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波
(臺州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摘要】通過對浙江省多名市體校教練員,及少兒武術培訓教練的調查與訪問,對競技武術啟蒙訓練內容及訓練方案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對比大量體育學科的文獻資料后,把少兒競技武術啟蒙訓練的內容、要求、手段進行了初步的梳理、總結。對少兒競技武術啟蒙訓練內容、方法及手段進行研究,為基層培養(yǎng)競技武術套路后備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少兒 啟蒙訓練 競技武術
在大量現代競技體育在我國不斷普的沖擊下,武術作為我國傳統的競技體育項目,因其技術動作內容復雜多樣、基礎訓練時限長等項目特性,逐漸的在少兒培訓方面體現出了劣勢。同時在國家現行規(guī)則的促使下,越來越高的難度動作和更加苛刻的技術要求,迫使現代的競技武術運動員需要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和更好的體能。因此,少兒武術啟蒙訓練的重要性凸顯的更加明顯了。
1少兒的生、心特點
根據現有資料表明,7~12歲是目前公認武術啟蒙訓練的適合年齡,而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少兒生心特點與成人有著很大的差別。 其骨骼彈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完全骨折,但容易彎曲變形。關節(jié)伸展性與活動范圍大,關節(jié)的靈活性與柔韌性都易發(fā)展,但牢固性較。差肌肉收縮能力較弱,耐力較差,易疲勞,但恢復快。紅細胞、白細胞及血紅蛋白含量大心臟重量體積小,心率快,血血壓較低。呼吸肌弱,肺通氣的阻力大。表現呼吸淺快,肺活量、最大吸氧量較低。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發(fā)展不均衡,興奮占優(yōu)勢,并易擴散,表現為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動作準確性差等特點。另外,心理活動過程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和自覺性迅速發(fā)展。集體意識和個性的逐漸形成。無意注意主導向有意注意發(fā)展等。因此,我們在組織少兒武術啟蒙訓練時應依據少兒生、心的發(fā)展特點。
2少兒競技武術啟蒙訓練的內容和實施
武術啟蒙訓練階段以一般的身體素質訓練為主,以增加少兒運動員運動能力和培養(yǎng)運動興趣為主要任務,為系統良好的開展基礎訓練奠定基礎。其訓練內容包括有: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一般身體素質、柔韌和武術形態(tài)神態(tài)的訓練。經多名教練員建議這一階段的訓練時間為一年到兩年之間為佳。
⑴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
在運動訓練中,運動興趣是影響訓練積極性和自覺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基礎訓練的前期就著重培養(yǎng)運動員對運動項目的訓練興趣,不僅利于整個基礎訓練過程中訓練方案的實施,而且對于更高武術技術水平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按運動興趣的形成因素將培養(yǎng)興趣的訓練方法分析如下:①明確訓練動機:主要的訓練實施手段為直觀或言語性的對運動員思維觀念上的影響,如:講授一些優(yōu)秀運動員的事跡故事,利用電視、電影和技術錄像等多媒體教學以及言語鼓勵等等。②加強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以變化多、內容豐富為原則選用教材,不僅能培養(yǎng)運動員的訓練興趣,同時也能提高訓練效果。比如時常編排一些武術韻律小體操、初級步型手型組合、各種素質內容的花樣式結合等訓練手段的運用。③提高認知和情感的聯系:訓練中應控制良好的訓練氣氛,使其形成積極的訓練情緒。如根據少兒運動員的心理認知特點進行形象生動的教學、多給予表現機會和動作獨立思考的機會、在訓練中多參插評比及競賽等訓練手段。
⑵一般身體素質
