer(1976)研究觀點為基礎,一些學者認為:子公司權力主要來源于其在東道國市場的嵌入性,即子公司和少數(shù)發(fā)展長期關系的東道國合作伙伴(顧客、供應商、研究中心和大學)之間在過程和產(chǎn)品開發(fā)方面進行相互調(diào)整的程度(Yamin和Andersson,2011)。子公司嵌入性會促進子公司權力的提高(Yamin和Forsgren,2006)。

        近年來,對跨國公司子公司權力的研究方興未艾,學者們逐漸突破早期的經(jīng)典跨國公司理論框架,向其他理論擴展。因此,跨國公司子公司權力影響因素的研究視角更為多元化(Geppert和D?rrenb?cher,2014)。這些因素主要有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依賴不均衡(Mudambi等,2014)、基于網(wǎng)絡和基于知識的活動(Najafi-Tavani等,2014)、子公司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的戰(zhàn)略重要性和子公司在跨國公司網(wǎng)絡中的優(yōu)勢(Bouquet和Birkinshaw,2008b)。我們對子公司權力來源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總結,如表2所示。

        表 2 代表性學術期刊中子公司權力來源的相關研究總結

        3. 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效果研究

        根據(jù)資源依賴理論,企業(yè)所控制的資源對于其權力獲取至關重要。在企業(yè)系統(tǒng)中,子單位可以通過獲取權力來影響資源分配以及整個公司的戰(zhàn)略方向(Yamin和Forsgren,2006;周建等,2008)。目前,學界對子公司權力的效果研究關注極其有限(王永貴和王娜,2015),而且研究結論極為不一致。Bouquet和Birkinshaw(2008b)認為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升有利于吸引母公司的正向關注,從而對公司整體發(fā)展有利。閔成基等(2010)提出子公司權力關系對外部知識獲取有積極影響。相反,一些研究認為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擴大會對跨國公司整體或母公司產(chǎn)生負面影響,如,Yamin和Forsgren(2006)認為子公司在東道國市場的嵌入性可以創(chuàng)造與其外部合作伙伴關系有關的資源,從而提高了子公司在跨國公司內(nèi)的自主決策權。但由于這些資源通常處于母公司的控制范圍之外,因此,由此帶來的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高會對對母公司的戰(zhàn)略壟斷地位造成挑戰(zhàn)。Ciabuschi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子公司討價還價能力的提高會導致尋租行為。對于當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研究所產(chǎn)生的不一致性結論,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及其所產(chǎn)生的結果之間的情境機制,以進一步剖析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發(fā)揮作用的內(nèi)在機制。

        在跨國公司的階層體系中,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所產(chǎn)生的結果有重要影響的是處于支配地位的母公司戰(zhàn)略導向。作為跨國公司最為重要的戰(zhàn)略導向,全球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用的發(fā)揮和走向(Berry,2014)。因此,全球導向是影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用機制的重要情境因素。而遺憾的是,我們并未發(fā)現(xiàn)有研究對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及其作用結果間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不足:(1)現(xiàn)有文獻對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關注十分匱乏。當前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研究還僅僅停留于對自主決策權影響因素的探討,而且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更為重要的是,當前研究較少關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跨國公司所產(chǎn)生的影響。我們未發(fā)現(xiàn)有文獻針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跨國公司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正如Pfeffer和Salancik(2003)所言:“對資源依賴理論及其核心論斷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還十分有限”(Pfeffer和Salancik,2003)。(3)當前研究并未進一步對影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其所產(chǎn)生的結果間關系的情境機制進行探討。為彌補上述研究差距,本文擬解決如下研究問題:(1)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有何影響?(2)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有何影響?(3)母公司應采取何種戰(zhàn)略導向以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在跨國公司中良性的發(fā)揮作用?

