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要: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也在不斷的改革,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研究性閱讀是目前語文教學發(fā)展和改革的趨勢。本文主要闡述如何通過研究性閱讀來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效率和理解能力,并從課內(nèi)研究性閱讀以及課外擴展研究性閱讀的兩個層面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和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字:小學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建立在現(xiàn)代化科學學習理論的基礎(chǔ)上一種新型的學習觀念,與傳統(tǒng)教學觀念有所不同,它反對學生過于被動的接受知識,主張學生主動的探索、理解、吸收新的文化知識,并認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學習了多少新的知識,而是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研究性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探究性精神[1]。下面我們就從兩個方面來深入分析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應(yīng)用研究性閱讀教學。
一、研究性閱讀在小學語文課堂內(nèi)部的應(yīng)用策略
所謂研究性閱讀主要是指學生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采用類似利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課文內(nèi)容,從而達到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新型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內(nèi)部實施研究性閱讀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在課后復(fù)習檢查時進行研究性閱讀。筆者曾經(jīng)聽聞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某位教師在教學《白楊》這篇課文時,課前老師先讓學生默寫了9個學過的詞語,其中有3個詞語當中有含有”思“字,寫完后老師問學生:剛才默寫的詞語中誰能說出有幾個與”思“有關(guān)系?學生回答過后,在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想一想文中描寫了幾次爸爸在火車上沉思?爸爸在這幾次思考中都想了些什么內(nèi)容?面對老師這樣的提問學生就會改變漫無目的閱讀方式,研究性的從課文中找尋老師問題的答案。教師通過這樣的講課方式就能促進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研究性的思考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像原來一樣老師講授什么,他們就被動的接受什么,然后就是對知識死記硬背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中研究性的解決問題,不僅有利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觀念,在學生直接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2、鼓勵學生對課后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學習《西門豹》這篇文章時,通常課后會有這樣一個問題:“西門豹究竟是采用了什么樣的辦法來讓巫婆和官紳受到懲罰的?”教師在對這一問題進行講解時就可以及時抓住時機來帶領(lǐng)學生們進行深入研究,并重新提出問題如:“西門豹要懲治巫婆和官神問什么不直接將他們殺死?他懲治巫婆和官神的方法巧妙在哪里?”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學習這篇課文就能夠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對課外讀物的研究性學習
教育部新頒布的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課堂的基本教學理念。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同樣也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的提高,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數(shù)字技術(shù)等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教學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之內(nèi),學生可以通過圖書館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渠道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并進行研究性閱讀,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課外研究性閱讀[2]。小學階段的課外研究性閱讀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文章背景、作家傳記等方面研究。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一般都指揮注重課文中所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文章索要表達的思想,而對于文章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情況卻不是很了解,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課外利用其它渠道來了解文章后面更深層次的一些知識和內(nèi)容。如學生在學習《將相和》這篇文章時,文章開頭只用了簡單的一句話介紹了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學習時并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精髓。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關(guān)于查找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資料。學生在課余時間對于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就可以在課上利用小段時間來專門展示一下學生課下的研究成果。學生在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了肯定,就會對課下的研究性閱讀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2、從文章中的某些人物和事物方面研。
《將相和》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藺相如和廉頗,藺相如是一個機智勇敢、謙虛禮讓、顧全大局的人物,而廉頗則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勇于認錯的將軍。文章對兩個人物的描寫都十分的傳神,但是作為幾千年前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們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為了讓學生真確的認識歷史人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下專門對這些有著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從多個角度來全面了解他們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是鍛煉學生鑒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針對某一作家的作品進行研究。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學生們對于某一篇文章的學習往往不能夠體會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學生對作者的情況缺乏了解,對于他的作品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采取措施來彌補這一教學缺憾。就拿《只見兒童多處行》這篇文章來說,學生們在閱讀課文時很難抓住文章的重點,也無法體會到作者冰心奶奶對孩子是怎樣的一種情感。為了讓學生們對這篇文章又一個更加深切的感受,有的教師就主張在課堂上成立一個“冰心研究協(xié)會”讓學生們分成多個小組,利用課下的時間來查找有關(guān)冰心奶奶的資料,等下次上課時教師抽出一些時間來專門給學生們進行總結(jié)和交流,學生在課下下足了功夫,了解了冰心奶奶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她又在文章中歌頌了什么,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因此,培養(yǎng)學生在課下主動閱讀研究的習慣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手段。
三、結(jié)語
研究性學習是素質(zhì)教育不斷發(fā)展和改革下衍生出來的新型的教學方法,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的應(yīng)用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然而我堅信,研究性閱讀教學的應(yīng)用終會給我們的教育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吳京娟.淺談閱讀教學[A]. 中國當代教育文集(十二卷)[C]. 2013:5-6.
[2] 吳曉榮,趙命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A].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一)[C]. 2016:12-14.