這一階段的體能訓練是進行以提高運動能力為目的一般身體素質訓練為主,主要任務是提高活動能力。要求訓練量不宜過大,身體負荷強度不宜過高,循序漸進,適量安排訓練計劃。在已有的研究中已證明目前青少年的體質普遍下降,同時考慮到兒童身心的特殊性,過分的大負荷訓練容易使少兒訓練導致產生不良的后果。因此這階段訓練我們應更注重訓練量與強度的掌控,合理分配體能訓練內容和訓練手段的運用。
7~8歲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雖逐步快速的向成人轉變,但在初期階段都還處于幼兒狀態(tài)。因此,在訓練手段運用上我們應多采用具有引導性、趣味性的訓練方法,如:跑、跳、爬、滾、翻、鉆、攀、拉等游戲成分高,強度小的素質訓練。同時這些訓練手段豐富、內容多樣則更容易激起運動員的訓練興趣,提高訓練熱情,從而改善訓練效果。具體訓練方法和手段:(見表3)
柔韌素質的提高是少兒競技武術啟蒙訓練最為關鍵的身體訓練內容。它不僅是武術運動的基礎,必備的體能條件,也是技術發(fā)展層次高低的關鍵。因而,在少年兒童時期各部關節(jié)十分柔軟、靈活,骨骼的彈性大、硬度小,肌肉也較柔軟等生理特點的有利條件下,是發(fā)展柔韌素質的最佳時期。在訓練時不易發(fā)生骨折、肌肉韌帶拉傷等現象,也沒有青年時期拉韌帶的痛苦感。只要方法得當,少兒的柔韌練習一般只需要經過7~8 周,身體各部位就能夠達到靈活自如的程度。實施方法:(見表4)
⑶武術形態(tài)、神態(tài)訓練
其內容包括有基本站姿和坐姿以及手型、步型、身形以及神態(tài)部分。武術套路中的每一個動作無不是由這些動作經轉變或組合后形成的,是通過武術中的“形態(tài)”和“眼神”的有機結合,在一系列的有次序、多變的動態(tài)靜態(tài)中,才可將武術套路表現的淋漓盡致,出神入化的。由此可見,抓好這部分訓練不僅是有利于開展后續(xù)的基礎訓練,也是運動員今后技術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見表5)
在武術形態(tài)訓練中常見的方法:①重復練習法:以集體訓練的形式為主,進行原地或者行進的對動作反復練習有于形成動作定型。②持續(xù)練習法:主要是指對每一動作有一定的持續(xù)時間的練習,目的在于加深動作靜止時的本體感覺。但獨依據少兒生理特點,在進行步型訓練時用此訓練法需要慎重處理持續(xù)時間,以免造成運動員下肢骨骼變形、彎曲。③組合訓練法:對上肢、下肢或上下肢結合的幾個或多個不同動作進行組合訓練,以及五步拳套路的訓練,有利于武術規(guī)格的提高和步型手型的配合運用。④變換訓練法:幾個或幾組動作,通過口令及順序變換訓練內容。⑤直觀法和言語法:因啟蒙訓練期的少兒運動形象思維強于抽象邏輯思維的心理特征,運用動作示范和多媒體等的直觀性教學手段效果較佳。同時訓練時應反復強調正確動作技術要領和及時糾錯、攻防含義講解。使其大腦在外界信息不斷的刺激下形成正確動作概念。
同時,武術套路講究“形神兼?zhèn)洹?,所謂的神就是套路演練中所表現出來的精、氣神,是武術動作中潛在的攻防含義的體現。而眼神是武術精、氣、神的核心和窗口。因此,武術的神態(tài)訓練主要也就是眼神的訓練。在武術神態(tài)方面訓練有三法:①眼神本身的訓練:即為眼睛瞪、轉、追、開合的的訓練,要求精神飽滿,目光如炬,且練到收縮自如。②頭部靈活性訓練:主要個各方位的甩頭訓練,利于形成目光定位和提高甩頭動作是的神態(tài)展現。③眼神動作訓練:眼神動作訓練是典型的武術動作與眼睛的配合,眼到手到,手眼相隨是武術運動中眼與手配合的基本原則。如并步穿手亮相(注重甩頭和抖腕的配合)、前點步架掌(注重點步架掌和甩頭的配合)等,建議在練習中應反復強調手眼配合,并作為此階段武術專項技術訓練的重要部分。
3小結
根據少兒與成人生、心特點的不同,在武術訓練方法的選擇上也存在著差異。如體能訓練應采用一些自然的源于本能的動作練習,將青少年運動員導入自覺的運動狀態(tài)中,激發(fā)他們的生理潛能和參與熱情。同時技術訓練中也應根據少兒的生心特點,運用變化多、內容豐富等訓練手段,初期訓練中以模仿動作、簡單的武術手步型體操和簡單攻防格斗動作等游戲成分較重的訓練內容來進行,而后根據訓練時間和訓練水平的積累逐漸減少游戲成分。少兒的武術啟蒙訓練必須要以少兒的生心發(fā)展為中心,做到訓練和成長的有利結合,才能使其訓練效果得以保障。
參考文獻:
[1]林小美.武術基礎訓練與兒童生理_心理發(fā)展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6):851-853.
[2]楊華、池建主編.現代體能訓練方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3]曾子明.淺論武術基本功訓練[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2):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