        (二)概念模型與假設提出

        1. 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的影響

        擁有更多自主決策權的組織在獲取利益方面具有更多的影響力(Andersson等,2007)。因此,對跨國公司子公司而言,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有積極影響。子公司在跨國公司網(wǎng)路中的影響力可以提高其獲取未來投資的談判權力。具體而言,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提升可以從以下方面提升子公司績效水平。第一,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提升可以激發(fā)子公司的自主性行為(Cantwell和Mudambi,2005)。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越高,則擁有更多自由來從事服務于自身的價值最大化活動,如追求利潤的活動,這樣,子公司績效得以提高(Mudambi和Navarra,2004)。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提升還可以使子公司更多地獲取關于當?shù)厥袌龅漠a(chǎn)品和市場信息,從而有利于提高本公司產(chǎn)品在當?shù)厥袌龅匿N售收入和利潤,提高子公司績效。

        第二,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有助于子公司掌握大量關鍵性資源,實現(xiàn)子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提高有助于子公司獲取更多來自母公司的財務資源和支持以及一些關鍵的市場信息,這些資源和信息可以使子公司更容易地開拓新的市場業(yè)務(Kim等,2004),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和銷售收入,然后提高子公司的績效?;诖耍覀兲岢鋈缦录僭O:

        H1: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有正向影響。

        2. 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

        在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背景下,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母公司的新產(chǎn)品開發(fā)、新技術/方法開發(fā)和專利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來自子公司創(chuàng)新的轉移。現(xiàn)有研究表明母公司可以通過利用和整合來自子公司的知識來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子公司向知識接收方的知識轉移可以提高接收方的績效,并從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提升整個跨國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Rabbiosi和Santangelo,2013)。

        子公司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提高可以使子公司更多地影響母公司決策,與母公司的溝通更為密切,子公司更加富有經(jīng)驗和時間來投入到公司內(nèi)部整合機制中,更容易與母公司和子公司建立長期關系,更好地將自身知識與優(yōu)勢與母公司融合,從而使母公司的知識儲備和競爭優(yōu)勢都得到強化,以更好地從事創(chuàng)新活動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第二,子公司在東道國市場有更多的決策權,其獲取的有益的當?shù)厥袌鲂畔⒂兄谀腹痉e累更多地關于東道國市場經(jīng)營的經(jīng)驗,藉此改進自身的管理過程或程序(Rabbiosi和Santangelo,2013),對全球戰(zhàn)略進行調(diào)整和協(xié)調(diào),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有利?;诖?,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2: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有正向影響。

        3. 跨國公司全球導向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跨國公司全球導向指公司強調(diào)在國際市場經(jīng)營的成功而非強調(diào)在特定國家經(jīng)營的成功。它體現(xiàn)了公司的價值觀,是一種有價值的組織資源。具有全球導向的跨國公司對多樣化的全球市場持有一種“平等對待”的觀念,因而,母公司不會對特定的子公司分配較多資源,相反,各個子公司應最大限度的犧牲自身資源來為母公司和公司全球整體績效服務(Zou和Cavusgil,2002)??鐕救驅虺珜蚋鱾€市場的整合行動,限制了對特定區(qū)域子公司的資源分配,從而使子公司不具備充沛的資源從事利潤創(chuàng)造活動,阻礙子公司績效的提升。因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3:跨國公司全球導向弱化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子公司績效間的關系。

        跨國公司全球導向提倡在全球范圍內(nèi)進行統(tǒng)一決策,并在各個區(qū)域市場上采取營銷和生產(chǎn)活動的整合與協(xié)調(diào)。首先,全球導向倡導國外業(yè)務的運營要與母國業(yè)務的運營保持高度一致,可以強化子公司業(yè)務對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使母公司感知到子公司是可靠的(Berry,2014),從而使母公司從子公司積極參與全球業(yè)務的過程中獲取價值。其次,全球導向倡導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子公司間建立較強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以使公司之間以更高效的方式分享復雜的知識,有利于母公司的創(chuàng)新活動并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4:跨國公司全球導向強化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關系。

        根據(jù)上述假設推理,在綜合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將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為自變量。本文還提出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是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跨國公司整體產(chǎn)生戰(zhàn)略性影響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將二者作為因變量。同時,為了凸顯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所產(chǎn)生的戰(zhàn)略影響中的重要意義,我們將其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綜上,本文構建了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戰(zhàn)略影響分析框架,以及全球導向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模型,如圖1所示。

        圖 1 研究的概念框架

        三、研究設計

        (一) 樣本與數(shù)據(jù)

        1. 樣本選擇

        本文的數(shù)據(jù)收集對象是大型跨國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多數(shù)跨國公司為世界500強企業(yè)。根據(jù)境外母公司是否控股、公司是否承擔著一定數(shù)量的研發(fā)和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項目為標準,我們選出跨國公司境外子公司共220家。由于本研究的研究情境為跨國公司子公司的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因此,我們選取的跨國公司境外子公司所在行業(yè)基本為知識密集型行業(yè),分別為:機械制造業(yè)、制藥業(yè)、信息科技業(yè)、咨詢與服務行業(yè)等。

        2. 多被訪者樣本

        在同意接受采訪的公司中,我們要求公司指派曾參加過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項目的人員參與調(diào)研。為了減少問卷由單個受訪者回答所引起的偏差,我們使用多被訪者技術來評價企業(yè)對研究問題的反饋。在調(diào)研中,一個子公司必須由兩位管理者來完成不同的問卷,我們可以從每個子公司回收兩份調(diào)查問卷。

        3. 數(shù)據(jù)收集

        我們選擇符合本研究要求的跨國公司子公司進行訪談和調(diào)研。為了保證應答率,我們需要高水平的人際參與,包括電話溝通、一對一的問題解答和發(fā)送電子郵件的方式。在同意接受訪談和調(diào)研的企業(yè)中,我們要求企業(yè)安排參與過或熟悉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的人員,例如,負責某一技術研發(fā)的項目經(jīng)理、負責某一技術轉移和使用的技術經(jīng)理、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轉移項目較為熟悉的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或負責技術應用培訓的管理者。對于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未能及時完成問卷填寫的企業(yè),我們通過電話與問卷填寫者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幫助其完成問卷填寫。

        調(diào)研從2015年7月上旬開始到2016年2月底結束,總共發(fā)放問卷360份,回收問卷229份,回收率為63.6%。由于有7家公司僅僅返回了1份問卷,我們將上述7份調(diào)查問卷剔除,因此,本研究最終的樣本是來自111家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多被訪者數(shù)據(jù)。

        4. 被調(diào)查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統(tǒng)計特征

        表3顯示了被調(diào)查子公司的統(tǒng)計特征,由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調(diào)查的大部分子公司的規(guī)模較大,員工人數(shù)均在1 001人以上,占總樣本的57.66%。有103家被調(diào)查子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在5 000萬元以上,占總樣本的92.79%。對于被調(diào)查子公司的母公司規(guī)模,我們也進行了統(tǒng)計,從表3可以看出,68家子公司的母公司員工人數(shù)在5 000人以上,占總樣本的61.26%。

        (二)變量測量

        本研究的變量均取自現(xiàn)有文獻。其中,所有潛變量均使用7分李克特量表進行測量。依照Ambos等(2006)、De Luca和Atuahene-Gima(2007)的研究,我們通過計算被訪者對測量題項打分的平均值來測量各個變量的水平。

        1. 因變量的測量

        (1)子公司績效指在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情境下,與預期目標相比,子公司財務目標的完成情況。本研究對該變量的測量主要來自De Luca和Atuahene-Gima(2007)的研究,我們要求被訪者對本公司財務績效目標完成程度進行評價,測量題項如:與預期目標相比,市場份額目標的完成情況;與預期目標相比,銷售額目標的完成情況。子公司績效的組合信度系數(shù)為0.95。

        表 3 被調(diào)查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特征

        (2)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指在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情境下,母公司所開展的不同方面創(chuàng)新活動的改善程度。對該變量的測量主要取自Ambos等(2006)的研究,測量題項如:母公司的新產(chǎn)品開發(fā);母公司的新技術/方法開發(fā)等。該變量的組合信度系數(shù)為0.96。

        2. 自變量的測量

        (1)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研究主要強調(diào)在聯(lián)邦制的跨國公司中母子公司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反映了子公司克服母公司限制從而達到某種期望結果的能力,這也與Andersson等(2007)的研究相一致。對該變量的測量量表主要取自Andersson等(2007)的研究。被訪者要求評價母公司在多大程度上授予貴公司如下自主決策權,如雇傭高級管理人員和新產(chǎn)品/服務引進等。該變量的組合信度系數(shù)為0.80。

        (2)全球導向是指跨國公司所感知的全球市場的重要程度。對該變量的測量主要取自Zou和Cavusgil(2002)的研究,測量題項如:全球每個市場對整個集團公司而言都很重要;在集團公司中,每個子公司都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障公司的整體績效。該變量的組合信度系數(shù)為0.65。

        3. 控制變量

        在本研究中,我們的控制變量主要有:公司經(jīng)營時間(主要通過對子公司在東道國持續(xù)運營的年數(shù)來測量)、母公司規(guī)模(母公司的員工數(shù)量)、行業(yè)、創(chuàng)新核心程度(子公司向母公司所轉移的創(chuàng)新是核心技術為1,其他為0)、高管外派比例(子公司具有母國國籍高管人數(shù)占總高管人數(shù)的比例)和跨邊界管理能力。

        子公司跨邊界管理能力指子公司在跨國公司組織的不同層級和部門之間進行人際互動的能力。對該變量的測量主要取自Zhang等(2011)的研究。在調(diào)查問卷中,該變量的測量題項如:當分歧發(fā)生時,貴公司一般會努力找到對貴公司和集團都較為公平的解決方案;貴公司一般會考慮集團整體的商業(yè)和經(jīng)濟利益。該變量的組合信度系數(shù)為0.83。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在進行層次回歸分析之前,為了了解各個變量的基本統(tǒng)計特征和相關關系,我們對各個研究構念進行了相關分析和描述性統(tǒng)計。對本研究所涉及的各變量間的關系,表4顯示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子公司績效間的相關關系是正向而且是顯著的(β=0.38,p<0.05),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正,也是顯著的(β=0.33,p<0.05)。

        表 4 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系數(shù)

        (二)共同方法偏差與未反應偏差

        在所研究變量的測量上,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來自不同來源的數(shù)據(j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共同方法偏差所帶來的威脅。具體而言,子公司績效、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定制化程度均來自第一類問卷被訪者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全球導向和子公司跨邊界管理能力均來自第二類問卷被訪者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

        此外,我們進行了Harman單因素試驗(Harman,1967)。通過該檢驗,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因子析出,而第一主成分所解釋的方差比例大大低于先前研究所建議的門檻值50%。因此,共同方法偏差在本研究中并不是一個威脅。此外,我們基于公司規(guī)模、母公司區(qū)位和公司所在行業(yè),對成功返回問卷的受訪者和未返回問卷的受訪者進行比較,通過T檢驗,我們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并沒有顯著差異。依此看來,未反應偏差在我們的研究中并不存在。

        (三)信度與效度檢驗

        我們利用結構方程軟件EQS6.1對測量模型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我們分別基于兩類被訪者調(diào)查,對本研究所涉及的構念測量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對基層管理者的調(diào)查,測量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為:χ2=55.14,p<0.01,NFI=0.90,Non Normal Fit Index(NNFI)=0.94,Comparative Fit index(CFI)=0.96,Bollen Fit Index(IFI)=0.96,RMSEA=0.08。根據(jù)判斷標注,所有的擬合指數(shù)都處于理想的范圍內(nèi),表明我們的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對中層及以上管理者的調(diào)查,測量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為:χ2=39.18,p<0.01,NFI=0.95,NNFI=0.96,CFI=0.97,IFI=0.97,RMSEA=0.09。所有的擬合指數(shù)也都處于理想的范圍內(nèi),表明我們的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

        我們對測量模型進行了內(nèi)部信度和效度分析。計算了每個構念測量題項的因子載荷、平均提煉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和綜合信度系數(shù),見表5。對基層管理者的調(diào)查,首先,本文所涉及每個構念的綜合信度系數(shù)大部分都大于0.8,這表明測量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其次,各個測量題項的因子載荷值大部分都大于0.8。每個潛變量的平均提煉方差都大于建議水平0.5(Aiken等,1991),這表明該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內(nèi)聚效度(Bagozzi,1981)。

        對中層及以上管理者的調(diào)查,我們對研究所涉及的各個構念的測量題項也進行了內(nèi)部信度分析,大部分變量的綜合信度系數(shù)都大于建議水平0.8(全球導向除外),這也表明我們的測量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同時,我們也對基于中層及以上管理者調(diào)查的潛變量進行了效度分析。結果顯示,各個測量題項的因子載荷值大部分大于0.6(全球導向的第三個題項除外),每個變量的平均提煉方差均大于建議水平0.5(全球導向除外)(Fornell和Larcker,1981)。由此,我們得到,該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內(nèi)聚效度(Bagozzi,1981)。另外,如表5所示,本研究所涉及各個變量的平均提煉方差的平方根均大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由此表明,本研究的測量具有較好的判別效度(Fornell和Larcker,1981)。

        表 5 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

        (四)假設檢驗

        1. 回歸分析

        本研究采用層次回歸方法(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模型1—4驗證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的影響,模型5—8驗證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最初的模型僅僅包括控制變量,接著我們逐次加入自變量、調(diào)節(jié)變量和交互項。在驗證調(diào)節(jié)效應時,我們將自變量和調(diào)節(jié)變量進行了中心化處理(Aiken等,1991)。每個回歸模型的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均小于2,證明模型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層次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6所示。

        假設1提出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有正向影響,如表6模型2可知,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的回歸系數(shù)為0.32(模型2:β=0.32,p<0.01),系數(shù)為正且顯著,假設1得到驗證。假設2提出子公司績效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有正向影響,模型6中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的回歸系數(shù)為0.28(模型6:β=0.28,p<0.05),系數(shù)為正且顯著。假設2得到驗證。

        表 6 層次回歸結果(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

        模型3、4、7、8主要驗證全球導向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子公司績效、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假設3提出全球導向負向調(diào)節(jié)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子公司績效間的關系,模型4顯示全球導向與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交互項對子公司績效影響的回歸系數(shù)并不顯著(模型4:β=0.07,p>0.1),因此,假設3未得到驗證。假設4提出,全球導向正向調(diào)節(jié)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關系,模型8顯示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全球導向的交互項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回歸系數(shù)為0.21(模型8:β=0.21,p<0.05),系數(shù)為正且顯著。同時,R2由0.17(模型7)增加為0.21(模型8),變化為0.04,由R2變化引起的F值變化為5.11,在0.0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由此,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關系所扮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顯著,假設4得到驗證。

        2. 簡單斜率分析

        由上述結果可知,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關系中扮演顯著的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為了進一步直觀地解釋全球導向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我們基于全球導向高、低兩個水平,即高于其均值一個標準差和低于其均值一個標準差,繪制了全球導向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圖(Aiken等,1991),見圖2a。圖2a表明,當跨國公司全球導向較高時,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正向影響是正向的,而且比全球導向較低時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加陡峭和顯著。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全球導向顯著強化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

        圖 2a 全球導向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圖 2b 基于五水平的簡單斜率分析圖

        進一步,我們對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關系中扮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進行了簡單斜率分析(simple slopes test)(Aiken等,1991)。如圖2b和表7所示,簡單斜率分析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關系中所扮演的顯著的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在簡單斜率分析中,我們將調(diào)節(jié)變量全球導向分為較低、低、中、高、較高五個水平,圖2b顯示了基于五水平的簡單斜率分析圖。表7顯示了簡單斜率分析的結果。由表7可知,當全球導向水平較低時,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為負但并不顯著(β=–0.03,p>0.1),當全球導向水平較高時,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為正而且是顯著的(β=0.65,p<0.01)。因此,簡單斜率分析的結果表明,隨著全球導向的提高,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強且是顯著的。由此,可以進一步驗證,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關系中扮演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表 7 簡單斜率分析結果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結果討論

        本文依據(jù)資源依賴理論,以跨國公司子公司為研究單位,利用111家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多被訪者調(diào)查問卷,探討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背景下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如何影響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時公司全球導向在上述關系中扮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首先,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β=0.32,p<0.05)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β=0.28,p<0.05)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研究中,現(xiàn)有研究并未對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所帶來的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高進行深入研究。該研究結論驗證了跨國公司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背景下子公司自主決策權雙重戰(zhàn)略影響的存在,即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所帶來的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高既可以提高子公司自身績效又可以使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該研究結論也與Bouquet和Birkinshaw(2008b)的研究結論一致,即當子公司擁有更多自主決策權不僅可以使其自身在東道國市場抓住更多機會,而且有助于母公司乃至跨國公司的戰(zhàn)略決策,提升其競爭力水平。同時,該結論也回答了國際商務領域一直以來較少受關注的關鍵問題:如何將子公司特定優(yōu)勢轉化為跨國公司資產(chǎn)(Rugman和Verbeke,2001)。

        其次,研究發(fā)現(xiàn)全球導向正向調(diào)節(jié)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關系(β=0.21,p<0.05),但全球導向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子公司績效間關系的負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并未得到支持(β=0.07,p>0.1)。該研究結論突出了跨國公司全球導向的戰(zhàn)略作用,全球導向有利于促進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高所帶來的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全球導向并未顯著影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其績效的作用,可能的解釋在于全球導向是跨國公司協(xié)調(diào)全球市場、有效配置全球資源的戰(zhàn)略導向(Zou和Cavusgil,2002),其作用效果是鞭長莫及的,全球導向仍不能在特定的東道國市場有所發(fā)揮,因此,其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其自身績效間關系的弱化作用并不顯著。

        (二)理論啟示

        首先,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首次檢驗了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背景下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和母公司的雙重影響,彌補了國際商務領域中缺乏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特別是其作用效果研究的不足,擴展了資源依賴理論在國際商務領域的應用。現(xiàn)有文獻僅關注子公司外部嵌入性(Andersson等,2007;Yamin和Forsgren,2006)、外向型知識流動(Mudambi和Navarra,2004)、東道國市場重要性(Bouquet和Birkinshaw,2008b)等因素是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主要驅動因素,影響因素也僅集中于以上幾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僅極少數(shù)研究關注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高所帶來的結果,如Mudambi和Navarra(2004)僅關注了子公司討價還價能力對子公司租金獲取的關系。我們尚未發(fā)現(xiàn)有研究從跨國公司整個系統(tǒng)的角度,探討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也未發(fā)現(xiàn)有研究探討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其自身績效的影響。因此,本文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子公司績效、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關系的研究不僅凸顯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和整個跨國公司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同時也彌補了現(xiàn)有研究中缺乏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其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效果間關系研究的研究差距。

        其次,本研究對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背景下跨國公司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雙重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彌補了當前缺乏對資源依賴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差距,為驗證資源依賴理論核心論斷提供了經(jīng)驗證據(jù)。Pfeffer和Salancik(2003)提出對資源依賴理論及其核心觀點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仍十分匱乏。作為一種復雜的組織,跨國公司為驗證資源依賴理論的核心論斷并進行擴展性研究提供了合適的平臺(Mudambi等,2014)。因此,本研究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效應的研究深化了資源依賴理論的實證研究。

        最后,現(xiàn)有文獻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影響效果尚未達成一致性結論,本文的研究結論不僅調(diào)和了現(xiàn)有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研究結論的不一致,而且對逆向創(chuàng)新轉移背景下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用邊界條件研究進行了擴展。公司的內(nèi)部資源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作為公司內(nèi)部資源的重要部分,跨國公司全球導向是公司的重要戰(zhàn)略導向之一,并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司的資源分配。因此,本文提出跨國公司全球導向是影響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和子公司績效、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關系的重要情境變量,提出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作用的邊界條件,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子公司自主決策權對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機制。

        (三)實踐啟示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提供了諸多實踐啟示。首先,對跨國公司的管理者而言,管理者應認識到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提升對于跨國公司發(fā)展的雙重意義,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擴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子公司績效,同時也有利于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鐕镜墓芾碚邞ζ胶庾庸咀灾鳑Q策權擴大所帶來的雙重效果,并使其充分地發(fā)揮作用。

        其次,對子公司的管理者而言,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擴大可以使子公司在當?shù)厥袌霁@取來自母公司的更多資源分配,在決策上具有更多的戰(zhàn)略獨立性。如現(xiàn)有文獻所言,子公司戰(zhàn)略獨立性在加強知識流動和組織學習方面扮演著重要作用,這種自主性非常有利于培育子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Birkinshaw和Morrison,1995)。因此,子公司的管理者應該充分地利用自身自主決策權,把握自主決策權提升所帶來的機會,努力提高自身績效并培育可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

        第三,對于母公司而言,管理者也應意識到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擴大給母公司帶來的好處。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擴大有利于給母公司傳遞有益的關于東道國市場的信息,建立穩(wěn)定的母子公司溝通渠道。母公司管理者應適度地推動子公司自主決策權的提升,為公司整體利益服務。

        最后,跨國公司的管理者應采取合適的戰(zhàn)略導向和控制手段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擴大所產(chǎn)生的傳導效果進行控制和平衡。根據(jù)本文的研究結論,跨國公司全球導向可以加強不同國家的國外業(yè)務間的聯(lián)系,促進知識分享和信息交流,有效地強化子公司自主決策權擴大對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貢獻。

        (四) 研究局限和未來研究方向

        雖然本文利用來自111家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多被訪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子公司自主決策權與其所產(chǎn)生的結果間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可操作性的研究結論,但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僅僅從自主決策權的角度探討了子公司權力,基于多元維度(如職能權力和戰(zhàn)略權力)對子公司權力進行研究,并探討不同權力對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可以獲得更為多元化的結論,從而可以推動子公司權力研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其次,本研究僅僅探討了跨國公司全球導向在子公司與子公司績效和母公司創(chuàng)新能力間的作用機制,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其他情境因素對上述關系的影響。第三,本研究主要通過調(diào)查問卷方法獲取數(shù)據(jù),樣本選擇和所收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研究應通過公司章程等法律材料獲取所研究變量的客觀數(shù)據(jù),從而更為客觀地對變量進行測量。本文并未針對母公司的管理者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未獲取來自母公司的數(shù)據(jù)。獲取來自子公司和母公司的配對數(shù)據(jù),可以更為貼切地解釋子公司權力對子公司自身和母公司的影響。

        [1]閔成基, 楊震寧, 王以華. 權力依附關系和關系嵌入對知識流入的影響——以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為例[J]. 科學學研究, 2010,(3): 412–419.

        [2]王永貴, 王娜. 供應商依賴的決定因素及其對協(xié)同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供應商國際化程度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4): 77–86.

        [3]周建, 于偉, 劉小元. 跨國企業(yè)公司治理研究回顧與展望[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08,(4): 1–8.

        [4]Ambos T C, Ambos B, Schlegelmilch B B. Learning from foreign subsidia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dquarters’benefits from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6, 15(3): 294–312.

        [5]Andersson U, Forsgren M, Holm U. Balancing subsidiary influence in the federative MNC: A business network view[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38(5): 802–818.

        [6]Bagozzi R P.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 com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3): 375–381.

        [7]Berry H. Glob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Multicountry knowledge generation within MNC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6): 869–890.

        [8]Birkinshaw J, Hood N, Jonsson S. Building firm-specific advantage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role of subsidiaryinitiativ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3): 221–241.

        [9]Birkinshaw J M, Morrison A J.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26(4): 729–753.

        [10]Bouquet C, Birkinshaw J. Managing power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How low-power actors gain influe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a, 34(3): 477–508.

        [11]Bouquet C, Birkinshaw J. Weight versus voice: How foreign subsidiaries gain attention from corporate headquart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b, 51(3): 577–601.

        [12]Cantwell J, Mudambi R. MNE competence-creating subsidiary mandat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12): 1109–1128.

        [13]Ciabuschi F, Dellestrand H, Kappen P.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echnology transfer competence, rent-seeking, and bargaining power[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 47(4): 664–674.

        [14]De Luca L M, Atuahene-Gima K. Market knowledge dimensions and 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Examining the different routes to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1): 95–112.

        [15]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 39–50.

        [16]Geppert M, D?rrenb?cher C. Politics and power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ainstream studies, emerging critical approach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4, 16(2): 226–244.

        [17]Gupta A K, Govindarajan V. 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4): 473–496.

        [18]Kim H, Hoskisson R E, Wan W P. Power dependenc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keiretsu member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7): 613–636.

        [19]Mudambi R, Navarra P. Is knowledge power? Knowledge flows, subsidiary power and rent-seeking within MNC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4, 35(5): 385–406.

        [20]Mudambi R, Pedersen T, Andersson U. How subsidiaries gain power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4, 49(1): 101–113.

        [21]Najafi-Tavani Z, Giroud A, Andersson U. The interplay of networking activities and internal knowledge actions for subsidiary influence within MNC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4, 49(1): 122–131.

        [22]Rabbiosi L, Santangelo G D. Parent company benefits from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The role of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 in MNE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3, 48(1): 160–170.

        [23]Rugman A M, Verbeke A. Subsidiary-specific advantages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3): 237–250.

        [24]Yamin M, Andersson U. Subsidiary importance in the MNC: What role does internal embeddedness play?[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1, 20(2): 151–162.

        [25]Yamin M, Forsgren M. Hymer’s analysis of the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 Power retention and the demise of the federative MN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6, 15(2): 166–179.

        [26]Zhang C, Viswanathan S, Henke J W Jr. The boundary spanning capabilities of purchasing agents in buyer–supplier trust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9(4): 318–328.

        [27]Zou S M, Cavusgil S T. The GMS: A broad conceptualization of glob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its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2, 66(4): 40–56.

        Strategic Impact of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Wang Na1, Wang Yonggui2

        (1.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2.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reflects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of the subsidiarie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 which has great impacts on MNCs’ effective exploitation of global resources. However, current academia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specific strategic impact of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on MNCs and does not verify it. Using multi-informant survey data from 111 subsidiaries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how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will influence 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par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par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Global orientation in MNCs play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par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Howeve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lobal orient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subsidiary performance is not supported. It not only deepens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but also has great practice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ubsidiary management and whole competitivenes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ubsidiary decision-making power; subsidiary performance; par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F270

        A

        1001-4950(2017)05-0058-15

        (責任編輯:墨 茶)

        10.16538/j.cnki.fem.2017.05.005

        2017-01-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2&ZD205);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FJ2016B078);華僑大學科研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16SKBS309)

        王 娜(1981—),女,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

        王永貴(1973—),男,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決策權母公司跨國公司
        母子公司框架下引入雙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理論證成
        決策權動態(tài)流轉:國民政府初期華僑教育師資政策考察及當代啟示
        農(nóng)民家庭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退出:基于外出務工經(jīng)歷與決策權配置的實證研究
        基于國企集團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問題及對策
        消費導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12
        即將成為全球最大?Cervelo母公司Pon正式報價Accell
        中國自行車(2017年5期)2017-06-24 10:45:51
        農(nóng)地確權是否加強了農(nóng)村婦女家庭決策權?——來自皖、川、魯三省的證據(jù)
        論母子公司架構下母公司股東查閱權擴張
        談跨國公司知識資本對經(jīng)營績效的影響
        跨國公司的品牌戰(zhàn)略——文化的地位
        論農(nóng)民土地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 国产内射性高湖| 91视频爱爱|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白丝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 少妇人妻在线无码天堂视频网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熟女体下毛毛黑森林|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蜜桃av多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0| 尤物在线观看一区蜜桃|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四虎|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群妇大交群|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亚洲日本人妻少妇中文字幕|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韩国黄色三级一区二区|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一区| 女人天堂av人禽交在线观看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一区二区网址| 偷拍夫妻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又黄又爽又刺激|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狼人狠狠干首页综合网| 亚洲视频高清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